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创作下的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3-06-02李世东杨粮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衡水运河文化遗产

李世东 杨粮称 张 帆 刘 微

(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引言

衡水段运河文化遗产类型众多,而传统的文化宣传、保护、传承方式较为单一,难以让运河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彩。对此,积极引入全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改变以往的文化传承理念,不断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做好文化遗产的确认、建档、保护、宣传、开发等工作,保障我国特色的运河文化经久不衰。

一、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大运河作为连接着我国南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不但承载着传播南北方文化的重任,其秉承着的衡水历史文脉,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它主要流经8 个省市,通达5 个水系,被人们称之为流动的文化。作为大运河河北段重要节点的衡水运河段,自开凿至今,运河文化凝聚着各种文化内涵,还积淀着区域文化、民俗风情、审美观念等文化元素,构建起完整的运河文化体系,成为带动地区经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大运河在河北衡水段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国家级的受保护单位有三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 处,其中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被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表明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衡水地区文化资源数量较多,对运河文化遗产展开研究对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遗存于民间的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各不相同,有的民间艺术更是消失匿迹,只留下一个简单的名称。传承路径单一,缺少科技含量,阻碍地区运河文化在新时期的留存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还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开拓出新的传承发展渠道,不断优化运河保护内容,使非遗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并逐步建立起具有文化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大运河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的开发带来更多的思路。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创新产业下,运河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但是在资源开发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衡水运河文化遗产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一)遗产数量庞大,保护难度不断提高

衡水运河文化遗产包含建筑类的单体遗产、河道类的线形遗产、运河聚落类的面形遗产等,依靠运河发展起来的运河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沿线经济、文化、政治交互影响的产物。由于衡水运河途径170 余公里,覆盖多个城市,各地区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应用时,需要文创产业统筹兼顾,并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运河遗产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较大。部分河道失去运航能力,在不断的修缮和开发过程中,对原本的遗产完整性造成影响。部分文化艺术项目的传承,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加上传承人的不足,造成部分文化项目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很多依靠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发展起来的艺术文化项目,表现形式缺少创新,在表演上忽视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使部分文化项目的发展空间不断被缩减,很难满足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保护机制不健全,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

在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还存在文化遗产开发建设不合理,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对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了解不深入,文创开发不够深入,还停留在资源简单应用,以及文化元素直接引用层面,缺少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使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整体呈现出创新驱动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融合上,文化创意产业与衡水地区其他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的融合不紧密,使部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立足于使用功能开发的角度,使部分文创产品缺少实用性,难以为产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忽视文化市场的规划,使产业的融合较为随意,衡水运河的创新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上,衡水各级有关部门纷纷开展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但是各项工作侧重点不同,资源开发的目的较为功利化,使得资源还面临着过度开发的问题。部分文化产业过于看重有形文化资产,忽视无形资产的保护。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使资源的开发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使部分文化遗产与人文背景相脱离,不但造成原生态的环境被破坏,开发出的文化产品可使用性不足,造成资源的损失和利用率的降低。

三、数字化创作对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推动

(一)加快衡水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网络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球掀起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促使文化数字化发展形态的产生。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全新路径,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程度,以及产生的效果已经成为衡量地区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强化数字化资源开发力度至关重要。将数字化的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合理的应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工作中,建立起数字化的文化档案,改变以往单一的资源保护形态,实现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深层且立体的保护,可使更多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完整的储存下来,为后续的保护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将衡水运河遗产的分布、保存情况、开发程度、使用状况等数据,生成相应的管理数据群,可在进行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时,通过对数据的快速获取,了解具体的使用情况。并根据现实的条件,以及开发的目标,完成管理决策,保障资源更为有效的应用。这种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保护,可打破文化各个类型的界限,利于对传统运河文化的创新改造。

(二)扩宽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传统的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多的依靠高校和有关部门,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宣传和文化价值的推广,激发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加大众文化传承的主动性。然而,了解具体产生的效果,发现过于狭窄的传播路径,使运河文化遗产难以收获更大的效果。为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引入数字化的技术,采用数字化创作的手段,逐步拓宽运河文化的发展空间,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首先在运河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层面,可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记录文化遗产,然后进行内容的整合,生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创作素材,为更好的应用文化遗产,打造全新的文化产品带来帮助。其次,在文创产品的推广中,也可借助数字技术,改变以往人们被动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通过立体展示文化内涵,增加大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并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感,拉近文化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拓展非遗文化的发展空间。例如结合当地人们的文化需求,打造微型展厅,并设置各种主题,增加虚拟现实等体验项目,使观众置身于虚拟的场景时,能够感受文化的气息,并了解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提取出文化艺术元素,为更好的保护、应用、发展衡水运河文化遗产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四、数字化创作下的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非遗文化数据库,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正确认识衡水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特殊性与难点,是推进衡水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基础工作。衡水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同时具备多类型文化遗产体系化建档与广域空间条件下系统化建档双重特点,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对数据库建设要求相对较高。在具体建设环节,若想达到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要求,必须要加大人力与专业技术的条件支持,来更好地应对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要求。首先,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采集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其中,一是要遵循现实存在、考古确认、有据可查等原则,保证采集的文化遗产信息数据真实可靠;二是以基本达到既有状态重修、仿制及记忆传承要求为底线,将符合标准的文化遗产设立为一般保护对象,而已达到既有状态修复、复制与记忆传承标准的文化遗产,则应设立为国家省级保护及申报对象;对于因个别因素影响,而无法完成完整采集的局部信息,应采取留白,切记不因主观补充而影响数据真实性。其次,要紧密结合受众群体对文化遗产的现实需求,开展基层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各项工作,结合需求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深挖互联网中蕴含的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转化为视频、影像、纪录片等形式加以保存,上传至数据库当中,让更多人直观的了解衡水运河文化遗产。再次,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查询、信息检索等功能。定期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发布相关文化遗产活动信息,系统展现非遗文化信息,实现全民数据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对衡水运河文化的基本需求,切实提升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建立运河文化博物馆,推动运河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

为更好地实现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通过积极引进数字成像技术,运用VR、AR 等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可视化、虚拟化的运河文化博物馆平台,加强线上互动,增强观众体验感,营造更加直观、真实的虚拟环境。更好地满足全国各地用户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了解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需求。一是通过与当地博物馆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云游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完善语音导览、馆藏精品、虚拟漫游、数字化文博等功能,用户仅可通过登录微信关注“衡水博物馆”公众号,单击语音导览,便能通过视频、语音等形式,收听、观看博物馆内的运河文化遗产,如书画藏品、陶瓷藏品、玉石器藏品等。二是开发专门的衡水运河文化博物馆官方网站,在网站内设立衡水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用户实名登录进入数字资源库内,在信息上衡水运河文化博物馆全貌,让用户获得更加真实的观看体验。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运河文化管理机制,推动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承

为更好地推动衡水运河文化遗产长久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遗产本体的环境整治与保护,避免遗产本体被破坏而影响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健全的数字化管理机制,借助数字手段,加大对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最大化保护文化遗产原型。建立数字化衡水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机制。有关部门应加强此方面的重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实时监测与动态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文化遗产本体周边环境,依托运河周边发展环境,启动多项水利改建工程,加大对运河环境的管理力度。并借助微信、微博、新闻网站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本体环境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下令禁止在运河系统两侧倾倒固体废物,建设和优化运河河岸景观,进一步做好运河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建立数字化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应对已确定的申遗点进行着重保护,结合申遗点真实状况,将保护区域划分出来,通过维修运河沿岸申遗点,最大化保护文化遗产原型。

五、结语

总而言之,衡水段的运河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对于文化遗产的应用和传承,可促进地区水文化的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面对目前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上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积极引进全新的数字化技术,建立起非遗文化数据库,并利用全新的宣传平台,扩大运河文化的知名度。在制度上要完善文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高文化资源的价值,利用数字化的创作带动文创产业发展,从而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运河文化。

猜你喜欢

衡水运河文化遗产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衡水专场(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泰运河谣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