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术语翻译

2023-06-02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建筑术语英译

和 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文化是建筑的核心和灵魂,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建筑符号。千百年来,建筑与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1]在浩瀚悠远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正一步步被世界认可,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古建筑群如北京明清皇家宫殿、武当山古建筑、山东曲阜孔庙、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相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史,很多古建筑把文化与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文化蕴含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艺术与高超的科学技术。“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漫长的历史发展经验早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其背后都有强有力的、具备自身特点的、适应民族生存发展的民族文化支撑。习近平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他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4]

术语,是特定的专门领域里使用的专业用语,一般具有固定的形式,很少会出现语言上的变体,术语所承载的意义通常不能用单独的词语来推断,因此形式和意义都较为稳定[5]。古建筑术语也有其相对的稳固性和专业性,表现出一定的建筑特点和建筑规律并长期流传下来。在对古建筑文献进行翻译的时候,其核心问题是古建筑术语的译法。古建筑术语受其自身学科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历史、文化、文字发展的影响,翻译起来颇为特殊。

二、关联理论

Sperber 和 Wilson 最早提出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并在关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的交际中把生活中有意图、有所指的语言活动当作是平时的日常交际,并把这种交际行为看做是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这种语言的认知活动是基于文本中相对复杂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寻找一致性及关联性的各种语言活动[6]。在关联理论的语言学范畴内,交际语言的双方在语言的沟通中达到相互的认知、理解、演绎等并在此过程中构成了语言的认知行为,最后达到最好的语言认知模式,也即最佳模式。语言的交际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一是语言交际的双方应尽量运用相互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交际到认知再到推理,交际双方的理解、默契是由交际双方互相明白双方语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的,即语言认知的最佳模式关联性。翻译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即译文要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信息及效果。译文所呈现的内容应尽量使译文的读者不用再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也能产生类似的作用。因此,以关联论的观点来看,翻译的最佳关联效果即“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去获取更大的语境效果”[7]。

中国古建筑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把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建筑形式、传统中国哲学的建筑哲理、趋于完美的建造技术、虚实相生的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相融合,并展现于古建筑结构中,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一面旗帜和镜子。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中却存在着名称不规范、术语迷惑性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8],翻译起来难度很大。

三、中国古建筑术语翻译的现状

截至2023年7月,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中以“古建筑英译”“术语”“翻译”为搜索词,分别进行“篇名”“摘要”“主题”的高级检索,得到发表于2011年至2023年涉及古建筑术语英译方法的研究共7 篇,可以说对中国古建筑多维度、多视角翻译的深入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已有的对中国古建筑英译的研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翻译。这些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出发,依据功能对等、目的论、文本类型等翻译理论,针对目前术语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提出古建筑翻译,尤其是术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策略。其中,奠定中国古建筑术语英译基础的学者是陈香美,其 2011年的论文按照有无英语对应语和有无中国文化承载将译法分为意译、音译、音译+意译、创译等。之后十年,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古建筑英译增加了其他译法。特别是说明注释法,通常与其他译法结合,形式有夹注、尾注、脚注等,依据译法特点和文本功能而定,内容为中西对比文化阐释与古今对比文化阐释。

当前古建筑术语英译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术语视角,古建筑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建设。比如陈香美分析了在古建筑术语长期缺乏统一的汉语表达的情况下如何英译,包括怎样分类译介及确定特例“女儿墙”[9]的标准英译。第二,跨文化视角,这是目前古建筑术语英译研究的主流。应用西方译论的整体框架间接阐释古建筑术语英译如何体现中国文化意象与意蕴,促使古建筑英译文本兼具原文的功能与风格,实现跨文化传播。第三,实践视角。典籍英译者通过实践经验分析典籍中的古建筑术语英译;地方古建筑著作英译实践研究报告将古建筑专词分类并说明英译策略[10]。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偏向跨文化,视角偏向西方译论及译者实践经验,较少从术语翻译探讨古建筑英译。术语因其自身携带原语丰富而抽象的文化理念,以专门词汇的具体形式跨越到另一种文化中,不可避免要同时考虑原语族群的文化传播需求与译语读者的理解接受程度。

四、古建筑术语的关联性文化特征

由于历史习惯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选词造句也各不相同,为使读者能充分理解古建筑翻译文本,古建筑术语翻译的准确、贴切就成了古建筑翻译中的最基础的需求。

(一)材料上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众多,存在着不同地域、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因此,就地取材成了古建筑文化众多特点中的最重要的特点。古代,多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木材、砖瓦成了主要的建筑材料。由于木质材料的特殊性,古建筑的很多构件、特征也具有典型的木质特色。比如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用榫卯衔接的结构,是中国古建筑常见的而且独有的构件。它通常在建筑物的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存在,并从屋檐处延伸出来。在斗拱结构中,柱顶上叠加在一起的多层构件,成弯弓形探出屋檐并承重的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有木头衔接,这些木头通常呈方形,叫做斗。斗与拱合在一起叫作斗拱,也作枓栱。斗拱的结构通常运用在古建筑的房屋柱头和额枋之间,以及屋面与屋面之间,它既可以承载梁架,起到支撑和承重的作用,又可以在屋檐处外伸,挑出屋檐,因此在承重的基础上又具了美化和装饰的作用。在资料里,斗拱可以被音译成Dougong,或者意译成Corbel bracket which refers to a system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a column and a crossbeam。从翻译方法来看,英译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术语自身的文化承载,但却往往因国外读者无法从中华文化背景中了解到术语所指的内容,从而造成理解的偏颇与困难。按照不同的翻译方法,“斗拱”一词在不同的英译书籍中还会出现“Dougong”“Tou-kung”或“Bracket set”等多种译法。意译在翻译方法中,虽然能展现术语本身所指的内容,但却常常忽略了文化承载的背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既可以使译语的读者了解到中国古建筑相关构件的名称,并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建筑术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Corbel bracket”这个翻译巧妙地将意译“Corbel bracket”与音译“Dougong”相关联,既表达了古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征,又灵活地展现了斗拱所用的材质本身,这种翻译将“音译”与“意译”手法较好地结合起来,是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最佳体现,原词翻译与词语本身的最佳关联得到了实现。

(二)名称上的文化特征

由于受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古建筑术语的命名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通俗的讲,古建筑的命名有两个规律。一是建筑物的命名要体现出房屋所有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如中国古建筑的代表宫殿的命名就带有强烈中国特色。如“乾清宫”(qianqinggong,the 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坤宁宫(kunninggong, the Hall of Union and Peace),前者是为皇帝居住,后者是为皇后所建。“乾”和“坤”的说法来自《周易》,在《周易》中,“乾”和“坤”分别代表着天与地;“乾”和“坤”还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把“乾”和“坤”这两个词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整个国家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另外一个规律是表达出人们对未来寄予的美好愿望,无论是雕梁画栋的宫殿建筑、就地取材的民居,还是亭台水榭的园林,都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愿望,不同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地位。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基础上的交际行为,在对源语言进行解析和翻译的过程中,语码选择的依据也是关联性。对“乾”这个字的源语言进行解析,会发现,“乾”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的解释是:1.八卦之一,代表天,如乾坤。2.旧时称男性的,如乾造,乾宅。在“乾清宫”的翻译中,“乾”选用了“heavenly”来表达,借指《周易》中的“天”。“清”的解释为: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如清波。2.清楚;明白。如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等[11]。根据“乾清宫”词语的意思,选用了第一种意思,即“洁净”“purity”,实现了译词的源语言背景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三) 装饰上的文化特征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化展示,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化呈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在古建筑的装饰艺术上,中国古建筑的建造者将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想与娴熟高超的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古建筑艺术是在建筑本身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一是因势利导,二是为了美观。如不同屋顶的设计,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屋脊神兽,最为典型的是故宫的屋脊神兽。故宫不同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的屋脊上有不同数量的雕塑,叫屋脊瑞兽或者屋脊神兽。这些形态各异、数目不等的屋脊神兽是依照屋主人的身份而有数量和形态的差异。在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映衬下,达到了建筑技巧和艺术造型的完美统一。在许多皇家宫殿建筑装饰上有“龙”和“凤”的单个或组合的图案和样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吉祥的“灵兽”,也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专门指代“皇帝”和“皇后”。龙这种动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先民想象出来的神力无边的一个物种。从汉朝开始皇帝就开始用“龙”来指代。凤这种鸟类最初也出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百鸟之王,它吸取了蛇的颈部、燕子的颌部、乌龟的背部、鱼的尾部,呈现五彩斑斓的颜色。周朝时,龙凤开始出现在《楚辞》中,体现出先民对于龙凤结合的接受。到了汉朝,龙、凤就成了皇家的明显标识。因此,一般百姓是不能用“龙凤”这类装饰的。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辛勤劳动结合着无穷的智慧对艺术的一种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史及世界建筑史上五彩斑斓的奇葩。

(四)颜色上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有着油画般的意境之美。北方的皇家建筑色彩特点以红墙、红柱、黄瓦、琉璃彩画为主,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南方的建筑特点更多地着重在园林景观上,以白墙、黑柱、青瓦为主要特点,恰似中国画的水墨意境,再现了江南文人的情趣。

中国最早的建筑就地取材很少有装饰的痕迹,色彩也多是茅草、泥土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本色,质朴而且原始。商周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春秋时期,在宫殿的屋顶、护栏、墙、梁上等已经开始出现彩绘。汉代开始,宫殿、官衙的建筑已经开始用红色作为主要颜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屋顶上开始出现琉璃瓦。至此,黄色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家代表色。明清时期的建筑对于色彩的等级更加规范而且严格,琉璃瓦以黄色为最高等级,其次是绿色,还有紫、黑、蓝、白等其他各色,用途也是各有差异。

受“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的影响,先民普遍认为,生命来源于大地(泥土),因此代表大地颜色的黄色就被古人认为是最重要和最神圣的颜色,也仅供皇族所用[12]。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通常以白色大理石作为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辉映,表示皇帝的尊严以红色为主体颜色,既显得庄严稳重,又给人一种敬畏感。而民间的古代建筑多是以灰瓦、白墙、绿色和青色的架构为主,这些颜色各异的构件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道教五行学说中,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因此五行学说把黄色视为尊贵的色彩。相反,普通民居主要用灰瓦和白墙。因此,许多古建筑会用颜色各异的词汇来描绘不同的建筑,如粉墙黛瓦(fenqiangdaiwa, washed walls and plain tile top)、大红门(dahongmen,Big Red Door)、铜仙鹤(tongxianhe,bronze Crane)、铜龟(tonggui, bronze tortoise, etc)。

文化自信关系民族发展,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途。“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13]英语从业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而诠释好中国古建筑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则是英语从业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猜你喜欢

古建筑术语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