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2023-06-01陈瑶
陈 瑶
引言
阅读和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技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读写结合教学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中外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读写水平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王蔷2020)。读为基础和输入,写为目标和输出,读与写相长共提升,体现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王勇2019)。然而,目前的读写结合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未能体现读、写之间的关联性,如阅读活动只关注了文本信息的获取、词汇和语法的学习,缺乏从语篇层面对文本的解读,导致学生不能从阅读活动中学习如何设计篇章结构、筛选内容和遣词造句,无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此外,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导致阅读活动时间过长,学生的写作时间被迫压缩,甚至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在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设计合理、有效的读写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语篇分析理论对读写结合教学的指导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将语篇作为英语课程内容的新要素,与主题、语篇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教育部2022),语篇的重要地位被凸显。语篇指由一系列连续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指从理解语篇整体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语篇分析理论能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张献臣 2009)。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是教师立足语篇,结合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服务写作任务的语篇分析活动,引导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范文,探究语篇的形成过程,启发他们仿照范文完成写作,以此提高其语篇建构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理论对读写结合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下面从阅读活动和读后产出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在阅读活动中,语篇分析理论指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范文进行分析,为写作任务搭建“支架”。通过对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包括体裁、主题、结构等的分析,学生得以从宏观上把握语篇,对如何设计篇章结构、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各部分内容有了理性的认识;通过对语篇微观层面包括语言特征、衔接与连贯的分析,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和学习如何根据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及不同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为呈现主题意义服务的。在读后产出阶段,语篇分析理论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连接词组织语篇,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语义连贯,符合逻辑。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语篇结构、内容、语言、衔接与连贯等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自评和互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以提高写作质量,引导学生写出结构清晰、紧扣主题、语义连贯、逻辑顺畅的文章。
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下面,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4 最后一课时Task 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基于语篇分析理论开展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
在本堂读写结合课中,学生要在阅读课本A部分的写作范文后,模仿范文完成C 部分的写作任务(Write about a person who has influenced you most)。写作范文属于人物介绍类语篇,以第一人称介绍了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我”的父亲。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描述父亲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一)创设主题情境,明确写作任务
写作板块的设计应该以单元话题为主线,创设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激发他们对写作话题的思考,突出情境和活动的真实性(周晓霞2019)。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以多位优秀人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本课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介绍一位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本课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所在学校校刊《暖风》的“成长之路”专栏正在举行征文比赛,为使写作任务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结合此次征稿比赛的契机,创设了以下写作任务,请学生向校刊投稿。
学校校刊《暖风》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一场英语征文活动。请写一写在你成长道路上对你影响最深的人。他/她有何特别之处?他/她的哪些事迹使你受益匪浅?请撰文投稿,不少于60 词。
该写作任务基于主题,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交际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任务并提问:“Who has influenced you most? What is special about him / her? What has he / she done?”学生在回答中提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有父母、好友、老师等,并用kind、generous、helpful、polite、hard-working等词形容他们的性格,以及help me with my homework、take care of me when I am sick、devote most of her time to her work 等词块描述他们的事迹,由此激活了思维及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以及对该主题的记忆,便于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和运用相关表达。
(二)导入范文,明晰语篇体裁,分析语篇的组织模式及主旨
体裁是语篇最大的结构。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对语篇的内容和形式有制约作用(李福庆2018)。因此,分析语篇的体裁有其必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写作范文,并提问:“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What type of text does it belong to?”学生由此关注范文的主要内容和体裁,这是一篇人物介绍类语篇,介绍了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我”的父亲。
在确定体裁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that her father has influenced her most? What is special about him?”快速阅读文本,发现父亲善良、无私的优秀品质令“我”钦佩,使他成为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文章的主旨大意是描述父亲的美好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接着,教师追问:“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her father’s kindness and helpfulness?”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语篇组织模式。语篇组织模式指说话人(作者)为了经济、有效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语篇组织习惯。语篇组织模式受体裁制约,体现了语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表达内容的语义逻辑,在语篇生成和理解中起重要作用(王彦鹏2020)。英语中最为常见的语篇形式有四种:一般—特殊型、问题解决型、比较匹配型和主张—反主张型。其中,一般—特殊型在英语中是一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语篇模式(张献臣2009)。学生分析后发现作者采用了“一般—特殊型”的语篇模式,其在本课语篇中的表现形式为“概括—举例式”,即在第二段段首用一个概括句“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kind and helpful.”点明父亲的优良品质,然后在下文用数个事例进行佐证。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所举的事例,然后追问:“Are they good examples? Can these examples fully show father’s kindness and helpfulness?”引导学生总结在人物介绍类语篇中,可以选择人物的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或品质。指导学生掌握具体体裁下的语篇常用篇章模式,有利于其树立体裁意识,根据体裁初步设计语篇结构,为写作打好基础。
(三)精读范文,梳理语篇内容,建构语篇结构图
段落是语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题“What is each paragraph about?”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范文,概括段落大意。范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 段,介绍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的父亲及父亲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第2—3 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父亲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和相关事迹;第三部分为尾段,深化主旨,表达“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然后,教师通过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 2 and paragraph 3? 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引导学生关注主体部分的两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及段落中主题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发现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并列关系,两段都围绕第二段的主题句“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kind and helpful.”展开。此外,教师让学生关注第二段的段落结构,它是典型的“主题句+支撑句”的结构,主题句概括段落大意,起总领全段的作用,支撑句提供更多细节,为段落主题服务。这也为学生的段落写作提供范例。基于以上对范文结构的分析,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范文的语篇结构(见图1)。
图1:语篇结构图
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在明确文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梳理范文的文本信息,解析文本的各部分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借鉴人物介绍类语篇的写作框架和方法,把握此类语篇的脉络和结构。
(四)研读范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学习主题相关的语言表达
进行全方位的语篇分析还包括对语篇所使用的语言的分析(程晓堂2020)。语言特征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对不同语言的选择。分析语言特征是关注文本中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句法特征和修辞特征等,分析它们是如何为呈现主题意义服务的(张秋会、王蔷2016)。教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研读文本语言并总结,在描述人物的品格特征时需使用评价性语言,如第二段的第一句“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kind and helpful.”。评价性语言用以表现人物的能力和品格。在叙述人物事迹时则需要用叙事性语言平实、客观地记述事件,增强事迹的客观性和可信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语篇中时态的使用。不同的时态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表达人物的年龄等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状态时需使用一般现在时;表达过去发生或存在的状态时需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叙述主人公乐于助人的事迹时,作者仅使用了1 次一般过去时表述父亲把电视送给穷困家庭这一事件,对于其他事迹的叙述则使用了3 次一般现在时和4 次现在完成时,如“Whenever he has some money left,he gives it to someone in need.”“My father has donated blood many times since 1990.”。这样的时态选择表明父亲的善举并不只存在于过去,他把助人为乐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甚至可以延续到未来,这也启发学生在写作中巧用时态使语言表达更加精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教师让学生关注范文的修辞特征,研读语篇是如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表达意义的,如作者在最后一段“When I was a little girl,I could not understand why my father seemed to be kinder to others than to his own family.Now I realize that he has a heart full of love.”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由曾经不理解父亲到现在认可父亲、认识到父亲的善举是因为一颗爱心,反映出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凸显了文章主题“The person who has influenced me most”,使主题更加丰满,意义更加深刻。妙用修辞对凸显主题意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重要意义。由此启发学生在写作中活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分析范文的语言特征可以启发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时态、修辞以突出文章的主题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初中生而言,范文中与主题意义相关的词块也值得学习。词块是由多词组成、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可以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马广惠2011)。词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学生记忆和提取,有利于提高其写作效率,减少母语负迁移。教师引导学生挑选范文中有用的句型和表达,分析这些语言对表达主题意义的作用。以下是学生找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有效语言表达:“...is the person who has influenced me most”用以交代写作目的,点明主题;“...is in his fifties”用以描述人物的年龄;“...has always been kind and helpful”用以描述人物的性格、品质;“WhenIwasalittlegirl,Icould not understand...Now,I realize that...”用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扩展、丰富语言表达。首先,利用同义词、近义词、派生词等实现对同一语义的多样化表达,如decide to donate his body 可以表达为make up his mind to donate his body。其次,回顾旧知,获取更丰富的表达素材。比如,学生可以借鉴九年级(上)Unit 1 Reading 课文中关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如“He’s serious and well organized.He always works to high standards,but he’s modest and easy to work with.”等。
(五)借鉴范文的语篇结构,关注衔接与连贯,完成初稿写作
教师让学生仿照范文的语篇结构图(见上页图1),思考写作任务的要求,参照范文写出自己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列出提纲。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挖掘身边具有闪光点的人和事,摒弃对范文内容简单的搬运。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提纲中的写作要点是否齐全、是否与主题相关。
为了写出语义连贯、符合逻辑的语篇,除了明确的体裁、合理的语篇结构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实现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88)。在范文中,作者不仅使用了语法衔接中的人称照应(myfather—he),还运用了词汇衔接中的复现(donate、give 的原词复现;近义词donate 与give),使语篇更加连贯。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4 的Study Skills 板块总结了七类常用的连接词(transitions),教师结合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对其进行了补充,形成下表(见表1)。
表1:常用连接词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连接词,并根据自己的内容纲要和结构,标注恰当的连接词(如图2 所示),完善写作提纲。
图2:写作提纲
(六)使用写作自评表和互评表,完善初稿
《课程标准》提出在读写结合课中,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组织其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反馈和修改,不仅培养他们的批判评价能力,还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本课中结合语篇分析理论设计了写作自评表和互评表,让学生从语篇结构、内容、语言、衔接与连贯等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提高写作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语篇结构是否清晰;内容是否与写作任务要求的主题相关;语言是否正确、恰当;是否合理地使用了衔接手段等。
完成初稿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写作自评表(见表2)进行自评,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改初稿,完成二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换文章,根据写作互评表(见表3)互相评价、反馈,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根据互评表的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通过自评和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完善文章,提高其写作能力。
表2:写作自评表
表3:写作互评表
结语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读写结合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融合发展,提升其语篇分析和建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其分析、归纳、概括、批判、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正实现以读促写,写前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语篇作为范文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阅读范文,分析不同文体所特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分析文本的各部分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建立文体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为写作搭建“支架”。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提纲中标注合适的连接词,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结合语篇分析理论制作写作自评表和互评表,引导学生运用语篇知识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写作,提高写作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语篇分析能力,深度研读语篇,整体规划教学设计,使阅读活动设计始终服务写作任务。由于同一体裁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存在共性,教师需要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范文,强调模仿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其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