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探析
——从觉醒、自信到自信自强

2023-06-01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精神

王 琦 张 艳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纲挈领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一论述的提出,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途中的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刻影响。

一、文化蒙尘到文化觉醒——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探索前进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久经践踏,文明进程一度停滞。 马克思主义传入带来复兴火种,成为文化蒙尘向文化觉醒的萌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实现文化觉醒向文化自信的突破。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新超越。

(一)萌芽:马克思主义传入实现文化蒙尘到文化觉醒

百年前,英帝国主义列强借虎门销烟,悍然发动对华战争,从此,中国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狂轰下颓然开启国门。 此后,自诩民主的西方国家又相继对华挑起战争,以强盗的逻辑、野蛮的行径蚕食中华大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彼时中国,文化蒙尘、文明蒙羞,亟需以人民精神之解放唤醒民族文化之觉醒。 文化觉醒,是基于特定时代社会群体针对当前社会变化了的实际所表现出的文化启蒙意识,体现的是民族文化自省和文化觉悟的过程。 《新青年》登载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成为率先敲碎噩梦、点燃火种,开民族文化觉醒之先河。 李大钊在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进行了详尽阐述,文中檄告无产阶级要实现联合,开展阶级斗争。 此后,《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成为专门刊登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不断引导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中国工人阶级随之登上历史舞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身革命运动、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为黑暗中摸索的中国重燃精神薪火。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的呼唤下,向往真理的仁人志士纷纷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集结。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唤醒国人实现文化蒙尘向文化觉醒的精神萌芽,也成为鉴证李大钊“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的千古绝响。

(二)突破:中国共产党成立实现文化觉醒到文化自信

1921 年,一声惊雷,唤醒春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顺时势、应运生,成为扭转近代中国历史困局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突破,更是激活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基因的引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肩负实现民族复兴与推进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使命,积极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辩证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另一方面将中华文化之源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之基,深刻改变着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不断锻造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拓展了我国文化发展新高度,为国人文化觉醒指明了新的前进航向。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国人文化觉醒萌芽向自信突破的信念表达,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自识、自知、自觉的坚定实践。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了近代中国走出精神荒漠、实现革命前途的客观诉求,其从“觉”到“信”的突破,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接受、觉悟到认可、信仰的历史性质变,也是激励国人牢固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三)超越: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自强,在精神品质层面是“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认知认同的表达”[3],在外在实践层面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孜孜无怠的责任担当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屹立时代潮头,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不断抒写着波澜壮阔的精神史诗,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精神的磅礴巨力,不断凸显着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 立足党的二十大,文化强国建设日臻完善,文化自信自强在社会发展各领域展现新气象,焕发新活力。 政治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纵深巩固。 我们积极构建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新场域,不断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严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致力于民族精神信仰和主流思想文化传播。 经济文化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跨界交汇不断深入,文旅融合成为创新文化发展新业态、新资源。 相伴而生的还有文创产品的走红,如故宫御猫系列等文创令人爱不释手。 文化影视、话剧等节目层出不穷,当下有火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霸屏全网VR 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更有“爆款”主旋律影视剧《人民的脊梁》,一场场视觉盛宴大放异彩,既是国人精神食粮的满足,又是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塑造。

二、文化觉醒到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底蕴的传承发展

中国共产党扎根文化自信厚重底蕴,从革故鼎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进取的革命文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萃取内生源力,成为我们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绝的文化底气、精神骨气和发展志气。

(一)从革故鼎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底气

革故鼎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底气,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供给深厚底蕴。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文明脉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国人克服苦痛灾祸,追求幸福美好的力量源泉,更是中华民族巍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根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有,形式丰硕,既包括儒、道、法等思想流派,也包括绘画、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还包括自古至今积淀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形式,而是始终革故鼎新,表现为动态发展的内容。 中华文化强调事物生息万变,正所谓“逝者如斯夫”,事物发展常变常新,要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做到应势而起、应势而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维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尺度。 “惟进取也,故日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取革新思想和创新思维,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不断赓续发力,于创新创造中迸发新活力,社会主义文化才不断地从自信走向更辉煌的自信自强。

(二)从开拓进取的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骨气

开拓进取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骨气,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汇聚自信力量。 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熔炼中孕育成长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的写照,是中国意志、中国力量的红色名片,是集中展示中华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和精神面貌的鲜红旗帜和不朽标志。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有志之士在战火中前赴后继,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涤荡民智,五四运动揭示民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数国人以敢同豺狼殊搏斗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用血的身躯、铁的脊梁改变了中国近代被压迫的命运。 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旗帜,为傲然于历史潮流中的中国革命文化浇灌精神骨气,不断锻造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正如“路漫修远,上下求索”的自强精神;“苟利国家,勿求富贵”的爱国情怀;“千磨万击,任尔东西”的坚韧意志,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前赴后继的革命实践中自信自强的精神骨气和立新勇气。 当前,革命文化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文化支撑和民族精神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4]。 新时代,开拓进取的革命文化仍将不断成为激励国人奋楫独行,践履自强的朝气和魄力。

(三)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发展志气

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发展志气,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浇筑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放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创新前沿,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追求、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以追求先进文化建设为态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先进文化反映了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是印证社会文明程度的基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历史的瑰宝,也是时代的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发力点,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旨归,通过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青年,不断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发展热情。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如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文化现代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不竭的志气、才气和生气为我们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发展力量。

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文化智慧的赓续创新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中华文化根祇,以中华优秀文化中蕴藏的“兴党兴国”“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的价值观念为基准,将其融于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智慧的赓续创新。

(一)以“兴党兴国”,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5]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始终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尊崇,不是“病急乱投医”的慌忙行径,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荒唐行为,更不是自发形成的个人崇拜,而是全体共产党人对科学真理的坚定自信,是自觉生成的全党信仰,更是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 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形态表达,旗帜鲜明地指导着社会主义中国在推进兴党兴国、强党强国上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确保我们党和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不松懈、不动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指导下,将始终以力破万难、百折不回的坚韧定力和旺盛活力,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

(二)以“民为邦本”,牢记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

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流变,始终积极昂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定国安邦的治理之道,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利民、为民、保民、敬民、顺民的核心价值。 正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文化,强调的就是要厚生利民,做到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关注民生,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的统一性、共有性和互动性。 中华文化中的人本文化理念,澄明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在兼顾个人自主的基础上强调了以人民本位为基础的共同体文明意识,是从根本上不同于资本操纵下西方式的虚假民主。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绝不是一句大话、空话、假话,而是实事求是的庄严承诺。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不断探索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契合机理,在贯通二者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将群众史观镌刻入共产党人的精神道义中,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民价值。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万岁的呐喊振聋发聩,人民民主的理念得到深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践行。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被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人民至上文化理念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胜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党坚守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和价值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的人民理念彰显着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为民情怀和民本价值,成为我们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智慧。

(三)以“天下为公”,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

“中国共产党需立足于共同富裕文化基因,开辟新时代涵育共同富裕文化基因的新境界。”[8]“天下为公”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理想表达,自古就是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和精神慰藉。 《礼记·礼运篇》描述的“大同”社会:政治开明,经济富余,财产公有,百姓安生乐业,深刻表明了人们对无剥削无压迫、无忧虑无祸端的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战国农家提出“并耕而食”思想,强调社会民众要同生活、共劳作,平等参与分配。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新时代我们所倡导的“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观念和共同富裕思想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调均贫富”,认为贫富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安定协调,导致暴敛暴乱。 受调均思想影响,历朝重视土地合理分配,采取积极的土地分配政策,如“限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强调财富分配要“使富者贵而不骄,贫者生而不忧”。 “调均贫富”的思想智慧为当前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予以积极的借鉴价值。 “博施众济”出自《论语·雍也》,于孔子来看,天下百姓,无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要设置专职机构,出台专门政策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 “博施众济”的文化思想为当前我们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有益思考。 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社会观,澄明了新时代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因子和智慧结晶。

(四)以“天人合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归根到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 自然生态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中国古代备受关注。 《孟子》一文明确阐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管子》篇也谈到要实行“四禁”以顺应时令,保护林木。 这些观念的提出,都表明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强调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取之有效、用之有度,不破坏自然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这表明“天人合一”的生存思想和生态理念,深深镌刻入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中,彰显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智慧。 “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发展理念,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生态价值,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强有力地诠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色,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智慧资源。 新时代,大力弘扬和倡导“天人合一”理念,将不断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调关系,让绿色生态成为发展常态,促进人与自然形成互融共生、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

(五)以“亲仁善邻”,推动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具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10]中华民族历来秉持“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精神风貌,崇尚开放包容,不好为人师、不傲睨自若,始终虚怀若谷。 中华文化“亲仁善邻”的天下观中“和合包容”的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11]不谋而合。早在春秋时期,先人就提出“和实生物”的主张,强调世界是多样元素的“和合”,以“和合”才能相成济,世界才会洋溢朝气。 “和合包容”的中华文明智慧,澄明了事物间的相应相符,是协调国际关系的正解,其蕴藏的文化智慧为当前我们党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困境,巩固新时期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倡导国际交流和平与共、互鉴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着我们党走出一条中正平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道路。 在奋斗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秉承先民的和平根性,提出人类命运与共的和平理念。 在国际对话交往中,中国共产党不是尔虞我诈的敌人,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没有敌对的观念,更没有狭隘的胸怀,有的只是睦邻友好的交往观和热心赤诚的朋友观。 中国共产党重和合、善协作、尚开放的文化特质,在激烈对话中凸显包容、在彼此尊重中诠释智慧,以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和平对话为主张,是顺应世界变化趋势和人类发展大势的文化实践,体现的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命运与共的关切,为世界人民普遍接受。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