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时代之需、现实困境及路向审思
2023-06-02刘丹丹徐勤贺
刘丹丹,徐勤贺
(1.枣庄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2.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又称“国际化素养”,是新时代青年人才适应全球化挑战、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必备素养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旨在以科技作为支撑,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且拔尖创新的新型国际人才。
2016年清华大学发布全球战略,其中明确提出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并公布了认知、个人、人际三大维度下六大素养(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2]。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OECD)2018年在国际学生评估规划(PISA)中将全球胜任力内涵阐释为学生能多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断和思想,在共同尊重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的、欣赏的和有效的互动,为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的能力。[3]OECD这一定义意味着全球胜任力成为测评学生国际化素养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是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一、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是时代之需
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是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中心环节[4]。国际人才培养理念由“单一能力素质本位”转变为“多元能力素养本位”,这必然会推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影响力的提高依靠全球胜任力的初步形成
在新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力的提升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它展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念等维度的对内向心力与对外辐射力[5]。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在文化领域拓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及产业,进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6]。而文化繁荣的实现,需落依靠大量的青年才俊,因此,高校青年学生必须能够担当起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自觉提升个人文化实力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关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我们发现,在强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世界知识及全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跨文化交际及互动的技能千差万别,文化差异的态度及价值观多种多样。故而,文化实力的提升及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形成在人才素养培育层面需要多维耦合,但反观全球胜任力培养现状,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亟待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初步形成。就耦合维度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胜任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个人和组织能够培育跨文化敏感性、跨国沟通能力、全球领导力等全球胜任力素养,而这些能力对于全球化环境中立足中国文化根基、推进“在地国际化化”全球胜任力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待全球胜任力的深入落实
全球化在加速促进世界融合交汇的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全球化模式逐渐衰落,各国正在探寻新的全球化模式[7]。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全球背景下国际治理的新范式,旨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推动全球化的发展[8]。诚然,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仍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底的综合国力的角逐,面对国际形势的变与不变,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话语权愈加重要。新时代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全球胜任力的深入培育关涉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具备全球素养的大学生青年群体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无论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精、尖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顺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9]。该文件的颁布,从国家政策导向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我国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落实的迫切需求。
(三)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亟需全球胜任力的进阶培育
在一个相互关联且又竞争的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界线逐渐被边缘化、模糊化,各个国家专注于通过不同形式的竞争与合作来适应新全球化模式。而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发展则成为各国家深入推进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着力点,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10]。全球化3.0时代,在国际教育环境深刻变革及高校扩招双重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质量面临下降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及转型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培养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有利于完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进而努力建设在全球化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为人类社会做出切实贡献的全球化人才。另一方面,开展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教育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反观我国高校全球胜任力的培育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我国高校全球胜任力的进阶培育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也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体系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方向指导,进而助力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进阶。
二、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国际化办学理念落实力度尚不充足
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基于教育规律和时代背景建构起来的对于学校办学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11]。当前阶段,部分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理念落实力度尚不充足,在一定程度上阻滞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其一,高校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质量体系还存在“经验式”“模仿式”等现象,对国际化办学理念及方式的学习尚浅。此外,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探索建立国际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相对较短,因此,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的配合和协同,也容易对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其二,传统办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尚不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支持。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际化办学号召,高度重视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积极创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胜任力的现代化人才。有些院校由于办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虽出台了相关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但办学理念与培养计划背道而驰,影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其三,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覆盖面较小,难以利用规模效应促进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与建交国家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外经贸园区,已接连加入1200多个国际组织,但属于中国籍的国际组织职员代表性以及影响力严重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际话语权及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12]。由此而言,我国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数量及规模较小,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数量及质量提升的空间较大。
(二)目标: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体系尚未成熟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支撑下,为实现宏观目标而将其细化或分解成包含素养、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目标体系[13]。培养目标决定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及质量。当前阶段,中国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处于初步建立阶段,直接影响国际化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第一,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尚待健全,容易导致评价功能的发挥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体现的是所培育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状态。目前,如何将高校对学生培养结果转化为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建立完善的目标评价机制。此外,对于评价依据、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尚未明确,有些评价流于形式,缺少评价后的结果反馈,促使反馈后的改进措施相对滞后,进而导致评价诊断、导向等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第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优势及特色凸显不足,影响学校全球胜任力培养定位及专业特色发展。高校专业及特色的彰显是高等教育多元发展质量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校办学质量评估及考核数据价值导向的影响,各高校专业优势聚焦及办学特色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专业特色发展缺乏方向指引,促使培养目标高度相似,欠缺专业特色提炼,未能彰显不同院校的办学积淀及特色发展。第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尚未系统涵括全球胜任力培育要素。大部分高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通常都将目标定位过于模糊、宽泛。这样笼统的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层次性,往往与具体专业课程难以配套,进而使得目标与课程体系相悖而行。此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设定为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涉及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大都提到“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等目标,较少将“全球使命感”“尊重文化差异”“国际化专业能力”等要素纳入培养体系并作系统分析。
(三)措施: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尚待完善
一是培养措施缺乏针对性,妨碍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水平提升。就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而言,国外高校措施相对完善,而国内高校大都借鉴全球胜任力培育的国际化措施,从学科发展、师资建设、政策建构等维度为我国全球胜任力培养提出建议。但大部分措施较为宏观,缺乏针对性,未能从微观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影响高校学生胜任力水平的提升。二是培养措施深度不够,尚未深入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全部维度。俯瞰现实,我国高校虽已认识到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仍停留在人才培养的表层维度,并未明晰人才培养问题的各个层级,特别是对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维度认识不足,致使措施的深度不够,适用性不强。三是培养成果尚未及时追溯,无法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及完成度。通过建立措施追溯机制,可以有效检测出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而评价不同培养措施的效果。目前,由于不同高校对措施追踪反馈的时间标准不一,再加上对追踪工作缺乏重视,直接导致信息反馈较为滞后,具体表现为追踪反馈信息尚不能为人才培养措施革新提供充足的可靠决策依据,影响人才培养措施与教学改革之间互动机制的形成。
三、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路向审思
(一)健全高校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办学理念的转变及培养计划的优化
新时代打破人才瓶颈,建设人才强国,要从世界国际格局调整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筹划推进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进程,这就需要高校重新审视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办学理念转型升级,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资源。
一是建构完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作用。站在人才强国战略高度,构建科学规范的全球化人才培养体系,对国际化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就主体维度而言,应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中外高等院校及第三方评估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促进我国高校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强化高校办学资质的审核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借助阶段性评估查验国际化办学质量的实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是全方位转变传统办学理念,推进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我国高校可通过新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秉持国际化办学原则,切实推进全球胜任力教育。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从系统性、储备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整体化更新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拓宽办学视域,了解并学习国际优质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及意识,加强高校联盟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创新发展。
三是优化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全链条构建青年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方案。坚持国际化教育理念,从人才的选拔、培养、应用全过程发力,立足于国际现实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并适时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对人才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要勇于探索符合自身定位的可持续人才培养道路。高校应积极与相应国际组织构建人才供需关系,根据自身定位及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积极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国际组织的实习、挂职等实践信息,突破国际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的困境。
(二)完善高校培养目标评价机制,促进专业特色的彰显及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高校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我国高校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及内部发展,不断完善目标体系的评价机制,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准确把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是要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实现目标机制的持续改进。高校在专业目标的评价及修订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评价机制建设,进而使得目标易于达成。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目标定期评估机制,其中涵括评估制度、评估基准、评估周期、评估流程以及结果反馈等,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设多元化评价机制监控体系,将评估—反馈—改进作为逻辑闭环应用,及时发现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是聚焦专业发展的优势及特色,突出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是高校抢占教育国际化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首先,高校要强化理念导向,把办学实际及区域发展作为出发点,着眼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促使高校将已经具备基础的“闪光之处”发展为“特色优势”。其次,要强化队伍建设,加速学校特色形成。就高校教师队伍而言,要提高教师基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技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教学,进而增强教师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全球胜任力课程的能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海外教师的人才引进政策,使得教师队伍面向全球化发展,为打造专业特色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三是准确掌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客观评估办学优势及短板。目标定位是根本性的,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高校人才的目标定位首先要认清国际与国家、地域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一要着眼于全球化发展大势,明确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急切需求。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背景下,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实,准确定位。二要根据区域发展的未来走向,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即明确区域服务对象,结合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等不同类型高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科学确立,还要具体包括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要素,切实为国家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三)创新全球素养人才培养措施,指导培育措施有的放矢及追踪机制的建立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内容,强化培育举措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参与全球治理关涉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治理过程往往涉及国家利益,高等教育承担为国育才的任务,故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及内容,熟知中国立场,有意识地增强人才培育措施的针对性,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还要突出具体性和层级性,以便培养高校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此外,还要注意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学制的贯通和学习实践的畅通方面入手,探索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是深化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理念,开发深层次人才培养措施。可以多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联盟关系,积极进行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发人才培养措施,系统分析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维度,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着手,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相结合,下设子维度,建设和完善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措施。在强化我国全球胜任力人才队伍基础之上,多与其他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而优化高校人才输送机制,占领全球素养人才培育的高地。
三是检测人才培育成果,强化追踪机制的长效建设。高校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措施是否有效,直接体现在人才培育成果上。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追踪,构筑完善的具备全球胜任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追踪体系,努力做到反馈信息准确、全面,确保反馈结果及时用于改进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举措。另外,还要高度重视追踪工作,专设毕业人才追踪的机构和人员,提高成果追踪效率,以更好地发挥我国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价值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