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
2023-06-02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张 丛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标志着中医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十四五”期间承担着“教育优先、健康优先、人才优先”的三大战略使命,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事业的发展关键。中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就中医教学而言,教师应着眼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多个层面着手不断优化完善、整合资源、丰富教学手段,进而全面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 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滞后,存在严重的本科化倾向。再加上中医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枯燥,具有特殊性,文字古老且理论深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专业能力不强,没有与时俱进,就会出现只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与此同时,如果教师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则难以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把握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缺乏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思想缺乏重视
创新思维和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散学生思维,予以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行锻炼,如此慢慢地培养。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那将无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前,就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和任务的完成,使得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并且,中医本身就十分抽象,其理论博大精深,思维方式也比较独特,包含了很多学科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而创新思维是分析能力和直觉领悟的统一,为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引导其思考并解决常见问题的同时,引发其进一步探究。
1.3 课程融合不足
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融会贯通不足,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经验积累较少,思维模式也不够开放,不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影响应用创新。中医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不同知识可谓一脉相承、起承转合。但由于部分教师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只关注教材内容和目标,使得知识的迁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医知识的发展规律。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经典理论,才能牢固记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落实创新发展。
1.4 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在中医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会面临多名学生,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教学和答疑解惑。教师未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薄弱,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也没有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划分为若干小组,教学内容不具备层次性、针对性,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在无形中会让部分学生感到难度较高,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学习兴趣不高。还有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轻松,问题简单,渐渐地就会盲目自大,在后期的学习中认真度、严谨度就会下降。
1.5 不符合社会需求
新时期下,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品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然而在中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人才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人才文化的熏陶,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所以课堂组织存在一定困难。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当下中医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人才培养结果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不利于人才竞争力提升,也不利于人才的优势发挥。
2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策略
2.1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中医教学主要以学科资源为主,且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并不是碎片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清晰地认识这一知识架构,并厘清不同的知识内容,通过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中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往往都是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并将其和实践操作相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又包含了不同的子系统,且彼此之间互相关联。因此,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整合资源,优化设计,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创新是中医学术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培养出大批中医人才,但是在创新思维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此,教师应充分整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理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中医学实践夯实基础。
创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是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和学情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全面发散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原本的知识点上重构出新的知识;其二是教学目标必须具体细化,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且教学活动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其三是全局掌握与逐级落实,要知道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疾病辨证论治的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此外,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可以具体落实到四个层面,即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其中,知识提取、理解属于低阶学习目标,分析和运用属于高阶学习目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设计层次化的问题,逐步打开学生思维,让其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2 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重视丰富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在教师的引领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前,教学形式可以划分为线上和线下,教师需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关注课堂主阵地,还要对学生课后的复习、预习等进行跟踪,如此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常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慕课、翻转课堂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动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专门的信息化平台,定期在该平台上传任务和作业,要求学生预习、复习、练习。同时,教师在后台要及时看到完成的相关数据,并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中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势必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疲乏厌倦。中医经典著作很多,均是历经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学生要对这些经典理论有透彻的认识,进而夯实理论基础。为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采取多种组合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拓展,让学生在趣味氛围中汲取知识,增强情感体验。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项目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导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思考,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如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研读中医著作,巩固已学知识,并挖掘书本中没有的功效。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乌梅的主要功效是“安神、下气、除热烦满”,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仅关注这一功效,则会忽视其他作用。所以将乌梅和酸枣仁汤等联合应用,能助眠,还能止汗敛阳。白薇,常用于清虚热,还可以治疗高血压。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名医著作,不断思考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为其日后工作积累经验,为发掘药物罕见效用奠定坚实基础。
2.3 科研反哺教学,重视第二课堂
在传统的中医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科研意识不足,综合素养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等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完善其知识框架,还能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教师需重视科研课题的落实,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就学习过的知识展开深度思考,并提出课题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开展情志致病机理与防治的研究,结合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和具体的精神类疾病,就具体的原因、作用等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撰写报告得出结果。这些研究计划不仅有可能获得相关项目的资助,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活动的开展,将更多的自主操作权交予学生,并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活动教学,学生从前期的设计到后期的实践都能独立完成,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课后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跟踪,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衔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中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为此教师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要求学生明白操作的重要性。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多跟诊,多拜师,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如此才能练就敏锐的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多开设一些与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的讲座、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学生的学术研究思路,丰富其知识储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各类创新比赛,赋予学生更多活力,让其在比赛中增强自信和成就感。
2.4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互动质量
教师的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作为中医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力度,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面对各类问题时迎刃而解,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不能高高在上。通过问题的设计,不断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在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中,为其构建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愿意主动和教师讨论专业知识。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以鼓励和表扬的形式为主,肯定学生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通过一起辩论、释疑,进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在中医教学中,名医学术思想的传授至关重要,通过这方面知识的传授,不仅能传承中医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各位名中医的辨证思路、用药习惯和临证用药经验,为日后的创造、发扬做好铺垫。为了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教师可以融入工作坊教学模式等,针对不同名医提出的理念和方法,展开深度剖析和实践,如让学生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紫癜病等出血性疾病”学术思想进行探讨,进而将其和典型案例相结合,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进行诊断,并提出对应的治疗方案。这样能帮助学生对中医知识有更加系统化的掌握,也能从中找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促进中医优势的发展与推广。
3 结语
中医教学强调传承和创新,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深刻领悟中医的内涵和文化。针对当前中医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教师应明确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思考,并在原本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中医持续化发展,让中医在国际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