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滇牡丹 芍药
2023-05-30兑宝峰
兑宝峰
每年4月正是牡丹开芍药放的季节,二者的花期首尾相联,相互交叉,其绚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型成为晚春至初夏的一道靓丽风景。牡丹、芍药不仅花期相邻,而且花型、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此外,牡丹还有“木芍药”,芍药也有“草牡丹”的别名。而滇牡丹则是我国特有的牡丹种群。
芍药科仅芍药属一个属,分为以牡丹、滇牡丹为代表,植株呈灌木或亚灌木状的牡丹组;以芍药等为代表,植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状的芍药组两个组,总共约有35个种,并有大量的园艺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种产于美洲,我国产 11种(图1)。
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
牡丹别名百两金、鹿韭、白术、洛阳花、富贵花。落叶灌木,具短而粗的分枝。通常为二回三出的羽状复叶,偶尔近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绿色或略带黄色,先端常分裂。花单生枝顶,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根据各地的气候不同,花期4~5月。
牡丹品种丰富,我国园艺界将其分为中原种群、西南种群、西北种群、江南种群以及海外种群等。株型有直立型、疏散型、开张型、矮生型、独干型等;花型有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型、蔷薇型、金环型、托桂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花色有白、粉、红、紫、黄、绿、黑、蓝以及复色等九大色系,在传统的牡丹品种中黄、黑、蓝、绿色系虽然因稀少而珍贵,但其颜色并不是那么纯正,像黄色系中的‘姚黄盡管有花王之美誉,但花色却是几乎接近白色的淡黄色;绿色系中的‘绿幕隐玉‘春柳等品种,初绽时是绿色,盛开后也会变成白色;黑色系则是墨紫红色,即俗语说的“红得发紫,紫得发黑”;蓝色系亦非正蓝色,而是粉色中泛有蓝色,故有“黄牡丹不黄,绿牡丹不绿,黑牡丹不黑,蓝牡丹不蓝”的说法(图2)。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一些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发现及其在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牡丹的花色、花型也日趋丰富,像以原产我国的滇牡丹中黄牡丹为母本与传统的中国栽培牡丹进行杂交,就培育出色彩纯正的黄色重瓣大花型牡丹栽培品种。
紫斑牡丹(P. jishanensis)是牡丹的近似种,花瓣白色(有些园艺种为粉红色或红色),内面基部有深紫色斑块(图3)。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滇牡丹别名紫牡丹、黄牡丹、野牡丹、狭叶牡丹。亚灌木,全株无毛。茎高1.5米;当年生小枝草质,小枝基部具数枚鳞片。叶为二回三出复,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花生于枝顶和叶腋,花瓣4~13枚,倒卵形,有黄、橙、红、红紫等颜色;花盘肉质,包住心皮基部,顶端裂片三角形或钝圆。花期4~5月;果期7~8月(图4)。
滇牡丹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其中开黄色花的滇牡丹被称为黄牡丹,花朵虽然不大,适应性也较差,不耐高温和严寒,直接驯化为园艺花卉,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园艺上应用不如牡丹、芍药那么广泛,但其黄色花朵色泽纯正,明亮灿烂,在杂交育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亲本,培育出不少品种的黄色系牡丹,这类由滇牡丹和传统栽培牡丹参与杂交形成的栽培牡丹品种被称为牡丹亚组间杂种。像‘金阁‘皇冠‘金岛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品种,我国也用黄牡丹与紫斑牡丹杂交,培育出‘华夏金龙‘炎黄金梦等黄色系牡丹(图5)。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芍药别名没骨花、殿春花、婪尾春、将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到翌年春天再从土里钻出新芽,并逐渐发育成新的茎叶,继而开花结果。植株具粗壮的肉质根;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叶缘有白色骨质细齿,亮绿色。花单生或数朵生于茎顶及叶腋,花径8~15厘米或更大。根据各地的气候不同从4~6月陆续开放(图6)。
芍药的花型有千层型、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金蕊型、金环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楼子亚类以及彩瓣台阁型、分层台阁型、球花台阁型等台阁型。花色有白、粉红、紫红、红、黄以及复色等。
伊藤杂种芍药
牡丹与芍药之间还有个杂交系列品种,由日本园艺学家伊藤东一(Toichi Itoh)在1948年培育成功,美国牡丹芍药协会(APS)为了纪念他在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就将以芍药(P. lactiflora)做母本,牡丹亚组间杂交品种做父本获得的品种命名为伊藤杂种芍药(Itohhybrid peony)。其花色以黄色为主,兼有红色、紫红色、蓝紫色、白色、粉色、橙黄等颜色,比较著名的有‘芭茨拉等品种(图7)。
伊藤杂种芍药完美继承了芍药和牡丹亚组间杂种的优点。具有杂交优势明显,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病虫害少,株形优美,开花量大等特点,其花朵和叶片都像牡丹,但地上茎半木质化,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基部有残留的短芽,等翌年春季再迅速发芽抽枝。其习性类似于芍药,花期与芍药接近,总体来说,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将其归为芍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