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研究
2023-05-31王冰然
王冰然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通过构建阅读网络课堂,重视阅读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发挥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和规范课外阅读产品供应等措施,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途径
阅读能力是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作为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国小学生的阅读却存在阅读动机不明确、阅读兴趣较低、阅读策略使用不当等问题。阅读教学应在给学生科学减负的基础上,实现阅读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一、构建阅读网络课堂系统
“双减”政策下,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融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阅读网络课堂系统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
规划阅读网络课堂系统,首先要厘清阅读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阅读不仅是语文课程需要的,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发展潜能,逐步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基础性工具。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在语文学科之外,开设有关阅读的校本课程。阅读课程更强调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活动课程或者称为体验课程。阅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打破只能在与语文学科有关的活动中进行阅读的传统观念,为学习者提供围绕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在阅读网络课堂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阅读课程应在能力、技能和情感等层面做出明确的要求。在能力层面,强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方法层面上,在社会的真实阅读环境中,引导学生运用适宜的阅读策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有关信息理解方面的问题。而情感层面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动力,主动积极的阅读行为能引发持久而愉快的阅读感受,从而逐步确立终身阅读的认知。三个层面协同配合,促进学生掌握阅读必备的方法、感受阅读的愉悦,进而养成阅读能力。其次在课程资源的选取上,既要考虑语文课程等学科学习的要求,也要兼顾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特别是要依据儿童的发展差异,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动态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提供分级分类的阅读材料。阅读课程系统在具体实施时,课上可设置精读一本书、专题阅读等阅读活动。课下师生借助云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记录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
网络课程系统重塑了课程阅读观,有助于提高阅读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二、重视阅读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根据2017年针对五万多名四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投入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相較于女生和非单亲家庭学生,其在阅读能力和阅读投入等方面表现较弱。另一项发表于2019年的文献,其调查了六千多名包含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果显示,城市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评得分最高,城镇学生次之,农村学生最低。为阅读困难或者阅读能力有欠缺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不同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男生的阅读能力较弱的结果与PISA的调查一致,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男女的大脑结构、性别认知以及阅读兴趣等都可能造成阅读能力差异。PISA的报告也表明,男生在阅读上增加个人投入,有助于改善其阅读表现。日常的阅读活动中,学校和家长都应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帮助男生提升阅读兴趣,帮助男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投入的各方面,单亲家庭的学生都低于非单亲家庭学生。很多研究都证明,社会家庭经济地位(SES)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投入,例如家庭中的物质和文化资源,会对学生的学业自信心、自我认识、自我效能感、焦虑程度等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学业表现较差,也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和学校都应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情况,帮助其树立学业和阅读自信,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资源,促进其阅读能力持续良好发展。
非城市地区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受地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社会、家庭经济的影响。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低于城市,其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难以保证。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不足,学生课外阅读的场所受限。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其很少有机会接受阅读方面的培训,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因此,要改善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协同配合,对农村地区教育予以政策上的倾斜,配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师资和提供与城市学校合作交流的机会等,推进不同区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均衡发展。
三、发挥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
影响阅读能力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生态、社会等远端环境,也包含学校、家庭等学生周围的近端环境。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阅读指导是最直接且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学校和教师需提高教学效率,探索课上课下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法。教师的阅读指导主要包括阅读教学活动(Reading Instruction Activities,RIA)和阅读策略教学(Reading Strategy Teaching,RST)两方面的内容。阅读教学活动指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具体指导,如创设真实生动的阅读环境,讲授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等。阅读策略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获取篇章意义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的思维辅导。阅读策略除了理解篇章本身的如分类、演绎、推论等认知策略,还包含调控阅读行为的元认知策略。研究证明,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阅读指导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提升阅读能力为目标。教师阅读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所以,教师讲授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如:“诵读”“默读”“略读”和“浏览”等,教师要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融入阅读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自主阅读。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转折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等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情节走向进行猜测、创造性地改编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逐步发展,教师可以增加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的概括练习,关注学生高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和锻炼。
教师进行阅读指导时要重视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阅读是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行为和活动,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体现着个人的生活经验,需要调动情感和知识,方能获取体会。阅读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应摆脱传统科目知识讲授和分析的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向学生反馈阅读学习的结果。教育者通过互动讨论小组,阅读俱乐部等形式,增强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阅读思路。
四、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
“双减”背景下,学生课余可以有较多的时间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以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为小学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资源。目前,国内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实现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北京高校的图书馆也在开放日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双减”政策也促进了小学生阅读课程与图书馆开放活动的结合。
提高小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的效率,需要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积极规划阅读教学改革,推广研究型阅读任务。如在阅读学习中设置围绕某一作者或者某一主题的学习要求,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的传统模式。研究型阅读任务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品质,并赋予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查阅各种来源的资料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小学的校内图书室或者图书馆里的图书以学习参考书为主,不能满足研究型学习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或者大学图书馆,以全面、丰富、准确的馆藏资料、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得以成为小学生进行研究型阅读训练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也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在图书馆进行资料检索和阅读,小学生可以在收集阅读任务所需资料的同时,逐步养成信息素养。
五、规范课外阅读产品供应
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生作为阅读初学者,其认知能力发展不够,分辨力不强,需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目往往是依据各种各样的“推荐书目”。市场上现有的“推荐书目”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推荐书目印刷质量差,存在各种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影响了小学生阅读体验。因此亟须供应小学生课外推荐书目,提升课外阅读书目的质量,助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增长。
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本质就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对照课标应达到的要求,制订的阅读计划。国家应加强对阅读指导领域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阅读指导的标准和一系列支持制度,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强化对出版书目的审核工作、引导出版社承担社会责任,出版单位应不断提高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专业性和思想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推荐书目。阅读推荐书目的分级标准应科学客观。分级阅读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阅读趋势,指向各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学校应集合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学生阅读分级标准,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材料间的合理匹配。
目前的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从类型上看,偏重于文学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的书目的比例偏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所以,阅读推荐书目可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类书目的比重,让学生学习科学故事、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向往,这样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的思维界限,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以入学和毕业作为节点,而是需要终身学习。“双减”改革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应形成合力,抓住教育改革的时机,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实施多种政策措施,不断探索阅读教学改革路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與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46-155.
[2]陈冬新.互联网+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构建[J].出版科学,2018,26(2):5-8.
[3]钱荃,刘洁玲,郑国民.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阅读投入与阅读教学行为视角[J].基础教育,2020,17(4):72-81.
[4]李毅,谭婷,张睿.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实证研究—基于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教学的对比[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4):31-37.
[5]贾米琪,高秋风,彭兰晰,等.我国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基于贵州省和江西省150所农村小学PIRLS测试问卷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121-129.
[6]文军庆.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真实水平及提升路径—基于5695名北京市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及相关因素的调研[J].中小学管理,2018(10):49-52.
[7]杨晓,李禹衡.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6):113-116.
[8]廖先.小学生阅读策略探究:学理辨析与框架建构[J].语文建设,2019(5):28-31.
[9]徐文静.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1):94-104.
罗妍,仇森,赵丽霞.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现状、标准及展望[J].2021(5):105-110.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