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1949 年的“三毛之父”张乐平
2023-06-02张娓娓
文/张娓娓
人物名片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人。1932 年开始漫画创作。1935 年创作长篇漫画主角“三毛”,被称为“三毛之父”。1937 年与叶浅予等组织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 年荣获首届“宋庆龄樟树奖”。主要作品有《三毛流浪记》《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三毛学科学》《三毛学雷锋》等。从1953 年开始,先后为《儿童时代》画过三个长篇连载,近两百幅作品。他曾说:“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三毛乐园会会徽
三毛乐园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因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宋庆龄决定通过中国福利基金会(现中国福利会),在著名画家张乐平的支持下举行一次三毛原作展览会,在会上搞义卖,募款救济流浪儿童。展览会于1949 年4月4 日成功举行,宋庆龄亲自参加预展,还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创办三毛乐园会的宗旨和章程。展会后宋庆龄致函张乐平,表示鼓励和感谢。
上海五原路288 弄3 号,父亲张乐平居住了42 年的家。2016 年起,作为“张乐平故居”对外开放参观。我们家人在搬离前,将家具、日用品、文物、古董等全部留下捐献给了政府,仅带走几个放着待查材料的纸箱。后来整理纸箱时,发现了父亲1949 年的剪贴本,以及一封父亲写给冯亦代叔叔的信,有当时举办的三毛生活展览会和创办三毛乐园会的资料。
1949 年,我虚岁9 岁,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当时我们全家住在浙江嘉兴姚庄路北望云里19 号。春节刚过,父亲突然急匆匆去了上海。两周后,父亲回来宣布了让我们雀跃的事情:我们全家要搬去上海了;在上海将举办三毛画展;电影《三毛流浪记》终于要开拍了……
回想起那一年,总觉得父亲非常忙。虽然父亲画的《三毛流浪记》在1948 年12 月3 日刊登了尾声《大千世界》,基本上结束了在上海《大公报》的连载,但是大家对三毛的关心未减。
宋庆龄先生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要同我父亲联手,委派冯亦代叔叔及其夫人郑安娜阿姨来联系。宋庆龄先生想用家喻户晓的三毛的遭遇来呼吁大众救助流浪儿童。父亲得知后便一口答应。能够帮助流浪儿童有饭吃、有地方住、有书读,他感到无比荣幸。
1949 年2 月8 日张乐平写给冯亦代的信
1949 年3 月17 日张乐平病中赶制义卖作品
张乐平在预展义卖作品前
1949 年三毛生活展览会现场
三毛生活展览会定于1949 年4 月4 日,当时的儿童节,在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正式开幕,对大众开放6 天。那天,我清晰地记得,爸爸妈妈给我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和堂姐洁洁去展览会参观。只见展览现场人山人海,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看,众多的参观者把展厅拥堵得水泄不通,电梯都挤坏了。
那次展览会,除了展出三毛漫画原稿300余幅之外,还有介绍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工作、该会儿童剧团以及育才学校生活的照片几十幅,另有我父亲画的30 幅三毛水彩画供义卖,获得的钱款用于救济贫苦儿童。开幕当天水彩画就被悉数买去,还有人要求预订数幅。三毛乐园会的会徽以及父亲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也都供不应求。另外,开幕当天就有40 多人当场加入三毛乐园会。
三毛乐园会以征求会员的方式为贫苦流浪儿童筹募基金。按月付银元3 枚,可救济“三毛”(即贫苦儿童)1 名,成为普通会员;肯出15 枚银元就可负担5 名“三毛”,成为荣誉会员。另外,捐赠用品给儿童的是“三毛之友”。活动一开展,就得到了许多人的大力支持,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关怀“三毛”的慷慨解囊者之中,有不少人自己也只是勉强可以温饱而已。
事后,宋庆龄先生亲笔书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和感谢我父亲,还随信附送给我父亲几罐克宁奶粉及两块绸料。
上海《大公报》4 月4 日发表父亲的文章《我怎样画三毛的——为“三毛义展”写》,提到:“想起千千万万的三毛们因为孙夫人这一义举而得到实惠,作为三毛作者的我,还会有比这个更快乐的经验吗?”
父母亲很忙,很少见他们在家。后来才知道父亲与几位朋友一起在悄悄地筹备欢迎解放军的工作。据冯亦代叔叔回忆:“一些写画的大幅宣传品,大多出于乐平的手笔。那时乐平身体不大好,可他还是没日没夜地干,他的热情鼓舞了许多朋友。”而母亲也在帮忙。
到了5 月27 日,上海解放了!
父亲的肺结核在那年也痊愈了。这得益于宋庆龄先生送他进口药“雷米封”,同时他愉快的心情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汇报》10 月8 日刊登文章《访三毛的“爸爸”张乐平》,结尾写道:“旧社会业已死亡,新社会现已诞生,三毛不再流浪了。屋外锣鼓喧天,屋内秋阳满窗,三毛作者宣告三毛从此不再流浪时,不觉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