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黄河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2023-06-02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创黄河符号

宋 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自古以来,黄河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黄河流域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强调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的传播,对于讲好黄河故事、赓续中华文化根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省份,承载着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我省的黄河文化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河南省黄河文化传播中的成功之处

我省在黄河文化传播中取得的成果,包括黄河主题文化场馆的建设改造、黄河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黄河主题文化作品的创作推广。

(一)黄河主题文化场馆的建设改造

近年来,我省重视黄河文化保护,系统性、创新性地对现有黄河文化主题博物馆、遗址遗迹进行了升级改造,启动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黄河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坐落于郑州花园路与迎宾路交叉口的黄河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江河博物馆之一,集文物典藏、科学保护、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该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以雕塑、碑刻、工程模型、场景复原、图片、视频为载体,展现了黄河的地质地貌、环境状况、水旱灾害、治黄成就、水利知识;同时传播了黄河文化,让参观者回溯悠久的黄河文明,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通过建设改造,馆藏陈列做到了古今紧密结合、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黄河治理与文化成就紧密结合、传统陈列手法与现代陈列手法紧密结合(张婧,2021),对于传播黄河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黄河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

我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文化推广活动,并将其打造成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名片。

1992年,新郑市开始主办炎黄文化旅游节;2000年,“拜祖大典”成为旅游节的重要内容;2006年,炎黄文化旅游节升级成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拜祖大典”因其影响大、层次高,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拜祖大典”突出了黄河文化中同根同族同源、寻根拜祖的主题,是地方文化资源同黄河文化结合实现双赢效果的成功案例。

一年一度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世界了解洛阳和黄河文化的窗口。文化节期间,游客可以前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饱览洛阳的古都风貌,品读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黄河文明的历史延续。

(三)黄河主题文化作品的创作推广

在央视投放播出的宣传片《老家河南》从不同层面构建了黄河文化的形象,向受众展示了太极、少林武术、洛阳古都、开封古都,提升了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成了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名片。

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共分9集——黄河神庙、林工治水、黄河归故、强渡天险、古河新生、峡谷风流、天堑通途、泛区新颜、海晏河清。纪录片以河南省档案馆中的典藏文献为载体,通过查阅档案的独特视角,展现了黄河治理和保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如“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的由来、林则徐治理黄河、黄河铁路第一桥卢汉铁路郑州大桥的建设、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该纪录片让文献从档案馆中走出来、活起来、亮起来,展示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二、河南省黄河文化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一)黄河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有限

目前,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受众主要为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水利院校的教师学生。普通受众对黄河文化接触较少。事实上,黄河文化并非水利部门的行业文化或水利院校的校园文化,而是全社会的文化。在黄河文化传播中,受众范围有待扩大。

(二)黄河文化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公众对黄河文化符号认识不足

符号是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中的基本要素。文化符号是某一城市、区域特殊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印记,代表着其形象和灵魂(张行舟,2020)。作为象征化、意象化、提炼化的符号,黄河文化符号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承载了黄河流域人民的记忆和精神。然而,相当比例的公众对黄河文化认识不足,无法列举出典型的黄河文化符号,或对黄河文化符号的内涵不甚了解。

1.忽视非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

谈及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文化符号,多数公众第一时间想到显性的、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例如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龙门石窟为代表的景观文化符号;以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为代表的古都文化符号;以青铜器、彩陶为代表的文物文化符号。上述文化符号是承载黄河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然而,很多公众忽视了非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如以先秦时期的“雅言”、北宋时期的“中原雅音”为代表的方言文化符号,以豫剧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符号,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符号。

2.忽略精神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

相当比例的受众往往忽略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黄河的决溢、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黄河宁,天下平”是各历史时期百姓的共同心愿,黄河治理是安民兴邦的重大事件。黄河治理过程中,中华儿女尊重自然规律,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修建了包括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是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更体现了中华儿女血液中“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绿色基因”。

公众所熟知的《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音乐巨作,更是一部史诗,展现了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体现了中华儿女血液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上述精神内核蕴含于黄河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值得深入挖掘,提炼成为黄河文化符号,并进行广泛传播。

(三)黄河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度不高,传播整体效应不显著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传播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也具有重大意义。文化是旅游的第一资源,旅游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将黄河文化和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无疑有助于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

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的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然而,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形态较为单一,仍以游览观光为主,缺少可体验、参与、互动的项目,收益主要来源于旅游门票的销售,且与黄河文化的融合度不高。

事实上,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故事、精神,应当融入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黄河文化在当代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产生认同感,自发自觉地走近黄河,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然而,我省当前的黄河文化旅游,往往是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的游览观光,以参观实景、观看静态资料为主。对于文旅产业而言,场馆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对于游客而言,停留时间短,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观光,缺乏深度体验,导致其对黄河文化的内涵认知程度偏低。

我省文旅产业与黄河文化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黄河文化研学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学旅游以“沉浸式体验学习”为特征,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游览古建筑、参观博物馆、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了解黄河文化,感受其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换言之,作为黄河文化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研学旅游有助于黄河文化、黄河故事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

古都开封有着4100余年的建城史,历经数次黄河水患,与黄河有关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不胜枚举——地上悬河、城摞城遗址是世所罕见的景观,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治黄体验点展示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治理、开发与保护。这些文化资源无疑为黄河文化研学旅游提供了优势性资源。然而,开封的黄河文化研学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现有的研学旅游多为参观游览、观光游玩,与普通旅游无甚差别,且有关黄河文化的内容甚少。例如,位于开封市东北的镇河铁犀,是明朝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灾而建,表达了百姓对“黄河安澜”的期盼,承载了中华儿女治黄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研学价值。然而,在目前的研学旅游中行程基本不涉及此地。

2.黄河文创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产业,是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创产品,是游客在旅游中所购买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具有纪念意义和商业价值,是文化传播的桥梁。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注重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加深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

彩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甘肃博物馆已开发出超过150款彩陶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包括丝巾、耳钉等实用性产品,做到了融创意性、便携性、实用性、高品质和黄河文化元素于一体。此举在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黄河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表达,助推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然而,我省黄河文化IP设计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广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距离建立以黄河文化传承为轴线的文创产业链相去甚远。当前,我省景区、博物馆、遗址遗迹中的多数商店所出售的文创产品并未反映黄河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与省外其他景区的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商店的文创产品仅仅是黄河文化符号的形态提取和简单复刻,形式单一,缺乏创意、特色和使用价值,甚至存在价低质劣现象。个别景区、博物馆、遗址遗迹甚至未开发出文创产品。上述现象会使旅游者失去购买和收藏文创产品的兴趣,也间接妨碍了黄河文化的传播。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省尚未借助文化创意激发黄河文化的活力,尚未对黄河文化所承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精神气节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尚未借助黄河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文化符号、古都文化符号、文物文化符号,打造出特色鲜明、广受欢迎的IP形象,尚未衍生出周边文创产品,也尚未形成文创产业助推黄河文化传播的连锁效应。

(四)传播渠道固化,缺乏与数字科技、融媒体的有效结合

目前,我省的黄河文化的传播大都依赖报刊、广播、电视(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传统传播渠道,篇幅较长,专业性学术性较强。不可否认,传统传播渠道具有权威性,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静态展出形式和传统传播渠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

现今,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与传统媒介交互,数字科技、融媒体等参与其间,构成了最为有效的黄河文化传播媒介,这就要求在黄河文化传播渠道方面进行创新。

三、我省黄河文化符号传播的提升策略

奔流不息的黄河浸润着河南这片沃土,这里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承载着绵延赓续的精神内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效力。

(一)溯源黄河文化,提炼黄河文化符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长达3000余年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文化是指从古至今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及其流经区域的文化集合,是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牛建强,2017)

从地理分布上,黄河文化可以划分为上游的河湟文化、陇右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泾渭文化、三秦文化、关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以及下游的河济文化、中原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每种文化各具特色(侯仁之,1994)。

从历史跃迁上,黄河文化可以划分为:以刀耕火种、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元始期文化;以亲缘分封、青铜文明为代表的过渡期文化;以诸子百家、儒释道为代表的鼎盛期文化;以尚武文化盛行、河陆文明衰落为标志的势衰期文化;以及以红色文化扎根、经济社会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为标志的涅槃期文化。

文化符号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内涵的凝练和彰显方式。黄河文化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有着漫长演进历史的宏大概念,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元文化的复杂综合体,呈现根源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造性等特征(苗长虹,2021)。黄河文化分布于沿黄九个省份的各个角落,形态分散;大跨度的时空演变和独特的人文空间,使得黄河文化庞大繁杂,使其符号广泛多样,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史学艺术、典章制度、哲学教育、语言文学、宗教信仰、道德礼仪、社会规范、生产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

因此,我省的专家学者应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追根溯源,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充分挖掘我省独有的、特有的、厚重的黄河文化,把握其内涵、外延、载体、表现形式、价值和功能,并将黄河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凝练成为具有鲜明印记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播推广。

1.关注非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穿峡谷,绕积石,跨高原,迈平原,注入渤海。河南作为沿黄省份,其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符号。例如,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石窟、焦作嘉应观、济源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万里黄河第一坝”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景观文化符号;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所代表的古都文化符号;以及以青铜器、彩陶为代表的文物文化符号。

奔流而下的黄河也造就了非物质层面的文化符号,如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封清明文化节为代表的习俗文化符号;以先秦“雅言”、北宋“中原雅音”为代表的方言文化符号;以豫剧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符号和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符号。以豫剧为例,这是在河南梆子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与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豫剧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唱腔铿锵大气,深厚激昂;舞台表现质朴自然,真挚动人;配以华丽大气的服饰,色彩浓艳的扮相,增添了无穷魅力。

我省的专家学者在对黄河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和挖掘时,不仅需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文化,更应关注非物质层面的文化,并将其提炼成为统一凝练、富有河南特色的黄河文化符号。

2.关注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千百年来,依托于黄河流域丰沃的地理水利条件,先民们生生不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和文化,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诗篇。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沃土,黄河流域蕴含着隐性的精神内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这些精神内核包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绿色基因”,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包括“日益进取,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包括“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融合精神”(杨越,2020),包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也包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这些精神内核不断融合,传承创新,成熟壮大,最终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时代正能量。每当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精神内核能够赋予中华儿女无限勇气和力量,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我省的专家学者应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挖掘,并将其提炼为黄河文化符号,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传播,从而彰显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增强受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共鸣。

(二)加强黄河文化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实现黄河文化传播和浸润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即一方面以文化引领旅游,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促进旅游提质升级;另一方面,以旅游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韩若冰,2021)

黄河文化的传播,有赖于黄河文化和文旅产业的融合渗透。

1.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

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所承载的民族历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学生心底,有助于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黄河文化主题的博物馆、遗址遗迹既是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地,具有承载记忆、传播文化的功能。学校、教育部门、文旅单位应加强沟通联系,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且凸显河南区域特色的精品研学旅游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游览观光、现场体验、深度学习提供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传统旅游中僵化的“游客体验感”,研学旅游应注重沉浸式体验学习,使学生走进“黄河文化学堂”,多维度、多方位地感受黄河文化的浸染。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展出形式,还应通过影视、动漫、VR技术等赋能研学旅游,打造充满真实感、参与感、体验性、互动性的沉浸式项目,刺激学生的多维综合感知,使其获得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的沉浸式体验,从而走近黄河文化,更加全面综合地了解黄河文化,达到寓教于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的。

2.打造黄河文化IP,开发黄河文创产品

黄河流域历史绵长,文化资源丰富。河南这片沃土承载着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河洛文化,传颂着无数神话传说(如燧人氏钻木取火、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和历史故事(如紫气东来、包公断案),蕴含着浩然的精神气节(如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都为打造黄河文化IP、开发黄河文创产品提供了大量素材。

运用创意,对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活起来”“动起来”无疑是提升黄河文化传播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省的博物馆、遗址遗迹、动漫企业、文创企业可以在深入理解黄河文化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具有河南典型特色的黄河文化符号,对其进行设计重塑,打造出承载黄河文化且具有高辨识度的IP,并适时将其植入文旅场景和节庆活动,使其成为黄河文化传播的名片。此外,可以将黄河文化IP合理应用于特定物质载体,开发出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内核,是黄河文化的形象化、艺术化体现,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实现了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河文化IP的打造和黄河文创产品的开发,能够使黄河文化浸润到大众生活,从而以更有温度的方式传播传承黄河文化。

(三)数字科技赋能,创新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

科技创新使媒介技术发展迅猛,5G、大数据、云平台、全息投影、VR/A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大大拓宽了受众接触文化的渠道。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中的舞蹈《唐宫夜宴》,灵感来自唐三彩静态乐俑,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再现了大唐文化。通过精致的舞蹈编排艺术和5G+AR技术的叠加、虚拟场景和实景舞台结合、传统黄河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融合,《唐宫夜宴》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时空交汇、文化交融的“博物馆奇妙夜”,有着震撼的视觉效果。

《唐宫夜宴》迅速走红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出土于河南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宝藏)和现代科技(5G、AR、电视、网络等)的完美融合。现代数字科技创新了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让静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以独特的河南视角呈现出黄河文化的美学意象,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契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也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数字科技,以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以更强的视听观赏性,全面、多样化地展示黄河文化,能够更好地拉进受众与黄河文化的距离,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刘明,2020),更有效、更高效地传播黄河文化,使之植根于受众的精神世界。

(四)利用融媒体,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

作为全新的传播模式,融媒体全面整合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形成了传播合力,实现了优势互补。融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时效性强,所具有的高度互动性和显著裂变传播效果对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提升黄河文化传播效力有重要作用。

《唐宫夜宴》的迅速走红,与黄河文化传播矩阵的构建密切相关。《唐宫夜宴》首先由河南卫视首播,继而各电视台重播,此后无数网友通过微博、微信、QQ、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媒介进行转发,在视频弹幕中进行互动,在微博话题中进行评论。此时,网友不再是被动获取信息的接受者,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再次编码和再传播,成了新的信息传播者、黄河文化的展现者。之后,游客、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游览、打卡拍照,购买《唐宫夜宴》主题盲盒和文创产品,并通过微信、QQ、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进行分享,再次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掀起了又一波全民参与、全民沟通、全民创造的黄河文化传播浪潮。

因此,可以利用融媒体,让更多的受众共同参与到黄河文化传播中。鼓励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转发、互动、评论,打破传统媒介的时间壁垒和空间壁垒,构建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从而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原有的单向传播关系变为双向、交互传播关系,使黄河文化资源呈现裂变式的多级传播。

四、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片沃土,孕育了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制度体系,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发明,汇聚了灿若星河的顶尖人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璀璨辉煌。中国重要的思想理念形成于此,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着色于此,这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

黄河文化的传播,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助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工作。我省的黄河文化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省包括专家学者、文旅单位、博物馆、遗址遗迹、动漫企业、文创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应努力汇成一股推动黄河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从更宏观的视角对庞大繁杂的黄河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追根溯源,筛选提炼出最能代表黄河文化内涵、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符号;进而着眼于受众的理解、接受和审美,利用文旅融合、数字科技和融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丰富性、精准性,对黄河文化符号进行塑造、展示、宣传、推广,从而为黄河文化传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黄河文化的传播和浸润,提升黄河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文创黄河符号
陶溪川文创街区
学符号,比多少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黄河』
“不落灰”的文创
“+”“-”符号的由来
铧芯文创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