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06-02李冰玉王满生石鹏君唐浩杨永坤
李冰玉,王满生,石鹏君,唐浩*,杨永坤*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关键[1]。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森伯格提出[2]。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融合,指的是将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渗透、互相交叉重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产业的新功能,最终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形式[3]。这种农业经济模式不仅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还能有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而且是培育农村新业态和新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4]。
作为农业大省,早在2015年湖南省就已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试点省份之一。在推动产业融合试点工作过程中,湖南省紧密结合本省农业实情,因地制宜,各地三产融合的优秀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提高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5]。其中,涟源市是湖南省十四个重点蔬菜基地县之一和湖南省优质蔬菜的优势产区。涟源市始终秉承“特色产业为基础,项目为支撑,企业为载体,园区为依托”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走三产融合发展的科学之路,大大加速了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深度融合[6]。
为深入了解湖南省涟源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总结典型经验,本文通过对涟源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厘清了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为该市蔬菜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高效推进该市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1 涟源市蔬菜产业发展及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涟源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自2015年涟源市被确定为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市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5]以来,政府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充分融合园区、企业,扶持并建立了一批上规模并有一定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桥头河镇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为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涟源市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每一个园区项目设定了一对一市级领导全程帮扶[7]机制。自2018年以来,涟源市蔬菜产业就已成为湖南省“一县一特”主导产业之一,入选为湖南省“蔬菜小镇”[8]。202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2 万hm2、鲜菜总产量达60 万t,鲜菜总产值超12 亿元,主要产品有萝卜、油菜薹、辣椒、豆角等。涟源市桥头河镇所产萝卜、白菜远近闻名,该镇土壤肥沃,涟水、湄水河东西横贯,湿度适中,所产蔬菜、水果鲜嫩多汁,富含硒等稀有矿物质。该镇桥头河蔬菜基地已建成1200 m2配菜中心、600 m2蔬菜预冷库、16 200 m2温室大棚、5000 m2育苗中心、13.33 hm2钢架大棚、智慧农业系统、农残检测室、喷灌设施、有机肥发酵、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农业设施,并配套了较完善的沟渠路基础设施。基地常年种植品种30 余个,其中8 个品种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涟源市在乡村产业发展速度提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近30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 家(湖南肖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忠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桥头河蔬菜基地、锑都种苗农业有限公司、绿农种苗农业有限公司3 个蔬菜育苗基地,拥有“肖老爷”和“桥头河”2 个省级著名商标,形成了“桥头河”蔬菜、“孙水河谷”蔬菜、“老湾里”坛子菜等多个蔬菜品牌。
2022年,涟源市发布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以全方位提高蔬菜产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和健康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蔬菜生产和加工的产业链上构建集加工物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产业新业态,各个农业企业的农村电商聚焦,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和仓储物流中心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涟源市的发展。涟源市通过实现“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加速了涟源市特色蔬菜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模式。为琢磨好“土特产”这三个字[9],让“土”有源,“特”更优,“产”成链,涟源市正着力打造乡村富民产业,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做大做强涟源新时代的“土特产”文章[10]。
1.2 涟源市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自被列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以来,涟源市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财两部门合力协作,显著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使得各种业态融合发展更加多样、产业发展链条更加完整、产业融合发展更具深度[11]。造就了一批典型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积累了好经验、创新了好做法、树立了好典型,主要体现在为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横向融合进行农业多功能拓展,结合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以及农村电商集群服务来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1.2.1 做优做强第一产业,夯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涟源市第一产业以农产品生产为主,以发展生态、绿色、环保蔬菜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例如,2017年,蔬菜公园种植的11 个富硒蔬菜品种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该蔬菜公园共种植有30 个品种)。坚持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着力打造具有涟源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为该市蔬菜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2 积极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
涟源市第二产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通过扶持有一定规模的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公司与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共同打造“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以保证初加工蔬菜产品的成本及品质。在该模式下,初加工后的蔬菜产品耐储运性提升,货架期明显延长,有效解决了蔬菜生产后的流通以及销售问题。以桥头河蔬菜特色产业园为例,该园区通过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举,不断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拓展乡村旅游,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桥头河蔬菜公园,形成了“以点带面、产业联动、多点开花”的局面,实现了有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桥头河蔬菜基地建立了“直销门店、农超对接、市场批发、电商配送、合作供港”五个营销渠道,以产业基础带动务工就业200 人,以入股分红、委托帮扶等模式,带动3016 个农户稳定增收。该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蔬菜标准园、中国优秀蔬菜生产商、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湖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等40 多项荣誉称号。
1.2.3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涟源市第三产业以休闲、服务为主,着力打造蔬菜特色小镇,以及由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商城、微网站等各类新产业集成的蔬菜休闲观光基地、蔬菜科普示范基地,以新业态为内涵、新产业为方向、新农民为要素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着力推动多经营主体相互联动,诸如“农户+合作社+公司+基地+营销市场”的模式,最终助力涟源市蔬菜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例如,2023年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宏兴林科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13.33 hm2的水晶萝卜种植合同,公司保证收购,一方面保障了种植合作社的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激发农户种植萝卜的积极性。
因此,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只有通过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地促进农业多种功能的延伸拓展,进而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这是农业产业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12]。
2 涟源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
涟源市蔬菜产业当前以“大一产”形式为主,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一方面是蔬菜产业融合链条的延伸延展不够充分。例如,有一部分企业还着眼于“大一产”的生产模式,仍局限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缺乏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链条延伸,很难延长至贮藏、物流、加工、服务等各个链条环节,导致蔬菜产品很难实现高值化利用。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目的是消耗第一产业,但由于涟源市蔬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水平整体上不高,缺乏相应的深加工项目,造成蔬菜等农产品没有出路。另一方面,在深挖产业融合项目多元化功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涟源市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文旅农业仍然集中于采摘和观光等固有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深挖当地人文历史,缺乏特色内容。另外由于没有遵循市场原则,盲目地以效益为目标对蔬菜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引发涟源市蔬菜的生产和收益出现较大波动。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能力不强
作为创新型三产融合的主要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都具有较为强大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13]。而引领能力不强是三产融合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14-15]。早在2017年,涟源市就已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了农村大量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和集中经营成为现实,催生出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不仅涉足蔬菜的种植加工生产,而且催生农业金融服务业、乡村旅游、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物流业等新型项目,正是这种规模化生产经营,加速了该市蔬菜产业经济链条的延伸。但是,涟源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能力尚不足。一方面是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是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可能就不具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存在有名无实情况,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壳率较高等问题。
2.3 乡村人才结构等要素的配置不合理
要素的高效配置往往决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16]。而涟源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撂荒现象,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规模化经营用地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涟源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去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素质不断下降[17],且高校毕业生也很少愿意回到农村从事涉农职业。亟须加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
产业融合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18]。从整体上看,当前农业仍属于弱质产业范畴,有效投资明显不足[19]。在现行省管县的机制体制条件下,县域现代农业发展从市级财政获得投资的渠道明显受限[20]。涟源市属于传统的丘陵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21]。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2]。
3 涟源市推进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稳定蔬菜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极易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制约,需要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一是要因地制宜、合理科学筛选项目,按照市场原则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3-24]。
二是积极引导并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参考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流程制度,使各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还需有独立完善的财务机构等。
三是制订扶持政策,鼓励蔬菜贮藏、流通、加工经营以及推广应用实用技术等。
四是建立并完善资金的投入机制[23]。涟源市可以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争取农民、企业等经营者的投资,并依托金融监管部门,辅以社会资金的补充,重点依托涟源经开区、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灵活运用政策和市场等手段,规范并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形成合力,助力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和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
3.2 推进精深加工,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加工水平
农产品加工转化成食品是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品牌传播力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产品品牌跨越“死亡之谷”的核心动力,只有推进精深加工,升级蔬菜产业的整体加工水平,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良性循环。
涟源市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2022年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84 家,其中蔬菜加工产业36家。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加工规模也随之扩大,品牌效应得到提升,形成了“肖老爷”食品、“富田桥”豆制品、桥头河萝卜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牌。但是,涟源市蔬菜产品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水平相对不高。只有推进精深加工,才能快速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而涟源市蔬菜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还整体偏弱,因贮藏保鲜不及时,全市新鲜蔬菜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很难提高。正因为农产品转化成食品是消费升级和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产品在消费端的一次新生,能带动更多食品企业积极扎根乡村,开拓新的增长引擎。因此,要实行引育并举,增加涟源市规模以上龙头蔬菜加工企业数量,需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重点突破贮藏、保鲜、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同时也要求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致力于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3.3 延伸产业链,促进蔬菜产业全价值链降本增效
农民增加收入的第一步是延长农业价值链从而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与获利。一方面立足涟源蔬菜优势资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蔬菜加工业的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储藏、加工与运输,延长产业链。在蔬菜深加工方面,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注重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全市蔬菜的整体加工能力。同时也要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育蔬菜产业领域的领军型龙头企业,还需让企业树立“抱团取暖”的意识,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通过激活第三产业,开拓产业融合的新途径。在农业多功能化过程中积极鼓励发展新业态,推进特色蔬菜小镇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并基于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区域性的蔬菜信息中心。通过互联网与农业企业结合,在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上形成线上销售模式,拓展销售通路[25]。此外,未来农村电商将不限于交易端,更多地向供给侧纵深延伸。未来消费电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向产业电商延伸、2C 向2B 延伸等,这不光能解决“卖得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能解决“卖得好”和“卖得久”的问题[26]。当前,涟源市已率先携手微涟源电商平台将桥头河干菜、坛子菜,祥兴湘山、盛达的茶油等优质农产品连通到全国市场。根据涟源本地蔬菜产业实情,精准匹配电商,将蔬菜出村与消费者进村结合起来,将蔬菜经营与乡村经营结合起来,将蔬菜生产与经营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蔬菜全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将农民与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与农民分享蔬菜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融合的成果。
3.4 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各类人才创造了无限发展空间。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可最大程度上盘活乡村的各种闲置资源[27-28]。如:完善农业管理人才培训,选派村干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从涉农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引进各类人才,培育农村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和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让农民转换角色,即由生产者升级为综合经营者,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涟源蔬菜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产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新常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9]。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还能优化整个产业结构,增加农业全产业链的整体收益[30]。结合涟源蔬菜产业实际,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四高”和“四低”问题,要秉承因村而异、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等原则,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产业业态和收益分配模式[31]。推动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蔬菜品牌建设,结合当地特色,打造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牌[32]。利用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结合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蔬菜+”,蔬菜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建立集生态农业、康养农业、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文旅等一体的特色蔬菜产业项目[33-34]。前期,涟源市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今后还需继续因地制宜,持续挖掘当地特色,不断丰富新业态,积极推动涟源市蔬菜产业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