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2023-05-30焦勇
焦勇
一、“四学课堂”概念界定及模型建构
所谓“四学课堂”,即将一节课大致分成四个阶段:自主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学习、专项学习。这四个阶段,也可分别称之为自学、互学、众学、领学。“四学”也谓之“思学”,意为以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碰撞、实践表达为主的课堂学习过程。
1.自学。即学生根据学习方法展开的自主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以及课时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法和步骤学习。
2.互学。即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展开的合作学习。一位学生先汇报学习的收获并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倾听,然后依次补充、质疑。最后,组长负责总结。
3.众学。即由各“学习共同体”根据自学、互学的学习任务,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提出问题等。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评价、补充、质疑、讨论。
4.领学。即教师引领学生聚焦重点,聚力解决难点问题,也指向本课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运用于实践的专项练习等。
二、“四学课堂”理念
1.指向过程,以学为主。要想真正体现“以学为主”,就必须引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运用习得的方法,主动积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讨论学习收获,在全班交流中展示研究的成果,在伙伴互相评价中提升学习的品质。可见,这个过程是“学”的过程,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站立在了课堂的中央。
2.指向能力,学为会学。“四学课堂”强调从习得方法出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习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养是重点。教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初步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本领,能够在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題,即“学为会学”。
3.指向重点,会的不教。“四学课堂”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共同体学习”以及“全班交流学习”。在这“三学”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即学生通过“三学”无法解决或无法学透彻的问题,以此确定第“四学”—— 领学的教学内容。“领学”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便是“会的不教”“只教不会的”,直指重点、难点。
4.指向结果,教为不教。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教是为了不教”。“四学课堂”为此做出了较为可行的实践探索。“四学课堂”中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积极主动的“自学”“互学”“众学”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解决具体的问题,逐步形成学习力,发展核心素养。最终,所有的“方法”都化为“能力”,必然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追求。
三、“四学课堂”实施策略
“四学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重点和实施的关键?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1.以适合的学法为基础。“四学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而“自学”的基础是要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四学课堂”阅读教学中有“六法”:第一课时“查、读、理”;第二课时“品、悟、读(写)”。
例如《月光曲》第一课时的“自学”阶段,学生运用的学习方法是“查、读、理”。课前预习时,学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了信息铺垫。上课伊始,学生创设了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朗读了课文后,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自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是“品、悟、读(写)”。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课后习题第2题反复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乐曲之美、尝试背诵。
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尝试,方能熟练运用这“六法”。如何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段及学情灵活指导。
2.以学习共同体为特质。“学习共同体”和一般意义的学习小组的最大区别是,“学习共同体”内所有的成员都是重要的,都是研究者、交流者、辩论者,成员在相互思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考的涟漪、思辨的火花,从而激发内在的生长力、探究的学习力。
第一课时“学习共同体”内重点交流了生字“盲”“缕”等字的书写,以及课文朗读情况等。而最关键的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在“学习共同体”集体讨论、补充后才得以完整展现的。第二课时“学习共同体”内重点比较明确,总结了想象到的画面和感受到的乐曲的美妙之处等。
“学习共同体”是按照学习进程及学生自身特点动态变化的。正是这样的变化,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独有的生命活力。
3.以表达和交流为核心。“自学”阶段是学生独立运用学法的探究过程,表达和交流则贯穿于“互学”“众学”“领学”中。
如“互学”时,在“学习共同体”内学生依次表达和交流“自学”的成果;“众学”阶段整个“学习共同体”集体在全班进行展示;“领学”阶段虽然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习过程,但也是学生提出疑问,再根据设计好的动态学习过程解决问题,以学生的表达和交流为主。尤其是“众学”阶段,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问答的模式,以一个“学习共同体”全班展示“自学”“互学”成果,在“学习共同体”领头人的带领下,所有成员都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展示,而其他“学习共同体”则倾听、质疑、补充,形成了全班的“众学”。这是一个所有学生情感都处于共鸣状态的“学习场域”。
4.以多维度评价为引领。“四学课堂”中多维度的评价发挥着指导、调节、诊断、激励等重要的功能。笔者执教第一课时,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全班展示时,其中一名学生展示本课的生字“茵”的书写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茵”下面是“因为”的“因”。当这个“学习共同体”展示完毕时,其他“学习共同体”的一位学生立即评价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把生字写正确,更应该关注怎样把字写美观。这个‘茵字上面的“艹”中的一横必须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因才会更美观。”在交流“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时,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引领,学生体会到不仅是因为同情,更多的是因为盲姑娘兄妹是贝多芬的知音。
“四学课堂”中的评价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的始终,“自学”中有自我评价,“互学”中有同伴评价,“众学”中有“学习共同体”评价,“领学”中有教师评价、全班评价等。当然,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等都融合在各个学习阶段,没有片面、单一地实施。
四、“四学课堂”课型变式
“四学课堂”中的“四学”阶段和“六步”学法,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灵动调整。
如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六步”学法,调整为“三步”学法——“读、解、悟”。“读”即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解”即根据注释尝试解释诗文字词句的大意;“悟”即感悟诗文蕴含的情感、道理等。
而习作教学中,根据习作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按照“读、理、写、改”四步进行习作练习。“读”即细读习作要求;“理”即理清习作要求的关键之处和重点;“写”即写作;“改”即修改习作。当然,也可以加入仿照例文(仿)、列好写作提纲(列)等步骤。
“四学课堂”的“四学”阶段也可以进行调整:低年级可以侧重于教师引领、指导,中年级可以侧重于同伴互助下的学习,高年级则可以侧重自主学习阶段。
“四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登山一样,“自学”阶段是凭借个体能力的独立学习,学生独自攀登了一程;“互学”阶段,是学生依靠“学习共同体”内的智慧碰撞,完善学习成果,借助共同体内的激励又向上攀登了一程;“众学”阶段,以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展示、汇报,带动了全班的思考、补充、评价,全班学生共同向上攀登了一程;“领学”是教师引领学生聚焦重点,聚力难点,深入思考,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融合,是教师用点拨、引领的力量,帮助学生登上学习的最高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教重点课题“方法语文: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力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21/02/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