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023-05-31张明昊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摘要】 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了许多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并书写了大量的批注和摘要,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他试图站在当时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这两个方面对唯物史观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通过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他前期唯物史观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同时也为清楚地认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转变,以及对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完整性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人类学笔记》;唯物史观;马克思晚年思想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2

基金项目:2022年贵阳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论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发展与运用”(项目编号:GYU—YJS[2022]—13)。

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日益明显

欧洲资产阶级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推翻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这一具有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在改善人类生存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资产阶级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它从诞生时就有的致命性缺陷——社会经济的周期性危机。这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加剧而产生,自从1825年英国首次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差不多平均每十几年就会爆发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它使无数企业倒闭破产,大量劳动者随之也失去工作,这无一不加剧了欧洲社会的动荡,频繁的经济危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一方面对社会生产力的正常發展造成了破坏,但在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了寻找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的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石油化工等行业上,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除了对生产力发展方面产生变革,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也使资本家们开始逐渐转变经营方式,他们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模式,这使得当时欧洲社会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组织。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此起彼伏,资产阶级不断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这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在他晚年的时候欧洲社会上没有表现出资本主义即将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迹象,这与他之前的理论预期不相符,加上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使马克思不得不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并对自己以往的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展开对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及东方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形势日趋复杂

19世纪后期,欧洲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尤其是在巴黎公社被法国反动政府镇压后,当时的法国总统梯也尔不满足于仅仅消灭公社在本国境内的势力,他还号召其他欧洲国家联合行动来,一起遏制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举动进一步造成了无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分裂倾向的加剧,最终导致国际工人协会不得不于1876 年在费城宣告解散。与此同时,欧洲社会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劳资关系缓和的影响,广大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出现了很大转变。改良主义的思想也渐渐在无产阶级内部蔓延开来,他们主张以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方式来代替社会暴力革命,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者思想上的混乱,其革命意志也受到了软化。

在1877 年于法国召开的工人代表大会上,新一代的无产阶级领导人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企图用改良的马克思主义来欺骗和消磨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志,并引起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指导思想上的混乱。这出现的种种错误思潮与马克思的观点是相违背的,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不可能与改良主义相共存,他本人也不可能会对改良主义采取妥协的态度。因为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改良主义的错误思潮曾经给无产阶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导致他们在社会革命中无法取得胜利,最终走向了沉寂,这对马克思晚年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面对当时社会上复杂的革命形势与无产阶级内部的错误思潮,马克思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社会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广大的劳动人民得到解放,他在晚年不得不展开新的理论探索,并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等东方国家,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东方社会。

二、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目的

(一)完善唯物史观实现对早年思想的补充

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唯物史观作为他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其在逻辑上是晚于剩余价值学说的,但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却早于后者。

为了能够检验和证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实用价值,马克思采用拓展剩余价值学说的方式,从经济领域中发现生活案例以检验该理论的真伪,但是唯物史观理论的建构需要剩余价值学说的支持,而剩余价值学说同样也需要唯物史观加以论证,这两种理论学说原本就是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例如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一些经济问题研究的愈加深入,他就越能发现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原理来补充和说明。在晚年马克思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学,对五部人类学著作进行摘录和评析,以此来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隐藏的客观规律,他从社会形态规律和社会结构理论等方面对唯物史观进行补充和校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理论。

(二)寻找人类社会通往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只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整体上把握“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说“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一个事物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在发展道路上出现滑坡或后退的现象。这就要我们不仅能够指出事物前进的方向,还需要对事物具体的发展道路进行论述,找到人类社会通往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印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论断。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理论充分得到实践和时间的检验,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社会结构”入手,对原始社会和人类文明起源等问题进行归纳和探讨,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进行了研究,这极大地充实了人类学的理论内容。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建立了“原始社会史”的理论基础,其中他对氏族起源的问题有不少篇幅都是介绍氏族由产生到消亡以及家庭发展过程的内容,由此来证实人们的氏族关系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的基本构成。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借用了摩尔根关于氏族起源问题的总结,他强化了私有制、国家与阶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的深入考察,希望东方国家能够找到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途径,为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道路提供科学的阐释。

三、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运用

(一)马克思丰富了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思想

恩格斯在晚年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理论得失的时候,他认为他与马克思的使命在于领导广大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人类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在他的研究中总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上,却忽视了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对于上层建筑的解释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又分为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对上层建筑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有些地方甚至是重叠的。正如在《梅恩笔记》中有关布雷亨法规的相关内容,它在古代西欧社会就是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这两种功能都具有,所以越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期,两者的界限就越不明显。

在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描述中,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始终是经济基础所派生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但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上层建筑的某些因素总带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他在摘录摩尔根关于“亲属制度与家庭的发展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时,发现了上层建筑中的一些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在摩尔根看来,家庭是作为一个“能动”的要素存在着的,所以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和“家庭”这一因素不同的是亲属制度,后者一直是处在“被动”的状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与家庭形式的发展同步,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亲属制度在上层建筑中呈现出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我们在面对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既要坚持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注意它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原则。

同时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也批判了一些资产阶级人类学家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例如英国人类学家拉伯克在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群婚”制度进行研究时,没有抛弃自身的社会背景把这种制度简单地理解为淫乱行为。这种没有历史意识的研究使马克思极为愤慨,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群婚”只是一种特定的婚姻形式,而不是拉伯克口中的“淫乱”,正是拉伯克在研究中把后世的观念预设为原始人固有的观念,才得出这一错误的结论。柯瓦列夫斯基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变更问题时,把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在了“论证”公社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这一变化趋势上,从而犯了时间前后的逻辑错误。马克思批判了当时的人类学家关于上层建筑研究方面各种不正确的方法论,这也要求我们无论是对史前社会,还是当今社会进行研究和考察时,必须具有高度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不能以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学术探讨。

(二)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规律的新探索

社会形态作为研究人类社会演变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规律的探索可以说贯穿了他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就把它描绘为“人们靠狩猎、捕鱼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的“部落所有制”社会,这种表达虽然有所局限,但这并没有阻止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探索。在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走向时,马克思特别注重从事物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他反对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格局描绘成单一化的结构,主张要把对社会形态的探讨放在特定的、真实的历史情形中去。

在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后,马克思创立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并把它当作为人类已知最早的社会形态样式。但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表述比以前更加严谨,内容也更加充实。比如在《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开端的表述上,不再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当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而是把氏族社会的形态放在它前面,认为氏族才是原始社会结构的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只不过是在氏族社会末期才逐渐出现的。在《摩尔根笔记》中对氏族社会的研究,马克思接受了摩尔根的氏族理论,他认为氏族的产生是在“集团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和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之后,并肯定了摩尔根关于氏族向胞族演化的理论,同时他也提出了“以氏族原则加征服这样的方式”演变的可能性,这就解决了史前社会中关于社会结构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问题。在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探索中,马克思总是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剖析,他反对社会发展的“单一模式”,在他看来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多维度考察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历史的探索是他唯物史观理论的深入,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诞生之前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同时他还把东方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完善了他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认识。在此之前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也会和西方一样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正如他所说“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但随着人类学的发展,各种史学资料和现实材料也愈加丰富,在深入研究后他对东方社会以往的认识进行反思,并有了全新的见解。当时的俄国已经具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在他指出东方社会具有公私二重属性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后,提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构想。这既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所受的灾难,又能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有益成果。

面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会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在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桂泉.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与社会形态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3,(03):11-14.

[2]贾英健.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探索[J].理论学刊,1998,(01):52-56.

[3]段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升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57-69.

[4]林锋.再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J].教学与研究,2019,(03):23-28.

[5]卯丹.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再阐释——《人类学笔记》与作为人类学家的马克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8,(04):34-39.

[6]孙熙国,张莉.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理论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6):25-35.

[7]武文利.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J].理论观察,2018,(03):32-35.

作者简介:

张明昊,男,山东胶州人,贵阳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A Finite Volume Unstructured Mesh Method for Fractional-in-space Allen-Cahn Equation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