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危机中银行核心作用的现代研究

2023-05-30王忠玉

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

王忠玉

2022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伯南克(B. S. Bernanke)、戴蒙德(D. W. Diamond)和迪布维格(P. H. Dybvig),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同时,他们的研究发现避免银行倒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

伯南克1953年出生在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197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1979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最感兴趣的两件事是:美国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波士顿红袜棒球队。伯南克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浓厚兴趣,促使他潜心思考和研究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并开始长期关注通货紧缩对经济所构成的威胁。博士毕业后,伯南克进入斯坦福大学任职助理教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萧条的重要论文,认为与货币供给下降相比而言,金融系统的失灵是造成大萧条更为本质的原因。1985年,伯南克转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这期间他与合作者一起研究,完成了许多重要论文,其中包括著名的BGG模型(Bernanke, Gertler, Gilchfist Model)。2002年,伯南克入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作为决策委员会的候选成员,2003年又被推选为美联储正式委员。2005年,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实际上,在进入美联储之前,他曾经担任过美联储的一些职务。

戴蒙德1953年出生。他本科在布朗大学学习,1975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然后去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1976年和1977年分别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和哲学硕士学位,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他是耶鲁大学布斯商学院的默顿·米勒讲席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助理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金融协会会员,也是美国金融协会和西部金融学协会的主席。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中介、流动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管制。他和其他学者如拉詹(R. G. Rajan)等合作,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模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成果为他赢得许多荣誉与奖项。2012年获得摩根士丹利-美国金融协会金融卓越奖,这个金融奖项是由美国金融经济学协会(AFA)于2008年设立的,每两年颁发一次,并只颁发给一位获奖者,颁奖依据是获奖者在金融经济学领域拥有杰出的思想理论方面的职业建树。获奖者将获得20万美元的奖励,用于支持其在金融领域从事研究活动。

2015年,戴蒙德获得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集团和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创新數量应用奖,该项奖由CME集团和MSRI在2006年共同设立。用以表彰在运用数学、统计或计算方法研究市场行为以及更广泛的经济学方面,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的个人或团体,获奖者将获得一枚纪念性铜质奖章和5万美元的现金奖励。2018年,戴蒙德获得奥纳西斯金融奖,该奖每三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金融、国际贸易和航运领域的世界顶级学者所取得的有国际意义的杰出学术成就。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金融学教授法马(E. F. Fama)曾于2009年获得首届奥纳西斯金融奖。

迪布维格1955年出生。他本科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1976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双学位。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课程,又转学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1978年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79年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80年至1981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经济学助理教授,1981年至1984年任管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1986年至1988年,他任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和经济系金融学教授,并在耶鲁大学获得终身教授职务。目前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银行与金融学教授。2002年至2003年,他担任美国西部金融学协会的主席。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资产定价、投资、公司治理、金融中介。他曾经担任多家期刊如《经济理论》《金融与随机》《金融学》《金融中介》《金融与数量分析》《金融研究评论》以及《应用金融学》的主编或副主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10年至2021年受聘于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任职金融研究院院长,并在2011年至2021年担任长江学者,2011年获得成都市金沙友谊奖。2012年至2021年入选中国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金融危机和银行职能

银行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职能呢?如果银行发生崩溃,那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金融中介如此重要?

银行和类似银行的机构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当今,这些机构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每个国家。很明显,尽管银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银行也处于历史上一些最具破坏力的经济危机的中心,比如经济大萧条。因此,这个问题一直是金融学领域不断被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经济发展中,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职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的职能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接受存款和进行放贷。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比如古埃及和罗马帝国时期,甚至一直到中世纪的意大利。在17世纪,银行已开始发行用作支付手段的资产——内部货币,也就是一种通过私人市场产生的支付手段,这不是通过政府来完成的。后来,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市场,建立了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外部”货币(由政府控制银行)。金融中介通常被理解为通过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连接借款和贷款人的过程。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就是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中介。

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暴发,这是有记载以来世界上因投机买卖郁金香商品而引发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作为一种花卉的郁金香是那个年代深受荷兰人喜爱的商品,达官显贵人人追捧,甚至被看成财富与荣耀的标志。由于那时的郁金香生长缓慢,且难于种植,导致供不应求,所以当需求量大增时价格不断上涨,这被投机商发现和利用,他们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进而引发全国性的投机热潮,进一步推高价格。当所有人都意识到价格高企泡沫可能达到极限之时,便引发了争先恐后的抛售。一个星期后,郁金香价格平均暴跌90%。最后,荷兰政府发布指令,终止所有郁金香合同的买卖,这就是历史上空前的经济泡沫破裂。

从1853到2013年,全球发达经济体发生过60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其中两次极具破坏力的金融危机是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 1929年美国股市的价值急剧下跌(大崩盘),导致1930年代发生经济大萧条,持续了约10年时间。尽管起源于美国,但大萧条几乎对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生产急剧下降,引发严重失业和严重通货紧缩。大萧条代表着美国自内战以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困境。这是工业化的西方世界经历过的最长、最严重的萧条,它引发经济制度、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显著特征是:失业率达到25%,1930年1月至1933年3月,银行业出现了50%的倒闭。当许多储户同时对银行的偿付能力失去信心,并要求银行以现金支付他们的银行存款时,这就导致了银行业恐慌。为应对银行挤兑,政府采取了包括紧急支出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政府一年里提供的资金额度占到当时GDP的1.5%。

大衰退 大衰退的起因源于2005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2007年至2008年,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值下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生崩溃,许多银行发现自己陷入严重困境,原因在于它们很大一部分资产是次级贷款或由次级贷款和风险较低的消费者债务组合而成的债券,同时,任何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中的潜在次级贷款都难以追踪,从而导致一些银行倒闭。这场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这场始于2007年底、持续到2009年年中的经济衰退是自大萧条以来,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中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这场危机是从金融部门开始的,而金融中介机构是危机发生的核心,这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所以将这次危机称为大衰退。其显著特征是:失业率达到8.5%。2007年7月巴黎银行宣布冻结赎回三只基金。2008年3月,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遭到挤兑。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这是美国有史以来企业规模最大的破产案,引发了市场的进一步恐慌。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多家银行倒闭。为应对大衰退,美国国会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解决与经济衰退相关的失业问题,两年中提供的资金额度占当年GDP的2.5%。

有许多学者在致力于研究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的理论根基。有些研究者认为,金融中介存在是方便存款人和借款人的集中,后来研究者提出“信用创造论”,认为金融中介或金融机构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是创造信用。进入20世纪中叶,又有人提出许多新观点,认为金融中介的存在是为了用间接融资去代替直接融资。

197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有研究者尝试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讨论金融中介的职能。例如,1976年勒兰德(H. Leland)和帕勒(D. Pyle)在《金融学》(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和金融中介”论文。认为信息不对称可能是中介存在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的存在是对信息不对称的反映。实际上,在金融市场中,由于银行和资金供求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非常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银行资产与负债也具有不对称的特征,银行业属于负债经营行业,资产与负债的固有不对称会导致产生脆弱性。

从1980年代初开始,关于大萧条时期银行业的经历,特别是大量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问题,激發了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学术兴趣。

1983年,伯南克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研究对象是大萧条,论文提供了历史文献证据和实证数据,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揭示信贷渠道对大萧条传播的重要性。尤其是证明了经济衰退变得如此之深、如此之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倒闭破坏了企业和银行、储户和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导致的信贷供应紧缩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伤害。这些观点都是崭新的见解。在随后的关于大萧条成因及其影响的研究文献中,许多研究者将银行倒闭通常看成大萧条的结果,而不是解释为大萧条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也存在例外的情况,早在1963年,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施瓦茨(A. Schwartz)对这个问题做过系统的研究,并在他们的专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表示,银行倒闭对货币供应的影响是最重要的。由于货币存量既包括未偿还的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银行挤兑的发生必然引发存款急剧下降,导致货币供应的下降,进而产生通货紧缩,加剧经济衰退。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1983年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论文中,提出了期限转换理论,并证明金融机构使用活期存款为长期项目融资是最有效的安排,但同时这种安排存在内在的脆弱性,也就是可能会出现银行挤兑。1984年,戴蒙德在《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上发表“金融中介和委托监督”论文,提出了银行提供委托监控服务的理论,并证明银行可通过代表贷款人的方式来监控借款人,确保具有较高且有风险的长期收益率的项目获得资金。这是一种理解银行的全新方法,早期研究人员将银行的职能看成是既定的,并没有试图解释银行在社会中的基本职能。

银行期限转换理论

几乎在伯南克1983年撰写“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的同时,戴蒙德和迪布维格也关注到银行在大萧条时期所扮演角色的影响,开始研究银行在经济中的基本功能,并认识到银行有明显的脆弱性。具体而言,就是戴蒙德和迪布维格“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论文和戴蒙德的“金融中介和委托监督”论文;前者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提出了委托监控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戴蒙德的委托监控模型可以看作是沿着勒兰德和帕勒的1976年“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和金融中介”论文的线索进行深入探索后的成果。这两篇论文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论文对银行的期限转换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模型(下面用两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简称其为DD模型)。许多投资机会都是长期的,而投资者看重的是短期流动性,也就是,储户如果有新的需求,那么就有能力提取自己的储蓄立即消费。银行的作用是汇集投资者的储蓄,并为投资于长期项目而服务。实际上,只有很少部分投资者需要行使提前提取存款的选择权,原因在于很少部分投资者需要短期流动性。这使得银行能够满足短期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将他们的储蓄投资于生产性的长期项目。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认为,这种期限转换使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这里的脆弱性是指银行自身具有不稳健的特征,即无法抵御来自内外部的各类风险、容易出现损失的不稳定状况。其根源在于,如果银行必须提前(接受亏损)清算所有长期投资,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所有存款。如果一些储户认为其他储户将从银行里提取他们的资金,从而迫使银行提前清算其长期投资,那么这些储户会在银行资金耗尽之前跑去提取出他们的存款。

DD模型证明了政府监管,比如存款保险或最后贷款人政策为什么有助于避免这种协调的失败。DD模型为以前文献中许多缺乏逻辑论证的相关论點,提供了统一且逻辑一致的框架,并激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这些研究对金融传染(金融危机发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然后蔓延到不同地区或国家甚至全球的现象)、内部货币创造、金融监管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基本见解。

同时,DD模型还强调,一方面,银行和储户或企业之间的合约如何解决了随机的、短期的提现需求与高收益率的长期投资相一致的问题,从而在代理人需要提前出清时获得较高的短期流动性;另一方面,银行合约也存在关键的脆弱性特征,允许恐慌发生,从而导致银行倒闭,这为存款保险等金融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证明,解决银行挤兑问题的方案是暂停可兑换性(convertibility),即银行在取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后冻结存款。事实上,在美国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冻结存款是遭遇挤兑银行的常见反应,它通常不是在单个银行层面实施的,而是针对多个银行,目的是防止更大范围的恐慌。另一种可能的方案是联邦存款保险,即保证存款用政府资金来偿还。

事实上,在1933年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由于暂停机制似乎不起作用,所以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提供存款保险。对于这种情况,戴蒙德和迪布维格认为,存款保险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机制,即政府有效地利用征收的事后税收,为在银行缺乏资金时全额偿还所有存款的承诺提供资金。他们还特别指出,政府可能比私营机构更加适合建立信誉。此外,他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另一种政策来实施存款保险,即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以高于其清算价值的价格购买银行资产。

总之,DD模型是相当程式化的。正是因为DD模型提供了充分而坚实的证明,彻底阐明了期限转换是金融中介的基本目的。实际上,银行自身存在期限转换机制,所以才具有脆弱性,更容易遭受挤兑。期限转换的优势为储户创造了资金流动性,却使得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变差。

结 语

1980年代初,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和研究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提供了逻辑性一致的数学模型,银行的存在和结构是推导出来的,不是假设出来的,通过提供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正式模型,揭示出关键性假设和经济机制,为进一步扩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伯南克的研究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解释了银行在大萧条时期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为研究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极具重要性的方法论。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理论研究和伯南克的实证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提供了关于银行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见解,并揭示了银行脆弱性如何导致毁灭性的金融危机。这些发现对决策者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应对最近的经济衰退、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经济低迷时所采取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职能 金融中介 金融传染 ■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后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研究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藤copula方法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传染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