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卓越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
——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2023-06-02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米志平

成才 2023年19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课程

■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廖文波 金 龙 黄 燕 米志平

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于2019年4月29日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这一计划。新工科建设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加强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新农科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新文科建设则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高校需要设置全新的农科专业或者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满足当前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围绕着“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开展一系列的新农科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将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与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作为核心,使其成为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做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使我国从农业大国逐渐走向农业强国。

1 西华师范大学野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背景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于19世纪兴起于德国,之后广泛在欧美各国应用并大获成功。我国自教育部2012年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来,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了一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但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科教结合育人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高等学校野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以新农科教融合为核心,课程思政为重点,智慧实践教学为手段,一流教学团队为支撑的卓越野保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可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建成新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创建并应用“虚拟仿真+仿真物模+野外模拟”三位一体的智慧野保实践教学新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野保行业创新型人才。

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川东北地区,属于横断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该校1956年开设生物科学专业,2009年获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该校在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早,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参加了国家的“南水北调”科学考察工作,70年代后期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五一棚”生态观察站,胡锦矗教授开创了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及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的先河。野保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成较完备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已拥有一支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和“动物学”两个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野保专业人才。近年来,为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在四川省教育厅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该校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华师范大学要根据不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保护地的特点,培养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基本需求,掌握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技能,具有综合素养以及求实创新能力,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地监测与管理等领域做好保护、管理、教学以及调查监测、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西华师范大学卓越野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

2.1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卓越野保人才

该校聚焦“德”“能”并举,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建共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卓越人才培养的全周期、全过程、各环节。在教学各阶段结合其特点,深植野保人文教育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对野保事业建设的向往和热爱,培养野保专业学生献身社会主义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初心”;在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技能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野保专业的“真心”;在成才阶段培养学生志愿献身保护事业的“恒心”。

该校教师队伍先后主编《卧龙的大熊猫》《脊椎动物实验指导》《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本地资源调查报告》《两栖爬行动物》《华西蟾蜍生活史进化》《两栖动物脑大小演化》等教材与专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中国对世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突出贡献,落实野保中国元素进课堂、进头脑,探索培养野保专业学生“四个自信”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学校引入“新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模式,依托四川省双创示范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野外实践基地的优势,加强与产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学院野保专业“新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引导野保专业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2.2 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卓越野保人才教育团队

学校组建交叉学科系,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特色、教学团队组成情况,建立以“学院—学科系—教研室—教学组”为基础,“学院—课程组”“学院—教学团队”等为补充,思政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为支撑的多模式、跨学科专业,具备高素质、高学历、高平台特点的基层教学组织。学校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落实落细教学工作的“步步到位”。

学校通过组织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课程思政论坛、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理念与实践培训、师德师风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教学实战模拟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巩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探究式、高阶性教学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成果,实现教学学术与学科专业学术融合共生,强力支撑国家一流野保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

2.3 重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野保专业学生核心胜任力

学校尊重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经历知识获取、理解、演练和运用阶段渐进式推进的客观规律,将实践技能课程启动时间从以往的三年级前置至新生入校时,形成贯穿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新农科野保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群,建立特色鲜明的全新课程体系。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挖掘学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开设林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结合爱岗奉献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依托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践基地,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现本科生早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用科研实践解决教学问题,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合;以四川省双创示范基地为平台,开设双创课程、组织双创活动,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抓手,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导,依托“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专项、双学位专业建设,实现野保林学与农学、信息技术、材料学等交叉学科的融合。

2.4 推进智慧野保教学,探索卓越野保人才实践教育新方法

教学机器人、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接近野外情境,人机对话、仿真性强,反复训练效果好,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教学的核心高新技术,将开启野保专业教学数字化新模式,全面提升野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项目从2022年开始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将虚拟仿真技术、机器人技术、显微技术、导航技术等现代科技引入野保实践教学,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林学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推进智能野保专业教学环境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数据综合平台,形成以网页问卷、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为手段的多渠道、全方位教学质量信息采集途径,针对教育教学各环节,科学研判教学数据的需求,设定教学数据获取时间节点,并及时梳理、整合、分析、推送、反馈和改进后评价,形成教学质量管理闭环,达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3 西华师范大学卓越野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取得的成效

3.1 学生培养彰显成效

在“新农科”建设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新体系充分利用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势,以丰富多彩的交叉课程等为媒介,将文理工农各学科的基本素养深植于野保专业学生的人生底色;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一流学科优势,通过创新班导师制度搭建师生交流桥梁,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南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基金和创新人才科研训练项目等,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到各种科研训练中,依托省部级双创平台,举办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竞赛,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竞赛指导和培训,师生联动,共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达到以赛促培、以实践强能力的目的,最终推动科研和高水平竞赛成果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手段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在新体系实施下,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大幅提高,本科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批“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余项,获得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国家级奖65项,省部级奖5项。

通过卓越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西华师范大学野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显著增强,野保专业相关行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满意度显著提高,野保专业学生近三年考研率达到57.1%,就业率达98.2%,校友满意度高于97%,毕业生教学满意度高达98%。学校培养的“下得去、留得住”的野保人才得到四川省林草局、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深圳野生动物园等单位的高度认可,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的技术骨干,他们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显著提升

教师自觉肩负新时代使命与担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全力为学生各类双创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近年来,学校野保专业教师申报各级教改项目15项,参加各类教学比赛12次,发表教学论文15篇,编写野保专业相关的教材5部。不断丰富课程形式,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并运行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校级1项)等课程。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首届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微课比赛和课程设计比赛,专业教师黄燕获得四川省青年教师授课技能大赛三等奖。

3.3 野外实践基地逐步建成

学校已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深圳野生动物园、成都动物园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主要开展野生动物饲养与繁育见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参与了大熊猫营养代谢研究、动物丰容及行为学研究、白鼻长尾猴等动物人工繁育研究、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生态环境教育等实践活动。已在唐家河、王朗、卧龙、蜂桶寨、米仓山、小寨子沟、云南白马雪山等20余个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开展课程见习、生物学综合实习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已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习等形式,在科研院所进行实践活动。

3.4 教学体系示范辐射与推广

学校积极主办、承办和参加国内外教学会议,促进教学模式的辐射与推广。新农科新体系实施以来,学校共计接待国际、国内教学参观2000余人次,多次接待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通过联合培养本科生、师资进修培训、线上直播教学、现场审查指导等方式,将新体系辐射到西南地区的贵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有野保专业的院校,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我国西南地区野保专业的发展。

总之,在新农科背景下,西华师范大学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还在积极探索,以培养更多优秀野保人才。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课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