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2023-05-30刘妍彤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体育

刘妍彤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基础教育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体育技能的培养不同,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以掌握相关技能技巧以及取得竞技成绩为主要目标的,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进行竞技性体育技巧的训练,也要对人体机能、生理健康知识以及优秀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1 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与现实分析

1.1 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22 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及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教育界以及大部分的一线教学人员普遍认为,中小学生在具备三个方面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形成自主运动的积极性和能力。

首先,运动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虽然自身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发育有限,但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依旧是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培养,无论是为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是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运动员打基础,体育能力、运动技巧的训练与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增加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要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而是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低龄阶段的学生,自身抵抗力和生理机能发展尚不完善,更需要一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来促进自身机体成长发育。

最后,体育道德、体育伦理以及体育价值规范也是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体育活动、竞技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逐利性,如果对学生不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容易使其误入歧途,背离开展体育运动的初衷。同样,具备正向性的体育道德精神,在学生长远性的成长过程中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

除此之外,对于体育核心素养而言,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逐步练就健康的体魄、形成理性的世界观和道德规范之后,部分学生因参与体育活动而逐步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之后,逐步对体育运动、学习体育知识有了积极性,这更是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要义。

1.2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重点的变化

一方面,培养基础性的运动技巧、采纳趣味性的运动方式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重点。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身体机能不稳定,处于弱势阶段,无法接受高强度、高难度的专业技能训练。因此,简单化、基础性的运动技巧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且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尚不成熟,无法对相关知识理论产生深层次的思考。除此之外,受到多样化的大众娱乐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降低,因此,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和运动方式更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现状。

另一方面,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养成,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近年来,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信息、传媒、电子游戏等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中小学生出现了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复杂等情况,因此,以体育之品格强健自身体魄、自身精神,有助于中小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不良思潮的侵蚀。

2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研究

2.1 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育理念的转变,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当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加之各学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所下降,一些慢性疾病的低龄化趋势明显,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家长对于青少年体育课程教育、体质健康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大部分中小学校从体育课程学时、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体育课程的学时明显增加,体育课程因故取消的现象明显下降,除此之外,在升学环节中体育相关成绩的权重也越来越大。

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会大众和各教学主体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客观上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2.2 基础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机械化、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机械化在于,受制于班级管理限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日常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教学内容的设计泛泛化。而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不同身高、体重、心肺能力协调能力的学生对于动作、技巧的理解和实践具有明显的水平差距,因此,精准施教、因材施教是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能效的关键。

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同质化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受制于设施、环境等硬件设施的限制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的风险性限制,无论中学还是小学阶段,基本上以简单化的课前热身、体能训练以及单一化的技能动作训练等内容为主,具有一定的单调性和重复性,且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生理健康相关理论内容的支撑。这样的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激发中小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和促进体育精神的理解而言,作用有限。

2.3 体育课程相关教学、考核方法有待创新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的快速变化,其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与过去的学生群体相比大有不同,部分中小学生开始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但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部分教师依旧采取灌输式、程式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竞赛式的考核方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虽然部分学生的心智呈现出与其年龄阶段不相符的状态,但其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却未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灌输式的教学和程式化的訓练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单一的竞赛式的考核方法忽视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和进步幅度,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压迫和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向中小学生靠拢,采纳学生更愿意接纳和适应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以进一步增强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3.1 了解学生关于体育学科个性化的需求

教学主体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体育学科个性化需求的了解,既包含对于学生群体整体认知水平、精神状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了解,也包含了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和期待,还要对所教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健康指标等相关内容有所掌握。

首先,对中小学生认知状态、心理健康和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其次,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指标相关内容的掌握,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掌握训练和运动的强度,并分级、分组制定考核标准。最后,了解学生以及家长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需求,有助于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礎之上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

体育教师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既可以直接依靠家校联动的沟通机制进行周期性和常态化的沟通,也可以通过一些线上的娱乐、社交等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一线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形成关于体育和运动的兴趣,帮助中小学生在掌握一到两项运动项目的基本技巧的同时,形成有关体育价值和精神理念的基本雏形。

3.2 进行体育教学课程的差异性设计

从现实角度来看,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标准是从全国角度出发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内容,相关中小学一线教师,在坚持基本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从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能效的角度出发,适当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差异性设计。

一方面,可以依据差异性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设计。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调节情绪和保持体质健康,一部分具有明确从业志向和较强天赋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为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而打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对于体育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三个方面能力的侧重习惯是不同的,教师要对不同训练和学习需求的中小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

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学生的差异性体质进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教师除了针对专业性的运动员苗子进行教学和实训外,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可以依据学生之间体质的差异性因素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肺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促进中小学生在体育学科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3.3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比较枯燥,相关学习、训练成果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好奇心较强但是缺乏韧性的中小学生而言,对体育运动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掌握必要的体育项目技巧并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体魄,并非一件易事。而且,该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核心素养养成的积极作用也不具备深层次理解的条件。所以,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通过游戏教学、渐进式教学和差异化教学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训练的能效。

首先,依靠游戏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增加运动技巧教学训练的趣味性,提升生理健康知识教学的生动性,促进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引导的现实性。其次,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手段。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项目训练以基本技能为主,而单一的体育动作训练重复且枯燥,极易引发青少年的惰性,所以可在训练和学习过程中适当变换训练内容,安排合理的训练难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主动性。最后,要对不同年级、学段的中小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中小学生而言,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其达到“知其然”的教学效果即可,而对于高年级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形成基础技能教学良好习惯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知识性和原理性的内容教学,引导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 结语

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应止步于运动技巧和体能的训练,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方法的不断转型,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