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大英译报告的概念隐喻研究

2023-11-17杨金龙梁颖珊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料二十大隐喻

杨金龙,梁颖珊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话语,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话语叙事体系成为时代所需。武建国、谢思思和李晶[1]认为,政治话语作为一种专责机构话语,往往较难识别,而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政治事实映射到熟悉具体的体验中,激发公众情感,起到劝说作用。一方面,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可使听者在复杂的政治话语中,通过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将不可知概念转化为可知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政治观点和目的。鉴于此,概念隐喻成为政治说话者的上佳之选。另一方面,政治具有延续性,政治话语的传递往往是对先前观点的重复或阐述新的观点[2],这一构建过程与隐喻构建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Thompson[3]198认为,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如同没有水的鱼,可见二者的密切联系。概念隐喻应用广泛,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由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语料,借助Antconc来分析其中概念隐喻的涉及类型、使用频次及其功能,进而探讨如何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促进中国声音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概念隐喻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metaphora。其中,meta指跨越之意,而pherein指转移之意。因此,从字面含义来看,“隐喻”即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Hawkes[4]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事物的某些方面被转移到另一事物之上,从而使后一事物能像前一事物那样被述说。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5]3。围绕隐喻认知功能这一话题的探究可溯源至亚里士多德时期的隐喻修辞观。随后,以Richards和Black为代表的隐喻互动观认为,隐喻由主题和次题构成,将次题的相关意义集合投射到主题即可得到隐喻。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开始了对隐喻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探索。Lakoff和Johnson认为[5]3,隐喻不仅关涉语言,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的,并将其大体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其中,结构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用另一个概念表达出来,这两个概念之间在结构上存在某种相似性。本体隐喻指人们借助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经验认知来理解其他事物,这样的物质实体所构成的隐喻即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不同于以上所提及的隐喻类型。它不通过另一个概念来构建,而是立足于人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来组织一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完整系统。束定芳[6]认为,概念隐喻由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概念域组成。通过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即将熟悉、已知的概念映射至不熟悉、有待理解的概念上。这一映射过程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

(二)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

话语是由社会构建并由社会形成的:它构成情景、知识对象和社会身份,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7]。吴明华[8]提出,政治话语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环境,并且是一种带有特定倾向的话语行为,通常带有宣传政治理念等重要作用。对于政治话语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几乎所有的话语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譬如,Nair[9]认为,只要是以政治为中心所展开的有目的的交际则可视为政治交际。彭文钊[10]将政治话语定义为一种以政治交际为中心的言语活动。狭义而言,政治话语则限于政治家的言语活动,或政治官员出于某些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事务沟通话语。

一些研究表明,政治话语是国家实现政治权力的重要载体,其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例如,Lakoff[11]以两次伊拉克战争为例,探究了政客如何运用概念隐喻进行国际话语传播,构建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Juszczyk、 Kona 和 Fabizakd[12]通过分析波兰和美国的总统选举演说发现,隐喻有助于说服潜在选民,且能够帮助候选人建立与选民之间的凝聚力。王维民和黄娅[13]的研究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1)为例,发现不同时期语料中的概念隐喻具有强烈的语篇及时代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建构各自时期的政治立场。汪少华和张薇[14]通过分析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的环保演讲,发现隐喻能够帮助演讲者彰显听者导向的道德价值观。

综上,政治话语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密切联系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的语料选择往往以本国语为主,探究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是如何引导目标听众的。然而,以政治话语的英译本为语料的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新时期下,面对国际形势新发展,探究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英译本如何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为语料,分析概念隐喻在语料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功能。

二、二十大英译报告中概念隐喻的呈现

(一)语料库的建立

本文以新华网发布的二十大英译报告为研究语料,并将其以txt格式保存,借助EditPlus删除语料中多余空行符号,自建字数为25281的小型语料库,以AntConc 3.5.9作为语料库检索统计工具。

(二)概念隐喻的识别

文本中的隐喻识别遵循由Pragglejaz Group[15]所提出的隐喻甄别程序(MIP),其立足于大规模语料话语事实中的隐喻识别,能够提供一套适用于普遍语料的算法。首先,我们从新华网下载二十大英译报告文本,通读语料把握其整体意义。随后,我们仔细阅读报告,锁定其中的词汇单元,并借助Antconc中KWIC对不同隐喻类型的重点词汇进行筛选。例如,对于结构隐喻下的建筑隐喻,锁定重点词汇单元build、foundation、support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确定隐喻关键词汇时,首先结合语境,确定该词汇在其他语境中是否具有更具体、更精确的意义。若词汇具有更基本的语境意义,将其与基础意义进行对比理解,检查二者能否相互理解。当以上条件得以满足时则可认为是隐喻词汇。此外,由于一个隐喻词汇单元存在多种词形变化,我们检索时以词根为主,围绕词根所衍生的其他词汇同样归于此词汇进行检索计算,同时参考Charteris-Black[16]提出的“共鸣值”概念,通过量化的方式,计算特定隐喻下重点词汇出现频率高低,由此得到结构隐喻、本体和方位隐喻下各隐喻类型使用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隐喻的分类明细

由表1分析可见,旅程隐喻的共鸣值最高,其次是战争隐喻。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共鸣值百分比共计48.3%,表明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在二十大报告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说话人更倾向于使用旅程和战争的相关特征来阐述政治事实。战争隐喻后分别是建筑隐喻、人类隐喻、上/下隐喻、植物隐喻和容器隐喻。其中,上/下隐喻、植物隐喻和容器隐喻三者共鸣值均低于10%,表明以上三种隐喻类型在文本中适用性较低,说话人只在谈论相关话题时才使用此类型隐喻。此外,家庭隐喻的共鸣值占比最低,说话人仅在探讨特定话题时才会使用此隐喻。

(三)概念隐喻的呈现

参考Lakoff 和Johnson[5]11所提出的隐喻分类,本研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二十大报告中的呈现特点。

1.结构隐喻

Lakoff和Johnson[5]61认为,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该隐喻往往借助具体概念来显示抽象的概念系统,即说话者使用系统中高度结构化的概念来描述另一概念,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治概念。二十大报告中,结构隐喻往往从不同事物的结构出发,帮助人们通过经验体验理解政治概念,如表2所示。

表2 结构隐喻示例

(1)旅程隐喻

我们发现,二十大报告中的旅程隐喻借助人们对起点、道路选择、路途险阻和终点等旅途概念的体验或理解,将旅程的结构投射到国家社会发展,由此来展现国家的发展方向。例如:

① We have kept to the path of socialist political advanc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② In pursuing modernization, China will not tread the old path of war, colonization, and plunder taken by some countries.

以上两个例子中“path”指道路,途径和路线。从源域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旅途过程中的道路,将此映射到目标域即得到的是国家发展道路,其中所选择的方向道路即为国家的发展方向。语料表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对过去发展的总结还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国家发展都如同一段旅途,通过不同的发展路径或方式,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

(2)建筑隐喻

语料中的建筑隐喻借助人们对砖瓦、钢筋泥土和支柱等建筑材料的经验理解,将建筑的结构映射至国家领域。其中,建筑所需要的材料即国家各领域的发展,由此来呈现社会发展对国家的建设性作用。例如:

③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be crucial for getting our efforts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off to a good start.

④ A societ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i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we can build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例③和例④中“build”指建设。从源域的角度看,这指的既是建筑物,也是建筑工程和建筑结构,将其映射到目标域后即为社会各领域的运行结构、发展现状、国家建设。其中,例③将未来五年的发展看作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未来工作对于国家建设而言如同建筑物的根基,由此来突显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例④将法制社会看作法制国家建设的地基,只有法制社会的“地基”牢固才能稳步建设法治国家,这呈现出法制社会建设对于法制国家建设的支撑性作用。

(3)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将人们对战役部署、战略规划和排兵布阵等概念认知投射至国家政策部署和行动决策中,展现新形势下国家政策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例如:

⑤ At these sessions, major strategic plans were also made for advancing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⑥ We have ensured and improved public wellbeing as a matter of priority and pooled resources to wage a critical battle against poverty.

例⑤中,“strategic plans”指的是一些战略性计划。从源域角度看,指战争中的战略部署。将此结构映射至国家发展举措,每一项都是基于国家长远发展基础之上所提出的系统措施,由此展现国家的统筹安排能力。例⑥中,“battle”将脱贫视为战役,借助人们思想认知中对战争的畏惧及对胜利的渴望,激发读者情感共鸣,同时表明国家对脱贫攻坚的重视和决心,激起读者情感上共鸣。

(4)家庭隐喻

家庭隐喻借助人们对儿女、骨肉、血脉等家庭概念的理解和重视,将家庭的概念结构映射至人民同胞,由此读者产生对家庭关系的共鸣。例如:

⑦ It is also a shared aspiration of all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natural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⑧ Blood runs thicker than water, and fellow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one family bound by blood.

例⑦和例⑧中,源域“sons and daughters”“one family”等家庭概念映射到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中,表明全国人民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众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的使用符合中国政治话语突出人民性这一特点,呈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符合国家与群众一心的初心信念。

(5)植物隐喻

植物隐喻借助人们对花、果实、土壤等植物结构和生长环境的体会,将植物相关的结构映射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素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理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情况。例如:

⑨ Only by taking root in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il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can the truth of Marxism flourish here.

⑩ With this, we will ensure that Marxism puts down deep roots in China.

例⑨和例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看作植物种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生长的沃土,植物经过不断滋养最终扎根生长。由此可以凸显本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传播环境的重要性。

2.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将具体事物映射到抽象事物上的隐喻[5]23。本体隐喻可以促使人们从具体的物体感知抽象的物质,例如将事件、情绪、活动等看作实体和物质,这有助于人们以相对简单的方式理解抽象的事物。研究发现,在二十大报告中,本体隐喻往往会使用具体的实体,如人和容器来理解特定的政治概念,如表3所示。

表3 本体隐喻示例

(6)人类隐喻

人类隐喻使用器官部分、语言现象和动作行为等与人有关的概念,并将此投射至社会建设和党的发展等各方面发展,以便听众产生切身体会。例如:

医学留学生的教育与国内医学生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对于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探究,有利于留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留学生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加速国内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在留学生先天性心脏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因此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留学生医学教育需求,提高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

(7)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借助人们生活中对于容器外表及特征的认知,将各式容器映射至社会群体及社会活动,由此体现边界化和可量化的表述。例如:

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基于人们的身体经验感知,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概念系统。在概念系统中,内部各元素相互联系且遵循彼此的空间定位。Lakoff 和Johnson[5]11指出,将源域的空间结构映射至目标域中,使抽象的目标域拥有意向图式的基本逻辑。在二十大报告的方位隐喻维度,大部分与人相关的基本概念都依据一个或多个空间映射至抽象概念,如情绪、健康和社会地位等,如表4所示。

表4 方位隐喻示例

(8)上/下隐喻

上/下隐喻基于人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基础,提出空间化的概念,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政治现实及社会活动。例如:

三、概念隐喻的功能

通过对二十大英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我们发现,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二十大英译本中均有所体现,且大致呈现以下功能:

(一)简化内容

听众既是话语接收者,也是话语传播者。在此过程中,听众接收并理解话语是进一步实现话语传播的前提。因此,说话人在阐述话语时应把听众的认知考虑在内,通过一定的话语传递技巧,促使信息更好为听众理解,从而促进传播。基于此,政治语篇中使用概念隐喻是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源域概念来理解相对陌生的政治领域概念,实现内容简化,促进理解传播。Thomson[3]196指出,隐喻作为言语表达的工具,如同桥梁般连接话语和观众。就本文而言,二十大报告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外贸、生态等,而其中的一部分话题对普通民众而言是复杂或抽象的。在此背景下,使用概念隐喻能借助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抽象概念问题。例如,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可从旅途和建构两个方向出发,阐述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支持;战争隐喻中,出于战争的紧迫性和人们对胜利的渴望的经验认知,报告提出“抗击”一词,听众更容易理解战胜疫情的决心。可见,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二者的相互作用,概念隐喻可以简化相对复杂的内容,缩短说话者和受众间的距离,帮助听众理解话语,从而进一步接受并传递其价值观点。

(二)激发情感

概念隐喻能帮助说话人在有限的篇幅内既表达观点态度,又彰显话语情感。例如,说话人在阐述两岸关系时,使用家庭隐喻,表明两岸同胞同样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女而存在。这一表述激活了读者对家庭的情感认知,激励读者团结一致,共同守护家庭及亲情。可见,概念隐喻可以作为话语和价值观间潜意识情感的交流媒介而存在。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他们既是个体,也是国家社会中的一员,概念隐喻的使用能唤起植根于受众的共同文化,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倾向。

(三)树立形象

概念隐喻能呈现丰富而立体的国家形象。其中,国家形象的特征依据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从多方位展示中国形象。例如,旅程隐喻所树立的是“领路人”形象:国家是在发展建设道路上的引路人,带领大家走向新的发展道路;战争隐喻中,面对社会潜在不安因素,如疾病肆虐,国家扮演的是“领军人”:制定战略性措施,带领人们战胜疫情,走向成功;在植物隐喻中,国家扮演了林、木的角色:通过土壤滋润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之林。当树木不断生长成树林,维护树林内部生态系统,即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国家实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

四、结论

二十大报告是呈现国家形象、丰富国内外读者对中国认知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二十大英译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发现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人类隐喻、容器隐喻和上/下隐喻最为显著。此外,语料分析可见,概念隐喻在二十大英译报告报告中主要呈现三种功能,即简化内容、激发情绪和树立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本文借助了Antconc来确定不同隐喻的关键词,但由于识别分析过程仍以人工为主,存在主观上的理解差异。此外,对英、汉语料的分析与解读同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权当抛砖引玉,为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政治话语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语料二十大隐喻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