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2023-06-0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韩程羽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韩程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们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而优秀传统文化则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知识和智慧。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其内在联系。
1.1 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观念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能使他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资源的意识;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尊老敬老、孝道等重要价值观念,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这些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非常关键,能使其明白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要尊重父母、关心家庭成员,并将这种责任感延伸到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规范。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能使其明白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建立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基础上,要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衡,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各种道德规范。
1.2 文化传承的协调统一
高校思政教育强调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一是传承历史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如戏曲以及曲艺元素(相声、快板、鼓曲、说唱大书等)作为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传承戏曲,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形成对国家历史的敬畏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国家历史、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理解,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二是弘扬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美德,如仁爱、孝道、礼仪等。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接触这些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并使其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三是培养审美情趣。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欣赏和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并激发其对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四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独特标志,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建设一个多元共存、互相尊重的社会作出贡献;五是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在当代价值体系中焕发新的活力。教师通过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财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在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中发挥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2 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实践环节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而这种和谐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知。高校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环节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听取讲座等方式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学生只是简单地背诵和解析诗句,而没有机会去亲自创作或演绎。这样一来,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就仅限于表面意义,无法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艺术之美;其次,高校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大部分高校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虽然有些高校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艺术展览等,但这些活动往往只是零散的、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学生缺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机会,无法真正深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内涵;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缺乏实践环节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对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容易被忽视。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并且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在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过程中,高校往往只注重某些方面或者某个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忽视了整个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全面。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常常只选择一些经典著作或者知名人物进行讲解和探究,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可能只会着重介绍少数几个朝代或者一些重要事件,而对其他朝代或者历史人物的讲解就比较有限。所以,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就显得不全面。此外,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也缺乏连续性。不少高校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往往只是零星地安排几节课来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缺少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环节。这种临时性的教育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些知识点,但很快就会遗忘。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内涵。
3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创新的策略
3.1 创新课程设置
教师可以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比如,教师可在思政课中增加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邃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思想精髓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古代哲学家们的智慧思考和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同时,教师讲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在文学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情感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3.2 引导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也能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水平。此外,教师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除了参观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十分重要。通过茶艺表演和舞蹈(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且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茶艺表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参与茶艺表演,学习制茶技艺和茶道礼仪,学生能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锻炼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提高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控能力。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学生可以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妙和情感表达的力量,并在舞蹈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培养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表演和舞蹈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观察力。总之,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活动以及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3 创新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全面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进行:一是考试评价。教师可在思政课程考试中设置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考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实践活动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或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评价其参与度、表现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三是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考查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德情操、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地考查和评估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成果和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评价指标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避免过于单一或片面地强调某个方面,只有建立科学、全面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落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创新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引导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评价机制等策略,高校可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与创新。相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高校思政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