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6-02阿丽牙吐尔孙冯桂梅
阿丽牙·吐尔孙,冯桂梅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大学寝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一天在寝室的时间能够达60%~70%。但与家不同的是,寝室室友多则8~10人,少则2~4人,每个室友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处事态度不可能达到全员统一,并不能如同家人一样和谐相处。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在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卧室,习惯了安静、自由的独处环境,相当一部分人生理和心理方面敏感脆弱,长期如此就容易爆发矛盾和冲突。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寝室便成为“冷战”战场,极大影响寝室全体成员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和心理健康水平。故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寝室关系相当重要。
1 过度依赖手机造成“冷战”环境
1.1 缺乏沟通交流技巧,造成“冷战”环境
当今社会网络娱乐盛行,多数大学生的手机中都携带各种各样的娱乐软件。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校园、操场、图书馆、教室还是寝室,都会有学生在专心致志地玩弄手机。他们的情感联络、日常交流严重依赖手机,极大影响了人际沟通的能力。
1.2 “志趣相投”形成“小团体”
寝室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家庭背景、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成长与学习经历、智商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内部外部因素不同。有些学生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导致自己孤独,先下手为强,拉帮结派形成属于自己的寝室人际“小团体”。有被拉拢的,就会有被孤立的,寝室关系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3 盲目攀比,形成虚荣嫉妒心理
寝室同学居住空间相对狭小,彼此之间相对比较了解,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部分学生存在不理性消费的现象,而且从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使用高档手机、穿戴高档服饰、使用名牌化妆品等。有些学生不惜在网上进行贷款或占用上课和学习时间外出打工,以满足虚荣的心理。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达到家庭条件优越室友的消费水平,从而产生嫉妒心理,处处与他们作对,影响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
另外,有些学生不仅仅在金钱的方面产生嫉妒,而且在个人荣誉上也会“眼红”。比如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各类先进、荣誉的评选;各种竞赛、科研取得的成绩;各类实践活动中的个人能力展示等,都是诱发他人“眼红”的因素。有时室友之间也会形成竞争,个别同学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心生嫉妒心理,重则出现过激思想和行为。
2 影响不良寝室关系的其他因素
2.1 原来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年高校都会组织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问卷、约谈能够看出,部分新生在入大学前就存在心理问题,而且这种趋势逐年上升。其中精神类疾病、严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基数也较大。这些本身就带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是极其脆弱的,他们的负性情绪较多,自卑、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等问题会在寝室同学相处中产生不良的影响。轻则对他人的精神造成折磨,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诱发校园危机事件。
2.2 寝室狭小的生活空间
高校学生寝室活动空间有限,一旦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紧张的氛围。社会心理学提出,“个体之间一旦超越了一定的生活界限,互相侵扰就会增加,摩擦就会加强”。
2.3 缺乏沟通交流技巧
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家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智商培养教育上。学生所有精力都专注于学习和考试上,家长则对其余的事情大包大揽,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孩子的情商培养。有些学生在家被父母过度迁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不顾及寝室室友的感受:各种音响大声外放,大喊大叫玩游戏,大声喧哗打电话,在寝室吸烟,乱丢垃圾,贪图小便宜;学生之间的作息时间不同,有的喜欢晨读,有的喜欢熬夜学习,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不懂得换位思考。寝室生活环境长时间如此,会导致室友生活不顺心,潜意识积压的消极情绪能量过大,可能在某个节点爆发,形成寝室生活环境“冷战化”。
3 大学生不良寝室关系干预策略与建议
3.1 个人层面
3.1.1 提高寝室人际交往的能力
首先,语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好与坏,与语言能力和技巧有着决定性的联系。可以通过选取相关课程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次,真诚待人、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以心交心、以情用情”,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背后说人坏话,会让室友感觉到真诚,从而发自内心的主动交往。另外,还要注意日常的行为举止,充分意识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影响。
3.1.2 及时寻求外界援助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寻求外界帮助。例如找好朋友倾诉、做自己喜欢的事或预约学校心理中心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其根本目的是将内心的消极情绪或负面事件倾泻出来,避免积压在潜意识中形成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3.1.3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寝室室友的生活习惯,实时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尽力避免矛盾萌芽。另外要经常换位思考,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管理好自己,别人也会尊重你,不去打扰你的生活。
3.2 学校层面
3.2.1 建立五级联动管理模式
建立“学校—学院—心理中心—班级—寝室长”五级联动管理模式。一旦发觉潜在的寝室关系不和谐氛围,寝室长可以与班级干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如力不能及,则需要上报给辅导员,辅导员对事件进行辨别、判断、分析,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选择介入处理还是上报学院,如果产生心理事件则需要上报学校心理中心。
3.2.2 建构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
营造寝室文化氛围,通俗上说即是给自己的寝室适当装饰,让房间变得“温暖温馨”起来。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让同学们研究自己的寝室需要什么样的元素,将同学的想法和元素进行整合,在设计、购买装饰品、动手装饰过程中,增强宿舍团体凝聚力,增进室友间的友情。
3.2.3 开展人际交往课程
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人际交往、礼貌礼仪方面的课程,给这方面欠缺的学生补充相关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利于良好寝室氛围的形成和校园和谐稳定。
3.2.4 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学校各级组织和相关责任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微信、QQ、抖音、快手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参与度高等优势,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