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新型高校特色:开放大学科研发展路径审思

2023-06-01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大学

刘 晴

(无锡开放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重要论断,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一体规划,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开放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十余年来,对“新型大学”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大体形成了体系办学、平台合作、职继融合和大学主体四种模式。[2]科学研究作为新型大学的基本职能,应彰显哪些特色、发展面临哪些困境以及如何彰显新型大学的特色等问题鲜有学者探讨。故本研究尝试从“新型高校”即开放大学建设缘起出发,明晰其特色,夯实其定位,正视其困境,审思开放大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开放大学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彰显新型高校特色:缘起与必要性

新型高等学校,是相对传统高等学校而言的概念。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放大学要“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官方正式确定“开放大学”校名,来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从2012年国家确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工作,到39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统一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更好承担全面“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新使命积累了实践经验。[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放大学是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终身教育的一个创举。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开放大学不同于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其转型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具有新型高校特色的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也对开放大学办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政策话语频频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对开放大学“新型大学”的属性进行了认定,并指出开放大学办学要彰显新型大学的特色,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

二、开放大学科研定位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早在19世纪初,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洪堡大学创立之初就强调大学要坚持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学校,科研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要素,其发展定位必然由开放大学新型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国家的政策文件及学界的研究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即: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崔新有(2018)指出,作为一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既承担普通高校所具有的办学使命,更要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模式,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4]基于此,开放大学科研既要遵循大学科研的共性范式,又要彰显新型大学的特色。[5]具体来说,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拓展研究新领域

开放大学试点工作已逾十年,其转型升级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已进入关键的攻坚期,并与国家提出的教育终身化、数字化、老龄化及高等教育的新型化、多样化等发展战略在某一时间点相遇。[6]这对开放大学科研提出了新的战略发展要求。开放大学的科研需要基于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发展任务自觉更新理念,主动拓展研究的领域,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事实上,在十余年的试点期间,多所开放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也进一步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领域拓展。如,江苏开放大学自“十三五”以来,“重视学校特色研究,提高终身教育研究话语权”等做法成效初显。崔珍珍等(2021)对承载近四十年社区教育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各地的电大和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主题上展现出了强劲的研究劲头。[7]

(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对接区域新要求

开放大学大多“依地而建”,接受地方政府管理。其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开放大学科研的基本职能,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内高校的基本要求。相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开放大学整体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科研素养不够高,科研氛围不浓,教师对科研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国家倡导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前提下,开放大学科研更多地可以遵循“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8]结合各地域的发展环境,确定学校发展的科研定位。如: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推动学校产业基地建设,将学校建在经济开发区内,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打造开放教育特色专业,努力实现“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融合式发展。[9]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确定科研发展定位,这既符合开放大学发展实际,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者具有相互依赖性。[10]也只有深度融入区域,对接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开放大学才能在众多高校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立足办学系统建设,凝聚系统合力

系统性是开放大学与生俱来的属性。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办学网络体系,从国家、省、市到县,各级系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依存,这也成为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尽管这个体系经过多年运行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系统性仍是开放大学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依托系统,开放大学的服务面和覆盖面能够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也为开放大学集聚优势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各级各类人群的教育服务、增强服务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11]开放大学科研也应依托办学系统,通过增强顶层设计支持,完善人才数据支撑;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系统合作交流,整合学术力量;提升团队整体实力,优化团队建设等构建科研共同体[12],发挥系统优势,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背景的融合,凝聚全省办学系统的力量,进一步彰显开放大学特色。

三、开放大学科研发展面临困境

开放大学完成了传统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与升级,成为有独立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育主体,但未来的改革发展仍面临身份困境、制度困境和行动困境三重困境[13],还遭遇了普通高校抢滩网络教育、企业巨头试水在线教育、普通民众首选优质教育、社会用工歧视开放教育等外部挑战。[14]理念、制度的束缚以及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办学惰性和政策阻碍,给开放大学科研工作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

(一)身份的“尴尬”与定位的模糊

尽管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将开放大学定义为“新型高等学校”,但主管部门仍延续原有对广播电视大学的界定,将其归属“成人高校”序列。而“成人高校”身份固有的狭隘认知和实际的边缘地位,对开放大学的政策空间、办学路径、社会认同等不可避免地造成身份尴尬。[15]随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工程,逐步取得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而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学校”,其地位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定位。地位的边缘和身份的“尴尬”反映到科研工作方面也造成了开放大学在科研团队、研究基地等项目申报方面通常或被排斥或无法申报,如在多级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中,开放大学并没有单独的序列划分,只能归入职业学校。各级教育规划课题立项类型的划分包括普教、高教、职教等类型,但对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尤为关键的,也是开放大学办学特色所在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内容没有明确的归属,通常也归入职业教育一类。但职业教育仅仅是开放大学办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开放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没有单独的序列划分,大大挤压了开放大学科研的发展空间,严重限制了开放大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身份的“尴尬”也造成了开放大学发展定位的不清晰,各开放大学的办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涉及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多类型办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法集中精力办好一类教育的窘境,也对科研定位、目标的确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二)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而来的开放大学,其内部发展的顽疾仍旧不可避免地难以消除。在电大发展的早期,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任务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保持了多年超强度工作状态。[16]这难免造成了电大老师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电大多年的体系办学,固化了一些惯性思维、保守做法。荒废学问、忽视科研成为多年来电大难以解决的难题。不错的待遇、科研考核机制的缺失等使得“小富即安”的思想在电大教师中普遍存在。开放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方针,在科研制度建设、激励机制、氛围营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改革、重构,特别是试点的5所省级开放大学,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效尤为明显。比如,江苏开放大学近三年来年度科研经费到账破千万。但具体到市级开放大学、县级开放大学,许多开放大学面临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它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需求,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招生、教学上,科研成为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工作,在科研发展上明显动力不足。

(三)系统协作、融合发展度不够

系统办学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但各级开放大学办学类型较多,管理体制不同也对一体化转型造成了困扰。因利益诉求不同、行为结果各异,致使县级教学点多考虑生存问题,地市级开放大学多关注生存和发展问题,省级开放大学多聚焦转型重构问题。[17]以江苏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例,体系内的12所地市级开放大学有的是独立办学,有的是与中职院校合并办学,有的是与高职院校合并办学,有的是与本科院校合并办学。办学类型不同,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相对应的各自科研定位迥异。办学系统相互之间的学术协作和融合发展程度还不够。江苏开放大学作为省级开放大学,虽已建立了全省办学体系科研工作联席会议,并探索在全省办学体系共建科研平台,但实质性的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还不多,顶层设计上缺少维系科研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彰显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合力。

(四)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

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来的开放大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承担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的任务。试点十年以来,开放大学累计招生1206.7万人,毕业学生891.6万人,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升国民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8]进入新时代,社会公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对开放大学的办学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由于开放大学前身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更重视教学而非科研,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大,使得开放大学科研政策不够规范,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研究能力不足。和当地职业院校相比,产教融合度远远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普通高校相比,基础研究能力又远远不足,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开放大学科研发展路径

(一)明晰定位,彰显新型高校特色

明确学校功能定位是科研定位明晰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作为“三教”协同创新的关键枢纽,开放大学兼具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重属性,要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才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开放大学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等国家战略,面向的教育对象更加多元多样。如何满足各类学习对象的需求,开放大学必须经受自身功能转变、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等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改革。[19]为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品质内涵,江苏开放大学实施“科技兴校”工程,重视学校特色研究,提高终身教育研究话语权。无锡开放大学自“十三五”以来着力构建了“以终身教育研究为特色,以开放大学建设研究为重点,以专业和学科研究为支撑”的科研体系。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开放大学科研定位亦随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定位嬗变,同时又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彰显着新型高校的特色。

(二)增强动能,激发科研发展活力

不论开放大学以何种样式发展,科学研究对开放大学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开放大学整体科研氛围不浓,缺少发展动力的情况下,亟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增强新的发展动能,从制度、文化、经费、队伍、团队等方面予以重构,逐步打破广播电视电大学原有“重教学、轻科研”的固化思维,创设良好的科研发展环境。国家开放大学和江苏开放大学先后将硕士学位授权作为发展目标后,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江苏开放大学一年引进青年博士近百名,逐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并通过改革科研工作机制、完善科研制度建设、推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推动“三高一费”新增长、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办学系统科研一体化转型、强化科研特色研究等方面夯实科研工作基础,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找到科研发展新动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系统联动,凝聚办学系统合力

省、市、县开放大学从纵向来看,是一个办学系统。如何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提出了“一体化转型”的思路,打造网络化、扁平化的开放大学体系,推动各级开放大学向上突破,一体化转型。科学研究作为新型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系统合力,融入办学体系一体化转型,是各级开放大学实现科研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开放大学提出体系科研一体化转型要从深化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队伍、加深学术交流、拓展科研深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融入办学体系科研一体化。[20]遵循“4321”的工作思路,即共建平台、共建队伍、共建机制、共建制度4 个共建,共研项目、共研成果转让、共研申报奖项3个共研,共享人才资源、共享企业地方政府资源2个共享,1个共同推进科研一体化转型,构建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办学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提升能力,服务国家、地方发展

开放大学承担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作为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以及“开放”特点,应坚定不移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方针,拓展在终身教育、社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满足普通民众对新型高等教育的期待与需求。发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持续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将物联传感技术引入教学,创新教育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转型的推进,开放大学必须增强自身主动性,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能力、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以及科研实力,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及学习者群体服务的适切性、灵活性和主动性,[2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开放大学与城市发展更加紧密。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