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与高校党史教育结合的分析

2023-06-02吴浩琳

焦作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党史理论

吴浩琳 关 颖

(1.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2.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针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释和指导,强调我们当前应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校党史教育是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的重要载体,高校党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进行党史教育的同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更好发挥党史的精神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而且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1.结合中华文化进行高校党史教育的作用

在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中,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为其提供能量。党史教育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能量,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是当前的文化使命,也为党史教育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文化背景。

1.1 继承传统文化,创新丰富党史教育内涵

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应扎根中华优秀文化,从中汲取养分,让中华传统文化为党史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涵养,从而创新丰富党史教育的内涵。

第一,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探索救亡图存的崭新道路,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拥有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民族文化,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质。第二,讲好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更能让当代大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讲好中国历史不仅是中国和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加强党史教育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这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贯通旧邦与新命、传统和现代,既是文化复兴的必然途径,也是当今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第三,传授名著典籍。名著典籍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工作深入进行,应对中国传统名著典籍进行整理研究,充分开掘名著典籍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推进名著典籍的现代化利用,做好普及教育和传播工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将名著典籍的精华部分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相结合,使其为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大学课程提供文化背景和文化支撑,丰富文化涵养,增强教育效果。

1.2 建设现代文明,肩负党史教育的文化使命

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文明,肩负起党史教育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条件上的现代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还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这一实际国情包括中华文明的根本性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博大精深,只有全面且深入地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进行探析,才能更加高效地对优秀的中华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才能更有力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品牌,建设新时代中华现代文明。

建设现代文明与高校党史教育相辅相成。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为党史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高校党史教育的目的是对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建设现代文明为党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有助于高校党史教育目的更好达成。另一方面,高校的党史教育又能为建设现代文明培养优秀人才。高校党史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1.3 中西文化互鉴,促进高校党史教育的文化创新

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在中西互鉴中推进,吸纳优秀文化进入中华文化,不仅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也能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创新鲜活、符合时代的素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李大钊提出“中西文明,互有长短”,应当将中西方文明进行“融汇调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2]。毛泽东认可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3]。面对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进一步表达,中国将坚持走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将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交流”。中国共产党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文明合作共赢、友好交流,这一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相通,例如“方申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蕣,岂非盛美”[4],二者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中西文化互鉴能够促进党史教育的文化创新。高校党史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展开的,应当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贴近时代,时时更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是在中西文化互鉴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加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创造力。二是在中西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减少文明冲突,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共筑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在中西互鉴过程中,可对比出中国共产党选择道路的科学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体现中国大国形象,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2.中华文化在高校党史教育中的现状

高校党史教育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结合的匮乏性、拼贴性以及不平衡性。

2.1 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结合的匮乏性

第一,一些高校思政课仅讲授党史理论,与中华文化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内容较少,而且讲授形式过于单一。部分思政课单纯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照念模式进行党史教育,缺乏创新,与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适配度低。单一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和乏味的念诵很难使高校学生产生共鸣,无法使大学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建立起情感联结,需要在现有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二,缺乏学习党史的文化氛围,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党史理论传授难以真正使学生深刻领悟党史文化。当前高校党史教育缺乏文化氛围,党史教育通常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僵化地传授理论知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距离感,实际心理接受程度降低。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里蕴含着先辈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的智慧,高校党史教育应当将党史中的理论知识和中华文化中的智慧巧妙地结合,并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让先辈们的精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继续前行。

2.2 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结合的拼贴性

在一些高校的党史教育中,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对高校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且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的结合,但在结合过程中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呈现“两张皮”的状况。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结合的深度不够,党史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材,但没有进入头脑。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在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形式化,在内容上呈现出浅层化。形式化的党史教育是不追求实际效果,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的党史教育。高校党史教育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忽视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而是要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与高校学生生活高度结合;要准确认识党史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党史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正确理论,结合中华文化是为了创新党史教育形式,更好地服务实践。党史教育形式要服务于党史教育本身,拒绝形式党史教育。

2.3 高校党史教育和中华文化结合的不平衡性

在高校党史教育中,一些学校尽管意识到二者结合的价值并采取实际行动,但表现出了轻实践和轻文化的问题。

一方面,存在轻文化的问题。与中华文化相比较,更加看重党史理论,而较为忽视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和经验,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存在轻实践的问题。不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造成学生自主性学习差,因此,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要平衡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大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展示,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将党史的内容和精神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3.从文化层面改善高校党史教育的对策

高校党史教育需要从文化层面改善,探索党史理论与文化间的有机联系,求寻改善党史教育的文化路径。

3.1 构建党史理论和文化间的链条

从文化层面改善高校党史教育,需要明确高校党史教育服务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围绕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之间搭建起链条,建立二者的理论联系。

一是明确二者的链条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体现着中华文化,新时代党史理论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高对中华文化的重视程度。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中国大地的实践中丰富并发展着中华文化,让古老而精彩的中华文化在现代中国焕发光芒。二是明确链条的中心是高校大学生。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党史教育的教育对象,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因此,构建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间的链条的施力点应放在高校大学生身上,以大学生群体为受众,有的放矢地进行党史理论与文化的结合。

3.2 探索党史理论与文化间的有机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滋养中华民族进步的丰沃土壤,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相通和契合的部分,将中华文化融入高校党史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一,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儒家思想中包含着重民思想,强调为政者应当关注百姓生活。第二,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知行合一”的说法。王阳明将“知”与“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6],这一思想与党史中强调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和谐、美好、高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望,二者具有共通性,都致力于规划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改善高校党史教育中党史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匮乏性、拼贴性和两个结合中的不平衡性,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党史理论与中华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3.3 改善党史教育的文化路径探寻

第一,完善思政课堂,使中华文化服务于党史教育。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通过点滴渗透的方式对人进行教化。以文化传承发展为基点改善高校党史教育,需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使中华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传授党史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党发展的规划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增强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和认同。其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党史教育课程体系中来。例如,将毛泽东诗歌谱写成中国传统吟诵调,不但能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还有利于中华传统吟诵调的现代化转型。其二,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新闻来开展党史教育的思政课堂。党史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实践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结合最新时事来进行党史教育。其三,在文化互鉴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弱,通过全面客观的文化互鉴,向高校学生展现多彩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坚定我们所走的道路。

第二,文化进入校园,将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中华文化丰富党史教育的素材,切实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能力。一方面,加强文化的物质形态建设。高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精神提炼出来,运用教育学知识,规划建设党史纪念展厅等实体空间。让文化与实体空间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实体空间中感受党的光辉历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给校园带来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且具备人文底蕴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关注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首先,高校应当挖掘自身的校史,这是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历史,能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将校史作为切入口,与党史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增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建立起校园官方媒体,定期进行党史教育的宣传工作。在自媒体蓬勃兴起的时代,校园官媒不仅为学生表达自我和锻炼能力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舆论导向,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推动党史文化的传播。

第三,文化结合实践,鼓励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自主学习。将文化学习深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党史文化的自主学习。其一,开展有关党史的文化娱乐活动。高校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比如深入延安革命老区,探寻“觉醒年代”之路、领悟延安精神等。高校还可以鼓励有创作才能的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举办新时代主旋律歌曲、诗词、绘画等创作大赛。在开展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真正实现党史教育的目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自主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开展有关党史文化、国情发展的学术讨论活动。开展有关党史文化的学术活动和研讨会,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学习党史提供专业的平台。高校应当整合利用来自校内校外的各方资源,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进行专题学术报告。通过文化结合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切身实地地认同党史的时代价值,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成长成才、不懈奋斗。

4.结语

高校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践行者,高校党史教育在其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够为党史教育赋予强大能量,青年一代只有切实领悟党史精神、深刻学习中华文化,才能不忘来路、不负未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党史理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坚持理论创新
第一次学党史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