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算法嵌入党史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3-05-31黄春平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算法

黄春平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智能算法为党史教育内容的精准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教育效果的共识化提供了可能,当前的党史教育在算法推荐的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成效化等方面发掘、嵌入不够。只有构建基于算法的智能化的话语方式、社交化的传播平台、数字化的案例典范和党史教育监控平台,才能在传播层面为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提供保障和护航。

【关键词】算法;党史教育;路径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2022年1月11日,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史学习教育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同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

如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并建立党史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就教育技术层面而言,应该适应当前的智能媒体发展趋势,尝试将智能媒体的核心技术——智能算法贯穿于党史教育的全过程,助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平台的创新,以在传播技术层面为党史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保驾护航。

智能媒体,即“能够感知用户并为用户带来更佳体验的信息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总和”“以用户数据为核心、以多元产品为基础、以多个终端为平台、以业态创新为重点”。智能融媒体平台是智能媒体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它以数据为核心资源、以算法为运作逻辑,是技术驱动下实现内容生产、内容分发、用户管理、价值获取的枢纽。①其运作的关键是智能算法。

智能算法是基于每個用户内容消费的行为数据、个体属性数据与社交关系数据进行大数据计算与分析,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而推送“懂你”的信息。②智能算法可以分为内容推荐、协同过滤推荐、热门推荐等多种分发形式。算法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分发方式,可以决定将什么内容推送给受众,在无形中塑造用户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③,它往往可以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并进行价值观形塑。已有研究表明“价值观可塑性极强阶段的青年极易受到算法意识形态的干扰”。④因此将智能算法嵌入党史教育,将为当前党史教育的创新提供新的动能。

鉴于此,当前的党史教育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将它嵌入党史教育过程中,以增强党史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智能算法嵌入党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对于党史教育而言,算法可将各类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推送至用户终端,提升用户到达的精准率,改善用户的信息接收体验,以提升党史教育的有效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一)智能算法可以助力提升党史教育内容推送的精准化

智能算法的技术本质是对资讯和人的精准匹配,平台媒体通过广泛抓取各种内容源生产的内容来聚合资讯,再借助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分析来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或需求偏好的特定信息,且通过不断的机器学习或算法改进逐步深化对用户的洞察,持续提升分发的精准性。⑤有统计表明,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已占整个互联网信息内容分发的 70%左右。⑥

新时代的党史教育需要增强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精准性。智能算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和偏好去推送相关信息,可以帮助用户精准地找到信息、实现信息和用户的快速匹配,从而增加信息的发送量和分发效率。

因此,党史教育可以以智能算法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监测党史教育内容的流量变化并分析推送后的反馈数据,精准地捕捉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特点的教育对象进行党史教育内容的定制化、分发的精准化,从而可以大大提升党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精准率。

(二)智能算法可以助力实现党史教育手段的生动多样化

新时代的党史教育需要增强党史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智能算法可以使党史教育成为参与性、沉浸化、超线性交融的互动化叙事,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的生动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的党史教育多依赖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方式。智能算法出现以后,它可以精准推送兼具思想性、感染力的生动活泼的文章、图片、网站、人工弹幕、快捷转发等信息方式,以及短视频、网游、表情包、文字符码等带有潮流性、时尚化的“传播场景”形式,来营造一定的场景氛围,实现沉浸式的体验,有助于党史教育内容的具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从而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认同度。

党史教育还可以依托智能App,构建适合算法传播的党史故事、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路线、红色影视专栏、在线党史知识竞赛等各类不同的党史教育方式,向目标群体精准推送。并实现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推进党史教育的日常化、常态化,使党史教育的手段从过去的定时、集中走向便捷、自主, 由传统的“征服”受众转向“感召”受众,形成“微时代”的“微党史”“微教育”,提高党史教育内容的到达率。

(三)智能算法可以助力党史教育对象的普及化

算法常常通过分析用户特征、偏好以及信息接收场景来构建用户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场景适配的信息服务。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算法可以在移动场景和私密性场景中为用户提供分众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⑦,因而它可通过扩大场景传播的范围来实现信息用户的普及、扩容。

利用智能算法可以推动党史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由以党内为重点,拓展为面向普通群众;由传统的“组织化”传播,拓展为“潜移默化”的人际传播;由传统单一的渠道,拓展为多元化渠道;由线下的党员干部集中教育,拓展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大众化教育。同时智能算法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行为习惯和个体特征的数据挖掘、提取,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安排与目的明确的编排设计,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提供方便。这样可以扩大党史教育的传播范围,拓展党史教育对象,提高党史教育对象的到达率普及率,从而推进党史教育的普及化。

(四)智能算法可以促成党史教育效果的共识化

智能算法作为一种技术,它“充满希望的塑造行为,以期产生某些预期效果和避免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⑧它可以结合用户属性进行具有引导性、倾向性的内容推送。这种引导与倾向常常以汇编信息的形式在一次又一次的推送过程中被不断强化和放大,形成一种倾向性鲜明乃至强势的话语,使教育对象逐步达成一致化的认知认同规范,从而“产生某些预期效果”,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

一方面,智能算法可以用来计算人们的情感偏好、价值取向、政治情感,筛选、优化教育信息资源,配送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个性化内容,驱动推荐和过滤系统,创建预测模型等。基于这些技术特点和优势,算法可以通过密集、高效、精准、个性的传播效应,帮助受众在数据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技术与价值互构的传播模式,尤其是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培养和价值观引导。⑨

另一方面,智能算法不仅能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还能检索信息和算法识别。这种识别可以利用信息过滤系统,将热词、敏感词、消极语义词、高频词、过激言辞进行自动的过滤,这样便可以“塑造思维模式和价值”⑩,最终通过这种信息过滤来进行思想传递、价值引领,完成对传播对象的价值建构。

就党史教育而言,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来实现价值观的引导,以凝聚共识。如以大历史观来设计“党史算法”,赋予党史教育以各种“议题”和不同的“议题”显著度,并以党史教育中某些重要场馆、重大事件或者经典案例为典范,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后使其承载一定的价值观表达,这样便可以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判断和行为施加影响,并针对他们的群体性质、群体类型、群体活动、文化水平、社交习惯作出评估和聚集,形成党史教育信息圈群,利用算法逻辑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信息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聚教育对象达成共识。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基于智能算法的监控平台去阻断乃至反击党史教育过程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扩散与干扰,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二、当前的党史教育对智能算法嵌入的不足

目前随着智能算法的发展演进和全体社会的媒介化重构,党史教育在智能算法的发掘与利用现状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可塑空间:

(一)教育内容方面,没有打造分众化的智能话语方式

互联网新媒体出现以后碎片化的表达逐渐趋于流行,经典化的叙事结构正在被改写和消退。在新闻传播领域,“诸如蜂巢形叙事结构、菱形叙事结构成为新媒体语境下适应市场、适合受众的新常态叙事结构。这些叙事结构改变了长期以来‘我说你听‘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带來了读者参与度高、互动性好的新的内容消费体验”。但在党史教育领域,这方面的变革与创新还稍显滞后。

就党史教育的话语空间而言,多集中于线下教育,教育渠道和形式相对单一,忽视了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占领与教育话语方式的网络化、情感化创新。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传播,它们将渗透的话语由宏大的叙事转向琐碎性、草根性、情绪性的生活化叙事。“逐渐由显性输入转向隐性渗透,其话语叙事也相应地发生柔性化转向,集中表征为话语形态杂糅化、话语主题细碎化、话语主体隐匿化、话语方式诱导化、话语视角新颖化。”这种现状倒逼党史教育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对网络空间的占领。

就党史教育的话语方式而言,教育过程中对党员干部及群众的个性化信息及情感化诉求考虑不足,难以适应今天党员干部的知识能力水平,更难以适应全民上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情感化的话语方式的需求。另外,党史教育中的纯文字、图片或视频这类单一的传播方式也难以适应新型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态,较难让受众产生互动与共鸣。因而党史教育虽然能够利用智能算法精准推送,但推送内容因话语表述方式的局限而差强人意。

(二)教育手段方面,仍以单一的灌输式为主,缺乏互动化的社交媒体传播

党史教育的技术介质非常重要。如今已是“沉浸式”“立体式”的传播时代,而当前的党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旧更多地倚重大众传媒,对新媒体尤其是智能算法平台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如何结合党史教育的内容特点开发利用音频、视频、AI等技术介质资源,如何利用智能算法制定与党史内容相匹配的传播技术方案与可行性路径,如何将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浏览量等基本的反馈性指标纳入党史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如何探索党史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符号、纪念场馆等不同的数字化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手段的丰富、多元、互动,这些都还缺乏长效化的实施策略与常态化的具体方案。而且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讨论主体多限于党史领域的学者,他们相对缺乏对新媒体尤其是智能算法发展特性的整体把脉与历史跟进,因而提出的技术方案难免较为笼统,甚至有趋于同质化的倾向,影响和弱化了党史教育创新的智能算法方案的细化和常态化实施。因而尽管智能算法为党史教育手段的生动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但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方案与传播平台的构建还有待努力。

(三)教育对象方面,普及率和到达率受限,“对象化”的党史教育范围被固化

目前党史教育对象多为党员干部和在校学生,并未覆盖到普通群众,教育对象的普及率、抵达率和接受度还有很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制度安排上,党史教育在各个单位常常以政治任务的方式去加以贯彻和执行,教育对象多为党员干部和在读学生,没有灵活兼顾到不同时空、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教育对象。尤其是尚未将普通群众纳入党史教育的范围,未能充分利用智能算法去拓展潜在的党史教育对象,党史教育对象的范围基本固化。另外,除了教育对象的群众性受限外,其地方性也被忽视乃至忽略。其实各地都蕴含着具有实践性、群众性、地方化的党史故事资源,但大多没有被发掘、被演绎成具象化、个案化、情感化的经典案例。因而智能算法尽管可以提升党史教育对象的到达率、普及率但教育范围固化,还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党史教育的到达途径。

(四)教育成效方面,受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党史教育的效果部分被消解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史教育都有现实针对性。革命、建设时期主要针对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时期主要针对思想僵化的错误倾向,而新时代则重在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近年来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历史真相”、故意抹黑歪曲和诋毁党史的言论、所谓“价值中立”的民间话语形态等,借助智能算法利用直播、微信、微博等平台大肆扩散,形成误导性解读和情感性煽动,制造思想混乱,造成了对党史教育对象极大的干扰,消解了党史教育的成效,构成了对党史教育的极大挑战。

党史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对基于社交媒介广泛传播的这股思潮作出科学评估和追踪预警,并在社交媒体上主动作出精准的阻断和监控,以去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是当前党史教育不可回避的关键一环。因而智能算法尽管可以促成党史教育效果的凝聚共识,但它一直被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干扰和挑战,其长效化难以维持。

总之,伴随着新时代党史教育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如何从党史教育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成效化等维度来进行系统的创新,以保障党史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亟待从传播层面探寻算法上的突破与实践进路。

三、智能算法嵌入党史教育的实践进路

党史教育要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术优势,借助各类平台技术定向设计生动的党史教育内容策略,开展在线党史教育活动,实现党史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的重大创新,从而使党史教育提质增效。

(一)创新网络化的话语方式,提升算法推送的频率效率

除精准捕捉和识别用户的个性需求外,算法也会进一步洞察与用户相似的社群特征和需求,通过“模型泛化”来进一步强化推送效率。基于智能媒体语境,过去党史教育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当今时代已经具有一定的不适性,因而在获得党员干部尤其是新生代群体的认同方面,需要基于智能算法的技术逻辑进行话语表征上的创新,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增加被推送的频率和效率。

为此需要打破党史教育中过去的说教传统与僵化的话语方式,全面借助话语分析理论、社会心理学及智能算法技术,分析和揭示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理论、重要符号以及重要场馆所蕴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体系,去进行党史教育的阐述方式的创新。同时,要转化党史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理性的专业话语转向凝练化、情感化、生活化、网络化的大众话语。尤其要找准党史教育内容与网络话语、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连接点进行算法推送。

具体而言,党史教育研究平台可侧重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成果发布,社交媒体平台可侧重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的解析和各种教育课堂的打造。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算法等技术,基于这些平台去发掘数据、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动漫、表情包等网络空间的多模态价值载体,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党史教育内容。实现话语方式的口语化、日常化、生活化、网络化,以促进与传播对象的互动交流,激发教育对象对党史内容的关注、转发、评论的活跃度和接受度。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尝试建构基于算法技术的“议程→解释现实”“语境→引导愿景”“娱乐→弘扬传统”等多元化、分众化、差异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党史教育表述体系。这样党史中标志性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理论、重要符号以及重要场馆等关键性内容,才能延伸到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党史教育讲好党史故事,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提高平台实时有效的信息推送的频率与效率。

(二)构建社交化传播平台,丰富党史教育手段

除了常态化的专题培训、集中宣讲、媒体传播等多种手段外,党史教育还应积极构建社交化党史教育融媒体平台,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种平台对党史知识资源进行宣传,定期定向推送党史知识、特色教育专题、党史经典文献、网络党史知识竞赛等,让党史教育可听、可读、可看、互动,以创新和丰富党史教育的传播手段。

一方面需要突出社交化的传播场景。当前,“互联网即将跨进场景时代。随着5G、AI及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赋能,场景已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传播的关键要素”“在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都将重塑的大背景下,传播者在场景时代应重点把握从用户思维到场景思维的深刻转型”。为此,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社交媒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将党史内容以影视图像、表情包、文字符码等形式进行时尚包装,寓于一定的“传播场景”中来提高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并针对不同的内容添加相关话题链接,如图片、视频、网址链接等,增强对受众的粘结度。同时,将算法技术与党史宣讲有机融合,采用专题宣讲、口述党史、微课程等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党史教育平台。积极探索构建党史教育的“线上”传播矩阵,借助AR、 VR 技术、直播平台、云端观展等方式,如将AR叠加在 5G技术之上,“进行场景的还原,实现历史重现,提升观众体验”,并以“微话语”“微视频”“微评论”来加强互动,这样可以实现跨越时空传播,活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场景性,达到在线教育的全域覆盖、全程覆盖、全员覆盖。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社交化的传播对象。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不同的社交化传播方案。利用智能算法,根据党史教育对象的信息接收场景、情感期待以及社交关系网提供的教育内容供给,强化教育对象的认知沉浸度,以实施圈层化与群体化教育。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增进党史教育的生动性和便捷性,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多元化、互動化,从而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三)打造数字化案例典范,活化党史教育内容

党史是由系列重大事件构成,而演绎这些重大事件的主体是人以及一些重要的场馆基地。因此,可以将大历史观和算法推荐相融合,增加党史价值观在算法推荐中的比重。针对党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场馆基地,利用算法技术创建多模态、多语种的数字化教育案例库以及以党史文献、党史人物和党史故事为主线的党史知识普及平台、客户端,实现党史知识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在此基础上生成多功能、数字化、基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对象的党史教育典范,以供党史教育系统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使用。

具体而言,打造重大事件教育典范,数字化展现其宏大时空场景,让受众能够“沉浸式”体验和了解;打造重要人物教育典范,数字化复原历史人物原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历史人物教育全程;打造重要理论教育典范,进行数字化呈现和创新性解读;打造重要场馆教育典范,数字化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

这些数字化教育典范从时间向度上去呈现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使命,从空间向度上去彰显不同的地域特色,从而把各个地区的党史教育典范联系起来,呈现出鲜活的、地方特征鲜明的建党精神和面貌,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少年、普通民众的党史教育普及提供支撑,更有助于实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内容推送。

(四)构建党史教育监控平台,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舆情

针对当前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教育的干扰,党史教育宣传管理部门可以将智能算法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利用智能算法构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算法推荐的技术研发当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算法、识别与拦截功能和大数据的信息搜集、整理、归类、分析等功能,及时高效地筛选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内容,梗阻其信息发布与传播。”

借助这个监控平台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的常态化监测,精准了解相关鼓吹者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倾向,利用算法概括和提炼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性词汇、句式、符号、描述方法、叙事逻辑,搜集他们虚无党史人物、虚无党史事件、虚无历史进程的观点或言论,由党史教育及其管理部门研判、预警、阻断和屏蔽。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瓦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党史进程的虚无和侵蚀,同时规避算法传播中部分热搜、热推内容所形成的“流量至上”“娱乐至上”,维护和保障党史教育的成效。

总之,智能媒体时代的党史教育在技术层面需要借助智能算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对象化、分众化、社交化、典范化、屏蔽化,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用好新媒体新平台,这样才能讲好新时代党史理论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这样才能在传播层面为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好制度機制保障。

参考文献:

①周静宜:《智能融媒体平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探析》,《传媒》2022年第3期。

②⑤张志安、汤敏:《论算法推荐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0期。

③张杨、高德毅等:《算法推荐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7期。

④温旭:《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6期。

⑥彭训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6日。

⑦喻国明、韩婷:《算法型信息分发:技术原理、机制创新与未来发展》,《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4期。

⑧⑨⑩陈文胜:《嵌入与引领:智能算法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学术界》2021年第3期。

郑志庚:《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转向及其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卢耸岗:《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中共党史观》,《四川党史》2000年第2期。

王炳林:《论邓小平的党史观》,《党的文献》2001年第3期。

张雪、牛海花、庞琳:《习近平党史思想研究》,《党史博采》(理论)2016年第10期。

喻国明、张诗悦:《从“用户思维”到“场景思维”:媒介连接用户的全新范式》,《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3期。

宋蒙:《AR技术与数字文化公园建设》,《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郑志庚:《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转向及其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谢敏】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算法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算法初步两点追踪
基于增强随机搜索的OECI-ELM算法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