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高中生物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5-31唐密波马圆圆马香梅
唐密波 马圆圆 马香梅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指引学生形成与强化核心素养,如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等,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利于教师渗透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教学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学生能在乐观、积极的心理助力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优化学习感受并学知识、强素养。如何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教师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家校共育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7-0020-03
家校共育是指家长、教师携手解决育人问题的一种手段,因为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家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渠道之一,主要源于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与习惯能帮助学生战胜困难,使之在生物实验、计算等学习活动中更具主动性,还能树立健康的科学观,成长为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的人。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存在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同时家校共育的频率较低,这就不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碍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强化。基于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探析家校共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家校共育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1)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并重
家校共育是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举措之一,心理教育属于立德树人的一部分,基于此教师需聚焦高中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喜好、心理特征等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关注家庭对学生学习心态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找到高中生物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确保教育举措深入人心。德育利于高中生健全人格、养成良好习惯、塑造正确三观、提升道德修养,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德育为先,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一些科学伦理话题,使学生能在关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内的伦理问题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进而强化科学精神、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感,还可树立健康的“伦理观”,能用理性思维解析问题,塑造冷静、客观、审慎的品格,能在话题辨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情绪,继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在生物知识内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有些生物知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潜力,使学生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的教学时,可以指引学生关注绿植的生长与繁殖,从“繁殖”的角度切入渗透“性心理教育”,把植物生命的延续与人类生命的延续放在一起类比分析,使学生能更加了解生殖系统,不会因第二性征而感到不安、焦虑乃至恐慌。教师可以将千姿百态的植物比作体态各异的人,引导学生洞悉植物之美,在此基础上健全审美观,不因生理发育而自卑,进而悦纳自己,理性看待性发育这一生理现象。性心理教育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往往未能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生理发育对其心理状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基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渗透性心理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答生理问题,不再谈“性”色变,能用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正确认知人的生长发育过程。
(3)发挥生物实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有些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轻言放弃,这与其缺乏科学精神及科学探究能力有关,因为生物实验具有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还能助力学生磨砺品格,成长为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人,所以教师要在生物实验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机会战胜挫折、挑戰自己,亦可在实验中尝试成功的喜悦,优化学习感受,端正求学态度,内化吸收生物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的实验教学时,可先布置任务,指引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一些实验所需材料,如洋葱切片、黄瓜切片等,再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验问题,用问题指引学生行动,如“观察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并说一说目镜、物镜、遮光器等构件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确保学生的实验目的明确,还能在试错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掌握应用显微镜的方法,继而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素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渗透兼顾的生物教学目标。
2.家校共育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缺乏理论支撑
有些高中生物教师虽然重视心理教育,但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依据,习惯仅凭经验基于家校共育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工作结果表明,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度与学生的成长成正相关,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积极了解与践行心理教育理论,为高中生物教师基于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家校共育盲目且笼统
部分高中生物教师会在学生成绩下滑、扰乱课堂秩序等情况发生的前提下采取家校共育措施,用电话访谈、家访等方式告知家长学生在校表现,同时希望家长能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还能在乐观、坚强等品格的驱动下战胜困难,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虽然从成绩、课堂秩序以及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考试中的表现着手家校共育利于生物教师、家长一同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但心理健康干预过于笼统且有着一定的“功利性”,未能从学生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严重性着手加以干预,家校共育盲目,存在“教师说、家长做”的问题,家长缺乏自主性,家庭心理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3)基于家校共育的生物教学手段单一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开展生物教学活动,需教师改进育人手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然而,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存在家校共育方式单一的问题,未能立足家庭展开心理教育,这就会影响基于家校共育的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中生物作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属性
作业是家校共育的纽带,教师应在作业设计环节彰显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基于家校共育落实心理教育的目标。有些高中生物教师未能把生物作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关联在一起,学生存在作业压力较大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厌学等情绪,不利于学生居家完成生物作业,亦会阻滞其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强化。
3.家校共育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践行积极心理学
为了使基于家校共育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依,高中生物教师可践行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可以在生物问题探究、生物实验、计算等环节挖掘自身潜能,在主观层面上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对生物课上未来的教学活动充满着期待,还能因以往的学习经验而感到满足与幸福,继而产生爱学习的动力,以及解决生物问题的勇气,亦能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强化责任感,成长为宽容、有礼貌、有同理心的人。积极心理学指出,从群体层面来讲,家庭是学生责任意识、利他主义等积极情感、正确观念产生的载体,基于此,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加强家校共育,使学生能在积极心理的驱动下高效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人类遗传病”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回归家庭进行调查与统计,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家庭遗传病史,使学生能消除生物概念的陌生感,把调查与统计的结果转化为课上自学及其与师生互动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遗传病防治方案,帮助家庭成员制定健康生活一览表,用人类遗传病特点、病症等知识增强健康生活一览表的说理性与科学性,使家长能感受到孩子的关心与用心,助力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进而在家校共育视域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在拓展性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2)基于“生活即教育”加强家校共育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生活是生物课堂、学生家庭生活联动的抓手,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生活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家校共育,同时疏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教学时,可以“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为支点,引导学生在家完成观察类实验,用废旧酸奶盒、矿泉水瓶等材料制作花盆,并播种黄豆、辣椒、西红柿等植物的种子,在培植的过程中调控环境因素,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教师鼓励学生把更多的环境因素纳入考量范畴,如地力条件、湿度、虫害、酸碱度等,使学生能大胆联想、积极实践,在家庭观察类实验项目中多做尝试,敢于试错,亦可优化学习体验,增强科学精神,还能认识到环境与生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继而强化环保责任感。相较于在校内可完成的实验项目,家庭实验项目通常情况下周期较长,学生可能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基于此教师要在安排实验项目之前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了解项目的必要性、知识性,继而支持、协助学生完成观察任务,记录实验数据,营造崇尚科学的家庭氛围,使学生能迸发家庭实验热情,养成专注、持之以恒、善于合作、乐于观察等品格,亦可在实验项目落地的同时产生成就感,对生物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
(3)改进生物教学手段
教师在家校共育的视域下改进生物教学手段,能多渠道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例如,教师在进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微课+合作探讨”的育人手段,在课上基于支架理论科学划分的生物探究小组是学生共享微课资源并探析生物问题的载体,在家里基于家校共育、陶行知“小先生制”由学生、家长共建的合作探究小组亦可利用微课资源助力学生了解、掌握、复习生物知识,基于此教师要打造“双元”合作探究小组,赋予教法多变性与新颖性,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围绕感兴趣的生物问题积极讨论,期间善用微课,因为微课时间较短,所以不会耽误家长过多的时间,加之微课图片丰富、文字较少、生动有趣,不会给家长带来理解上的负担,这使得家长能与孩子一同关注生殖力、食物、疾病、物理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思考人类行为是否会影响种群数量。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可在每节课开始前设立“我的家庭生物观”这一模块,利用2-3分钟的时间分享家庭研讨成果,用以重温上节课的内容,亦可导入新知,为学生环环相扣的学习与实践给予支持。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前分享模块能锻炼胆量,学会表达与倾听,能基于理性思维有逻辑的运用生物语言,亦能借助思维导图、小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家庭探究成果,拓宽学生展现自我的渠道,这利于学生增强自信,能悦纳自己,还可以在家庭生物问题探究中产生成就感与幸福感,继而立足高中生物课堂,基于家校共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在作业设计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师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设计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睡眠时长、是否有时间课后阅读以及参与体育锻炼,还要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网络及电子设备。例如,教师在针对“群落的演替”设计作业时,可基于“美育+生物知识”设计手工制作类作业,其目的是用美育沁润人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点切入用自己的创想直观再现群落演替历程,绘本、图卡、树状图、手抄报、漫画、泥塑等均可视为学生创意制造的抓手,确保学生能用美好的方式诠释生物观念,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亦可在完成作业时迸发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在培育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同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了使家长能认识到睡眠不足、作业过多、体质较差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响,教师需在设计手工创意制作类生物作业之前与家长沟通,确保家长能了解生物作业设计的意义,并能协助孩子运用家里的废弃材料完成作业,使学生能在做作业时减小学习压力、全身心地投入作业设计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把生物课堂、家庭环境关联在一起,通过家长端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还能与家长协作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消除共育阻力,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创新实践、锐意进取的平台,使学生能变得勇敢、坚强、自信、乐观,摆脱焦虑、自卑等心理的束缚,同时强化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尹锐敏,韦伟香,李诗卉.黔东南州四县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概况及建议[J].内江科技,2023(01).
[2]孙嘉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23(02).
[3]石伟华.家校共育需把握好五个关键词[J].中小学校长,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