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豫军传播的融媒突破
2023-06-02侯巧红程华宇刘俊娟
侯巧红,程华宇,刘俊娟
(1.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数年来,中国不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主动实践这一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重要一环即是文明交流互鉴。当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营造良好的世界文化生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高度共识。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更是构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历届获得者中,豫籍作家、河南本土作家已经达到10位,数量居全国首位,彰显了中原作家的整体创作实力与影响力。除此之外,河南省还着力培养、推介青年人才。继2004年河南省推出文学豫军“五朵牡丹”品牌后,2016年再次集中推介“中原八金刚”。随着一批80后、90后作家佳作频出、崭露头角,河南文学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个梯次的人才队伍,成为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1]
当下的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也带来文学流传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打破了既往客体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局面,使客体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喜好、专长,主动选择需要接受的信息,由此给创作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即需要创作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网络文学便是“互联网+”与文学结合的新兴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正扎根中国文化沃土、讲好中国故事,为国际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2012年,随着网文改编剧《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大量影视资本扑向网络文学这一“IP金矿”,由此产生了后来风靡一时的《琅琊榜》《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热播剧。而在2016年,河南省就开始布局发展网络文学,成立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目前全省参与网络文学写作的有万人以上,网络文学学会的会员人数达1800人左右。从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来看,四川网文作家数量位居第一,河南居第二;其中会说话的肘子、柳下挥、我会修空调、舞清影、苏月夕、安向暖、麦苏、庚新等河南网络作家已渐露锋芒。[1]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文学豫军,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用数字化为文艺赋能增效,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在融媒体这个文化媒介新场域中,如何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文学豫军作品的国际传播新突破,便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的突破:从认同到共同
考察文学作品的传播状况,读者接受程度是最明确的指标之一。简单来讲,读者愿意“接受”一部作品,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对作品形式、内容、艺术价值等某一方面产生了心理上“认同”。“认同”理论在西方非常成熟且广泛,本文只引入其最基本涵义,即作为一种“尺度”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被读者接受。
文学接受理论普遍认为,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接受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之同时,同一部作品在不同国家或民族中的接受情况也可能迥然有异,无法复制。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现代民族的雏形形成于以印刷语言为媒介想象出的有边界的虚构的共同体。[3]在现代,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的第一道鸿沟就是印刷语言,这也是跨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大障碍。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仿佛越来越小,但这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错觉。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也没有机会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而到别国看一看,他们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全部来自主流媒体报道、自媒体报道、互联网上的只言片语等有限信息。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出版《神秘的傅满洲博士》,之后又出版十三部关于傅满洲形象的长篇小说。不久,好莱坞便以此为基础拍摄多部电影,“傅满洲”在北美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直接影响到一代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看法。而在当代世界,外国人看到的今日中国主要是各路媒体营造出来的镜像,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便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更是一个无法亲眼看见且遥不可及的想象共同体。对于这个共同体,外国普通民众是否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同体的表述者、构建者——媒体。安德森认为,民族主要通过语言来构成想象,文学最直接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印刷语言,所以,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认同度,先决条件就是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度。[3]
“新世界主义”(New Cosmopolitanism)是“对当今世界局势与走向的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新型理论体系”[4]。从理论维度上看,新世界主义突破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中心—边缘”范式,传递出迈向地方性、区域性、全球性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愿景。新世界主义语境下,随着融媒技术的发展,来自中国的表达和来自西方民众的表达,都得到了被世界看见的机会,这是我们突破民族认同障碍,提升文化认同的契机。与之同时,随着我国政府在国际上话语权的逐渐增强,官方通过各种大型活动和项目大力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推广了汉语的普及,这提振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大环境利好的情况下,民间行动急需跟上政府的步伐。文学豫军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中已成为中坚力量,然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其文学创作实绩,就目前来讲,在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作为团队形象的文学豫军还谈不上知名度和影响力”[5]。文学豫军的国际影响力与他们的创作实绩无法匹配,这既不利于提振作家的创作自信心,也不利于我省着力在打造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名片。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豫籍作家还是在世界文坛上激起过一些浪花,如刘震云、阎连科、周大新在海外均收获了不小名气。融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理念突破,切实提升文学豫军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的突破:融媒体新形态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促生了许多文学传播新形态。用户通过移动端APP就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学消费,各大文学产业主体也开始和融媒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以用户体验为主要着力点的产业格局。腾讯、爱奇艺、盛大集团等互联网老品牌纷纷进入此领域。在文学产业领域中,文学生产主体、文学传播主体互相角力如此激烈的形式下,如何吸收成功经验,将市场开拓到海外,为提升文学豫军作品国际传播度提供帮助?
(一)打造IP产业链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引申为知名度极高的文创产品,最大价值是其自带的流量价值。一个IP的原始形态可能是一部文学作品、影视、动漫、游戏、某个热点事件、某个人等。文学文本只是IP产业链最基础的内容,作家的培养、包装、推介,作品的生成、宣传、产品化,作品转型为各类产品,实体书、有声读物、影视剧、动漫、网游等,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媒介的融合给IP的诞生、转化、传播都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比如2022年相关平台统计出国际上最火热、最赚钱的50个IP,前十名的有:精灵宝可梦、Hello Kitty、米老鼠和朋友们、小熊维尼、星球大战、迪士尼公主、面包超人、漫威电影宇宙、马里奥、哈利·波特等,每个IP系列可累计创造出上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价值。入围前50名的小说书籍占百分之八,即哈利·波特、指环王、詹姆斯邦德。而入围前50名的中国IP有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堡垒之夜,均是游戏类。2022年由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等评选出的中国2021年十大年度IP有冰墩墩、三星堆遗址、唐宫夜宴等,可喜的是其中有《三体》《人世间》这样的文学IP。文学豫军目前缺少的就是一个世界级的IP,并不是缺少相应的潜力,而是没有正确的方法去倾力打造。
要打造一个IP,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内容支持,好的内容是打造成功IP的基础,产品内容要新颖具有原创性、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要经得起推敲,不是“火一把”就消失的那种网红流量产品。因为优质的内容才能获得用户的忠诚、信任和良性体验,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吸引高质量的粉丝。其次是粉丝基础,庞大的“忠粉”群体是IP化所必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作品本身要有一定的受众,或者作者本人有一定的粉丝基础,粉丝数量多、粉丝黏性强,拥有强大量粉丝群体之后,产品线才可能变现。再次是可改编性,尤其是改编之后的传播性。IP最重要的产生价值的方式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改编转化,在同一个IP源头之下,产出包括剧集、动画、电影、游戏、VR娱乐等内容在内的多重内容形式。通过多平台发展对产品进行传播,扩充粉丝群体,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IP化是一个庞大且漫长的工程,而支持这项工程是能够成功的因素。
除上述三个基础条件外,后期足够的资金支持、IP后期开发及运用、IP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马伯庸《洛阳》被改编为电视剧《风气洛阳》于2021年底热播,爱奇艺平台在评估“洛阳IP”价值时,就考虑到其足够头部、版权清晰,连接着历史文化资产故包含公共IP。爱奇艺平台最终持有“洛阳”IP,并围绕该IP打造“一鱼十二吃”商业计划;除电视剧外,开发包括纪录片《神都洛阳》、综艺《登场了!洛阳》、动画《风起洛阳之神机少年》,真人电影《风起洛阳之阴阳界》、游戏、云演出、衍生品、地产在内的十二个领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元的IP体验和消费方式。[4]就河南文学而言,还需要特别考虑作品的代表性和可识别性,以及能突出体现河南地区的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风情,同时也要顾忌到全球观众的文化背景、文化口味和接受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能力。
基于这些条件,文学豫军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可待开发的潜力股IP。众多的河南籍作家及文学作品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和海外影响力;中原作家怀着对乡土世界的依恋,以强烈的现实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为基调;作品中的河南文化、语言等地域因素明显。比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海内外读者熟知。周大新《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改编为电影《香魂女》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电影的一座历史标杆,在国际上获得了相当的关注度,内容优质,可改编性强。刘震云《手机》《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幽默与深度并存,质朴与复杂兼具,都是接受过话剧或影视剧市场检验,票房与口碑俱佳的作品。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译成了20多种语言,海外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说出了中国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阎连科《日光流年》传承着来自《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丁庄梦》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是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令他扬名海外,成为国际文坛最受注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除了这些老牌作家的作品,邵丽的家族系列小说,以及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乔叶都具有可开发的潜质。邵丽《金枝》通过周氏家族百年间的沧桑巨变,再现中原大地上的芸芸众生的生命韧性;尤其是对家族几代女性内心的探索,具有开拓性,成就了一部厚重的中原女性史诗。乔叶新作《宝水》自2022年登上多个文学好书榜,受到读者青睐。此次落笔生根在新山乡,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展现了中国现代化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也唤醒了无数人心里那份丰饶细腻的情感。
河南传统文学作家作品热度高,网络文学亦相当繁盛,“会说话的肘子”“柳下挥”等河南网络作家在众多网络写手中脱颖而出,用一部部优秀作品收获了大批读者粉丝。如“会说话的肘子”《第一序列》挺进年度男频人气十强,《夜的命名术》成为起点读书单月百万票作品;他的作品反复出现郑州、洛阳、邙山等河南元素,地域文化特色明显。这些已经出版的作品如果能经过专业团队的改编,改编为影视剧、音频、动漫、网游、短视频、二次元人物等任何一种形式,都具有很大的潜力。网络文学还需要运营团队从网文到出版、有声、动漫、影视、游戏、剧本杀以及其他衍生品的精细化运营,线上带动线下,荧屏带动文旅,促进周边衍生产业发展,延续网络文学IP的生命力,提升内容市场影响力。
2021年底,《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发展规划》指出河南未来要打造“中华文化超级IP”,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凝练4个全球著名文化IP、8个国际知名文化IP,以及若干个全国一流文化IP。如全球著名文化IP是指老家河南、大河文明、中国气象、中国功夫的文化IP。这些发展规划也为打造河南文学IP提供了文化参考和思路。
一个可待开发的文学产品,除了内容优秀,经过专业的改编,还需要融媒体进行赋能。不管文学作品被改编为什么形式,都离不开传播的助力。文学网站、短视频平台、出版经纪公司、网络影视剧平台等,这些是经过合理利用之后可以给文学产品赋能的融媒平台。以短视频为例,经过对原作品进行改编,制作一本书解读、剧情演绎、人物解读等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式高光戏份传播、B站cut剪辑传播,以及在社交平台购买热搜词条等策略均可提升关注度;或者寻找Tiktok、Youtube等视频平台的大V账号合作发布,很快就能吸引流量。只要关注度足够,就可以进行产业链的下一步,衍生更多产品,创造更多价值。一个“宝可梦”的IP可以应用到文娱、餐饮、周边零售等等的行业中,只要前期吸引了足够的流量,文学产品也可以走同样的开发路线。
内容为王,专业改编,融媒体赋能,衍生产品,最后反哺文学作品,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在融媒技术发达的今天,要形成这样一条产业链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这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拓宽文学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决定了信息和内容的传递效果和影响力。不同的传播渠道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的传播需求和目标受众。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是主要的传播渠道,可以覆盖广泛的受众,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可以实现更精准、快速、互动的传播效果。因而,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至关重要。
翻译出版是国际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伏尔泰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中国孤儿》,是十八世纪第一部被翻译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戏剧。自1732年出版后,该剧受到热烈欢迎,英译本、德译本、意大利本、俄译本等在法译本的基础上很快也相继问世,最终对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亦产生了影响,至今仍在西方戏剧舞台上盛行不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小说翻译在海外取得不错阅读量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是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代表作之一。《三体》三部曲包含《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它以恢宏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目前,三部曲已输出30多个语种,外文版累计销量超过330万册,并在欧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阅读量,粉丝量巨大。此外,《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等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展现出的传统文化之美,对海外读者具有强烈吸引力。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2017年,起点中文网启动了“翻译孵化计划”,孵化和扶持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将一大批网络小说翻译到海外,并且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例如,“横扫天涯”创作的《天道图书馆》因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师道传承文化而持续火热,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被业内视作“网文出海”标杆之作。此外,不少青睐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读者也加入了创作大军。
将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形式进行加工、改编,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作品传播力,加速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作品的传播,无一不是通过跨媒介的改编而得到普及。毕竟创作出文学作品,其行为本身属于案头活动。作家只需要考虑文本内容的连贯通畅,矛盾冲突的依次展开,人物情感的流畅表达等方面。读者也只能通过书面文字,这种单一的形式来解读作品内容,并与作家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然而当文学作品被改变为电影、电视剧、戏剧后,却可以全方位地调动观众耳、眼、大脑、内心等身体各器官;特别是在3D、4D技术引入之后,其带来的震撼更是纸质作品难以企及的。早先的《红楼梦》曾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播出,受到了广泛欢迎。1996年,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围城》在法国上映,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00年,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是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影片,该片改编自清末民初武侠小说家王度庐所著“鹤铁五部曲”中的《卧虎藏龙》。2012年,改编自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的清宫剧《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并走向海外,登陆马来西亚最大的电视台黄金时段,并迅速获得收视榜第一名。此外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的观众们也引发了追剧热潮,成为我国当年度最热门的文化输出产品。2014年,3D重制版《霸王别姬》在美国上映。《鬼吹灯》在2017年被改编成电影《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上映。2017年,Netflix买下了中国影视剧《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的版权。2022年的爆款剧《人世间》开拍仅一个月,就被迪士尼预购了海外独家发行版权。近年来王潮歌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为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提供了极好的实验场。中国影视、戏剧的从业者应该在深垦本土市场同时,重视把握海外国际受众的口味,使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获得更广阔的传播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传播方式值得引入。数字出版也是融媒语境下文学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作品以电子书或在线阅读等形式进行传播,以便海外读者更方便地获取和阅读。以有声读物为主要产品的国外网络平台有Audible,Scribd,Audiobooks.com,Kobo Audiobooks,Google Play Books等。这些平台都是海外比较受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平台,拥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源和大量的用户。以Google Play Books为例,作为谷歌旗下的数字阅读平台,提供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等多种阅读内容,支持多种语言和地区。据报道,截至2020年,Google Play Books在全球已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用户可以自主上传内容,是推介文学作品的有效选择方式。官方、民间团体甚至作者本人可以在国际短视频、社交平台开通账号,宣传推介自己的文学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邀请名人互动,提升关注度,利用融媒技术打破文学传播的壁垒,让作者与海外读者也能近距离接触。除了可以将文学豫军的作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宣发推介,跨界合作也是拓宽文学传播渠道的一个新方向。比如邀请国际知名歌手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进行改编,唱出故事中的人或事;打造中原特色的餐饮、文娱场所,让海外民众消费的同时也能体验独特的中原文化,进而关注文学豫军的文学创作。
三、平等双向交流:紧随国家的步伐
立足融媒技术推动文学豫军作品的国际传播,传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平等双向交流、紧随国家的步伐。刘江凯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曾经过几十年的文学“被”政治化、国家化的历史语境,现在正在经历了从政治到艺术的转变。[6]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有着严重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文学只是服务于意识形态传播,《中国文学》期刊封面上经常出现“世界各民族团结起来,解放全世界”等字样。文学传播沦为工具,带有强烈的“强迫你认同”色彩,然而这种输出并未如愿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到了80年代,意识形态输出逐渐减弱。实践证明,与政治的亲近并没有真正起到传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作用,这是时代局限所导致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是输出,今天的我们不再输出意识形态,而是输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基础。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鸿沟的确是长久存在的,但并不是永远难以逾越的。从媒介记忆的角度进行分析,新世界主义理念及其方案呈现出的是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思维特点与空间镜像。从中国到亚洲再到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新世界主义描摹了超越领土、跨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愿景,也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患难与共、同心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数年以来,中国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扫除文化交往障碍提供价值遵循。文学豫军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是世界文学的文化瑰宝,它不应当被当做是中国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属于某个文学团体的财富,更不是某些个人的名利机器,而是在世界文明共同体中富有价值,需要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学一样被对待,被拿来交流互鉴的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平等双向交流是文学豫军作品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外来文化在进入本土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文化思维、文学产业机制的不同决定了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海外文学进入中国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以适应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和文学产业机制,中国文学到海外也应当适应相似的转变。文学豫军的作品中承载着中原特色的精神特质,外国人在理解和接受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可以适当调整甚至削弱原作品的某些特质。可以举办交流活动,邀请海外著名作家学者来豫,和河南作家面对面交流,探索文学豫军作品在海外的最优传播形式;让河南作家走出国门,真正接触国外读者,了解文化差异,调整自己创作以迎合海外读者的文化审美。“请进来”和“走出去”同时进行,平等双向地交流,有助于不断调整文学豫军作品国际传播策略。
紧随国家步伐是文学豫军作品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向。“国际传播”这一概念极其广泛,文学豫军作品的国际传播只是针对“国内”一个概念,当然不可能将文学豫军无差别地推介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放眼全局,“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整体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刘震云、阎连科获得多个国际大奖,在“一带一路”国家,许多作品从翻译到出版都获得了极大支持。文学豫军作品亟须努力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加大在“一带一路”国家翻译、出版、宣传、合作和交流的力度,跟上时代潮流。
四、结语
20世纪末,“文学豫军、中原突破”成为文坛上的重要口号,此后几十年间,河南籍作家根植河南本土土壤与文化,创作出了一批极具思想价值、文学意义的文学作品。河南地处中原,长久以来的农耕文化使本土作家纷纷将笔触投向了广袤的田间地头,“乡土”“村庄”成为文学豫军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描写图景。在逢新怀旧的当下社会中,“文学豫军”的创作毫无疑问地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守望故乡、返璞归真的道路,这也是当代“文学豫军”最具独特的价值所在。而如何再使“文学豫军”插上传播媒介的“翅膀”,从而实现“中原突破”,这就不单单是作家本身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融媒技术日新月异,文学豫军要发出时代强音,成为当代文学的领头羊,就必须实现理念和实践上的双重突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紧随国家步伐,坚持对话沟通,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完整的良性循环文学IP产业链,拓宽文学豫军作品的国际传播渠道,切实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文学共同体贡献河南文学的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