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落洼物语》之幸福观
2023-05-31胡凌锋
【摘要】 《落洼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著名物语作品之一。该作展现出的幸福观念与平安时代其他物语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落洼物语》中“幸福”一词的分析与“幸福”和佛教思想背离的考察能够发现,该作表达了肯定人的能动性、鼓励人通过个人的努力与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而非信神念佛来追求幸福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落洼物语》;幸福觀;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04
《落洼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一部物语作品,全书共四卷。其讲述了贵公子道赖救出受尽继母和父亲中纳言一家虐待的女主人公落洼女君(下称女君)后与之成婚,尽享荣华富贵后向妻子继母和父亲复仇的故事。该物语作品的后半部分道赖一家与女君父亲继母一家和解,故事的中心由复仇转向了孝行。最后《落洼物语》到达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道赖荣升太政大臣、女君父亲升官大纳言后离世、继母最后也出家为尼,活到了七十多岁。
关于《落洼物语》的主题为何,历来不乏学者的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认可程度最高的,当属三谷邦明提出的其主题在于弘扬“惩恶扬善思想”与“一夫一妻主义”[1]22。该论点将着眼点置于故事情节之上,是对道赖一家善有善报,继母一家终食恶果、道赖之于女君忠贞爱情的总结概括。
但上述的这种总结概括的成立是拥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道赖一家最终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享尽了人世间的幸福。若是道赖夫妻二人未能获取这种幸福那就不必再谈道赖一家惩恶扬善之正确性,其当时少见的一夫一妻制的优点也无法得到呈现。因此,想要释明《落洼物语》之主题就必须先对该作的幸福观有一个合理的理解。本文将以《落洼物语》中的幸福刻画为研究角度,通过对《落洼物语》中“幸福”的特点与性质的分析尝试窥探该作所展示的幸福观念。
一、《落洼物语》中“幸福”(さいはひ)的特征与
意义
在《落洼物语》中“幸福”(さいはひ)一词共出现了21次,该词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幸福”的非自证性
《落洼物语》中的“幸福”多为他指而非自证。全作仅有4处表达的是故事人物对于自身幸福的思考,其余的17处均是对他人幸福的判断与感叹。4处关于幸福的反思中一处是女主人公因被囚禁、虐待、母亲离世所触发的悲叹,两处是骄傲自大的继母对自身所谓幸福的陈述,剩余一处是继母女儿四之君对自己失败婚姻的哀叹。
在剩余的17处关于“幸福”的描述,则多为主人公一家之外的人对女主人公婚后幸福生活的赞叹之辞。女君的公公在朝廷中身居高位,丈夫的姐姐则是当朝天子之母。再加之丈夫本人性格善良、行事老练,他的官位迅速晋升,从故事最开始的左近少将荣升至结局掌管整个朝廷的太政大臣。随着丈夫地位的飞升,女君享尽了世上荣华富贵,引得众人惊羡。此外,不仅仅是财富与荣耀,夫妻生活的和睦与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是外人称赞女君一家幸福的重要话题。在讨论这些幸福的要素的时候,他证往往比自证更加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或许就是本作的“幸福”具有强烈非自证性的原因。
《落洼物语》试图将女主人公的生活与“幸福”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更加偏爱叙述过程中第三者的视角,委婉、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总的来看,作者眼中的幸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那就是: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升官发达、子女各得良眷。
(二)“幸福”主体的集中性
“幸福”的主体大多都是女性且全部集中于父亲中纳言一家。《落洼物语》中21次“幸福”一词的运用中有18处指的是女性的“幸福”。余下的3处则都是道赖一家与继母一家和解后外人感叹女君父亲获得的“幸福”。18处关于女性幸福的描述中有11处指的是女主人公的幸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按血缘关系来分类,将女君归到父亲中纳言家一侧,那么可以发现《落洼物语》中的“幸福”全部归结到了父亲中纳言一家中。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道赖一家与中纳言一家间有着明显的上位和下位的关系。男主人公道赖一家在故事开端就较女君父亲中纳言一家有着更高的地位:分任左大将和中纳言的道赖父亲及女君父亲虽然都属从三位的官衔,但道赖父亲的长女与天皇育有三位皇子和皇女,深受天皇宠爱。相比之下女君父亲中纳言则年老体衰,官位许久未得荣升。天皇驾崩后道赖父亲的孙子继位,道赖一族的官位愈来愈高,其权势逐渐控制了整个朝廷,无人能出其右。此外《落洼物语》并不是在否定身处高位的道赖一家的幸福,而是道赖一家的幸福是显而易见的,其已通过诸多的现象描写显示出,不需要特地用“幸福”一词重新提请读者注意。因此《落洼物语》中的“幸福”并非仅仅是对幸福这种状态的描述,而注重的是对该状态的强调。
《落洼物语》为何要注重强调女君一家的幸福呢?如果《落洼物语》希望的是强调幸福这种状态本身,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将道赖一族所获的至高的荣华富贵归于作中的21处“幸福”一类中去。作者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更希望读者注意处于下位的女主人公一家所获得的幸福而非道赖一族的荣华富贵,更希望读者在认识“幸福”表面的同时去思考其“幸福”获取的原因。道赖的“幸福”一部分来源于自身,道赖精通诗文、待人专一、处事圆滑,在对女主人公继母一家进行复仇时又显得老谋深算、心狠手辣。这些都是他除了依靠父亲左大将的权威以外能够节节荣升的重要因素;女君的幸福则来自丈夫道赖,专情又善良的道赖将女君从继母的迫害中解放是女君获得幸福的最根本的条件;而父亲中纳言一家的幸福离不开女君的帮助,是女君苦口婆心的劝说促使丈夫道赖停止了复仇行动,父亲中纳言与继母所生四之君的新生活的开始也离不开女君的帮助。虽然究其本源,幸福终归还是来自道赖父亲与天皇之间的姻亲关系,但《落洼物语》通过强调女君一家获得的幸福表达了对一夫一妻制与善良品行的赞美。这种幸福的获得论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幸福天赐的观点。同时这也肯定了人的能动性、鼓励作为读者的下层贵族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追求更高的地位与荣耀。
(三)“幸福”的线索作用
《落洼物语》中的“幸福”一词是故事的线索。它们有时互相照应,有时又负责引出故事的重要情节。
故事开头女君痛感亲生母亲早早离世、悲叹自己不幸的身世之时称自己为“不幸之身” [1]85,后来道赖一家向女君父亲中纳言挑明真相,达成和解之时,父亲却称女君是众多“子女中最幸福之一人”[1]292;由面容畸丑的面白驹假扮的道赖前来迎娶继母的女儿四之君时,继母认为自己“确实是幸福之人”。[1]213而后“道赖”的真容暴露,继母终于意识到道赖的复仇计谋之时,作者又重新回顾了继母称自己幸福的场景。[1]228此类的照应与对比彰显了《落洼物语》的戏谑性,强调了继母与父亲中纳言迫害女君恶有恶报的可笑之处。由此《落洼物语》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其所想表达的惩恶扬善之观念也更加直触读者内心。
此外,“幸福”一词的出现也常常意味着影响故事走向的大事即将发生。原中纳言府的女侍拜访道赖府,看到女君与丈夫所居府邸之豪华、夫妻之间感情之深,大加称赞了女君之幸福。随后笔锋一转提到了继母女儿四之君怀上了丑陋的面白驹的孩子,全家人因此丢尽了颜面。后者正为故事后半部分女君帮助四之君重启新生活之事埋下了伏笔;继母的三女儿三之君的丈夫因道赖的计策离开了三之君,迎娶了道赖的妹妹。三之君悲叹自身的不幸之后紧接着描写的就是父亲七十大寿与道赖荣升大将的场景。它宣告着第三卷的終结,故事即将进入主要描写道赖凭借至高的权势照料、安顿继母一家的最后一卷。由此可以看出《落洼物语》正是将幸福作为了文章的暗线,以“努力追求幸福——获得幸福——反思幸福——追求新的、更高程度的幸福”的循环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
《落洼物语》可以说是一部身处下层的女性追求幸福、获取幸福后上位,将获得的幸福由上层传递给下层的故事。在这种幸福的传递之中道赖女君夫妻本人的品质得到了突出强调。此外,作者尝试将幸福与幸运区别开来,暗示了只有凭借个人的力量才能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的现实主义思想。
二、《落洼物语》之幸福观与佛教思想的背离
前文分析了《落洼物语》中富含现实主义思想特征的幸福观,但这种现实主义与平安时代盛行的佛教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这种背离主要体现在“幸福”与神佛灵验的矛盾与对神佛形象的特殊描写之上。
(一)《落洼物语》中幸福与灵验的矛盾
首先,在日本“幸福”一词本就与佛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落洼物语》之前大量运用“幸福”一词的是佛教故事集《日本灵异记》。例如其序文中写道:“诺勒药师寺沙门景戒,熟瞰世人……或殉道积行,而现得验。或深信修善,以生霑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苦乐之响,如谷应音。”[2]其中“祜”一字训读为さいはひ,即幸福之意。在此处幸福与因果报应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较《落洼物语》稍早成书的《宇津保物语》中刻画的幸福则具有上天赐予的特征:女主人公的父亲遣唐使俊荫在渡海途中遭遇海难漂泊至波斯,在那里仙人教给了他弹琴的秘法。俊荫辗转回到日本后将琴艺传给女儿,数年之后俊荫之女又把琴艺传给了孙女。上天赐予的琴艺最终为俊荫一族带来了代代相传的幸福。[3]这种上天赐予的幸福与当时广为流传的《法华经》要义间有直接的联系。它指出无论人处于何种困境,只需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利益。[4]在这种佛教思想的熏染之下,《落洼物语》之前的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幸福拥有着明显的灵验特征。
而《落洼物语》所刻画的“幸福”则是在否定幸福的灵验特征。换句话说,在《落洼物语》中神佛并不能为故事人物带来真正的利益。
在女君被道赖救出之前,继母曾指使她六十余岁的伯父典药助侵犯被幽禁的女君。当典药助即将逼近女君被幽禁的房屋时,侍女阿漕告诉女君“请您向神佛祈祷吧” !可是祈祷并未阻止典药助进入房间,最终还是由阿漕急中生智假称今日是女君的“忌日”使女君逃过了侵犯。女君自己也感叹在这样的场合下“能依靠的仅有阿漕和眼泪”。[1]185-186在这个场景中神佛成了侍女阿漕智慧的陪衬,似有劝诫读者依靠神佛不如依靠人的智慧之意。
此外,对灵验的否定在女君父亲中纳言的法华八讲前后也能清楚的显现出来。道赖一家与父亲中纳言一家和解后道赖夫妻准备为中纳言举办法华八讲。法华八讲即讲说《法华经》八卷的法会。其举办目的有二:一是祈愿年近七十的中纳言延寿,二是为中纳言来世积德。可是法华八讲之后中纳言便一病不起,直到病入膏肓之际提出了自己想要晋升大纳言的愿望。道赖让出自己大纳言的官职给了中纳言之后,中纳言欢欣雀跃,如同回光返照般从病床上爬起拜访了道赖府。他说:“我与女君继母之间育有七个孩子,但他们都不能为我的现世与来世带来福乐……”[1]337女君父亲的言外之意是在感激女君和道赖对中纳言和继母一家的庇护,感激道赖帮助自己实现最终的愿望。感叹自己的子女中只有曾经受到自己虐待的女君一人帮助自己获得了能够继承到来世的幸福。法华八讲本来希望能够延长女君父亲的寿命,但不到三个月女君父亲就离世了。实现他最终愿望的也并非女君夫妻举办的带有强烈佛教象征的法华八讲,而是道赖利用其权势使他得到的官位晋升。这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作者对以《法华经》为代表的佛教思想的诘问与怀疑。神佛究竟能否为人带来幸福?处于困境的人究竟应向神佛祈求幸福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幸福?作者或许是在引导读者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落洼物语》中的神佛形象
从《落洼物语》中对神佛的描述中也能看出该作对既往佛教思想的怀疑与否定。继母长子播磨守得知女君帮助四之君再婚的消息后对女君大加赞叹,将她比作“神佛派来的使者”。[1]383殊不知四之君能够再婚完全是因为女君和道赖夫妻决定让继母家所有人获得好的归属的善良品德;法华八讲结束后,看到年老体衰的中纳言竟然获得了纵横朝廷的道赖一家的庇护的观众感叹“父母就应该向神佛祈愿有一个好女儿”。[1]322女君对父亲的孝行招致了众人的羡慕,女君本人则被赋予了神佛赐予之物的性质、成了作为“好女儿”的模范。从以上两处人的优良品行被赋予神佛灵验的特征的情节来看,作者很可能是在暗示培养善良人格比起一味求神信佛更现实、更有助于幸福获得的道理。读者比起去追求佛教中的幸福不如去努力行善、怀揣一颗善良的心灵,只有这样幸福才能真正到来。
此外,《落洼物语》中的神佛有时也被赋予了丑陋的形象特点,这主要是通过对那些皈依佛教的故事人物形象的刻画达成的。生性愚笨、面容丑陋的面白驹被道赖利用娶了四之君之后又逐渐远离了妻子,将妻子和孩子都留在了中纳言府。在故事的结尾写到他最终得了重病后出家成了和尚,最后不知所踪。[1]397即使不提面白驹出家一事对故事的首尾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作者执意以出家后失踪作为面白驹的结局交代实际上显现了作者对神佛的轻蔑态度;女君继母最后在女君的建议下出家为尼,坏事做尽的继母出家后仍不断怪罪善良的女君,还意图背驰佛教不杀生之禁令,时常念叨“我本来是想吃鱼的,这个孩子却让我出了家。心眼多么坏啊。”[1]396以上对于面白驹和继母皈依佛门后的种种负面的描写否定了扎根于世人心中神佛的正面形象,意在指出那些愚笨无知、品格不正的人是无法通过信神念佛使自己善终的。间接强调了唯有善良的品行才能带来幸福、作恶多端的恶人必将受到报应的惩恶扬善的道理。
综上所述,《落洼物语》中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佛教思想背道而驰的。其通过对幸福天赐的否定与对神佛的非正面描写将人的个人品质的地位置于佛教的因果报应之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基于现实主义的鼓励个人追求幸福、惩恶扬善的思想。
三、结语
《落洼物语》中展现的“幸福”较其之前的文学作品显现出了极大的不同之处。在这部讲述女主人公追求幸福、分享幸福的虚构物语作品中,作者通过限定“幸福”之主体、将“幸福”作为故事线索等方法,在尝试背离佛教因果报应、幸福天赐的思想同时塑造了凭借自身的善良品格追求幸福的独特的女主人公形象。作者借助《落洼物语》传达了不同于佛教盛行的平安时代的幸福观:只有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凭借人自身的努力、依靠人本身的品行才可以获取至高的幸福。这种独特的幸福观成了日本王朝文学画卷中的鲜明一笔,为深陷泥沼的底层贵族指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三谷荣一,稻贺敬二.落窪物語 堤中納言物語[M].东京:小学馆,1972.
[2]中田祝夫.新編 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0·日本霊異記[M].东京,小学馆,1995.
[3]中野幸一.新編 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4·うつほ物語(1)[M].東京:小学馆,1999.
[4]鸠摩罗什,李海波.妙法莲华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343.
作者简介:
胡凌锋,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