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挖掘与应用

2023-05-30林丽芳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延伸挖掘留白

【摘要】本文基于“留白”的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课文“留白”资源,合理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现、吸收和内化,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留白 挖掘 想象 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106-04

“留白”原本是一种绘画技巧,通常是作者在画面中以“空白”来衬托内心情感,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留白”(也可以理解为“草蛇灰线”),它是作者对一些内容的故意省略,或者是写得简略、埋下伏笔,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文学意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文本中独具匠心的“空白点”,巧妙设计,合理拓展、延伸,往往能够达成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挖掘课文“留白”资源,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如何挖掘课文“留白”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人物语言“留白”,分析人物性格

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情感、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载体。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而课文里的语言“留白”往往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教师巧妙利用语言“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可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號和嘈(cáo)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xiè)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这一组语言描述的是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船长的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要了解轮船目前的状况,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这一组语言表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的品质。

这一段对话没有对哈尔威船长进行神态描写,也没有对哈尔威船长进行心理描写,教师要善于挖掘此处的语言“留白”,让学生试着揣摩哈尔威船长此时的心理活动,想想船长此刻的神态。可采用表演的形式,一人扮演船长,一人扮演洛克机械师,在对话时采用旁白的形式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船长沉着冷静的性格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和临危不惧。

二、通过人物动作“留白”,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人物动作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物的内心活动常常通过人物的动作显示出来。人物动作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对事件全过程的精彩描述、对人物形象或内心世界的描述,都离不开生动、具体的动作描写。从写作的角度来审视,生动、具体的动作描写更有利于凸显人物心理活动和塑造人物形象。在教材文本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人物动作“留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使阅读更有深度。

仍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为例。本课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写了“诺曼底号”被撞击后船上的混乱场面:“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这一段话具体描写了灾难发生后人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的混乱场面。作者极尽笔墨具体描写了人们的种种表现,渲染了当时情况的危险和紧急,与下文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逃生形成对比。这里没有一句语言描写,也没有神态描写,更没有详尽的心理描写,却无声胜有声,渲染了令人心惊的紧张慌乱的场景。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设想:(1)你就是船上的一位乘客,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听到撞击声,你会想些什么?从房间冲出来看见眼前的景象,你会说什么?怎么做?(2)如果你作为当中的一名小孩,在这场混乱中,和父母冲散了,你会怎么做?你会想什么?(3)假如你是一名船上的水手,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你会想什么?(4)如果你就是那位见习水手克莱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你会怎么想?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5)如果你就是船上的奥克勒大副,你会如何应对眼前的灾难?……再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展开想象,将自己带入事件中,填补课文中没有的细节描写,从多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当时场面的混乱。经过揣摩、想象、对比,学生对船上人们的惊恐无助、惊慌失措以及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印象深刻,为后文感悟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做好了铺垫。

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一文描写诸葛亮与周瑜、鲁肃的对话有十一处之多,但对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十分简洁,只有一处对他的动作进行了细腻描写:“……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文中的这一个“笑”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这个“笑”字当中,读者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感受到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物形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你是鲁肃,看到诸葛亮此时的笑,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曹操,你这时候看到了诸葛亮的笑,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周瑜,看到了诸葛亮此时的笑,你会想些什么?心情如何?笔者通过以上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补白人物的性格,利用侧面描写的补写方式深层次剖析人物个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三、通过情节“留白”,完善表达主旨

课文中的情节对展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会对事件的一些过程几笔带过,或者对故事的某些情节描写有所保留,或者对人物的行为记叙省略一部分。这些情节“留白”往往发挥见微知著的作用,即利用事件、情节“留白”来延长事件的时间长度,以含蓄的细节描写表达书中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推动整个事件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情节“留白”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补全事件的情节、丰富人物的言行等方法感受情节的紧凑性,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课文人物刻画的理解和对课文艺术感染力的感悟。

情节“留白”是一种加深主题的写作手法,这样的“留白”往往在前文中有所提示,给读者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有的课文通过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委婉地讲出来,构思更巧妙。有的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读者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留白”进行填补,既能丰富课文内涵,又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读懂文字,而且能让学生读懂作者的情感。可见,情节“留白”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当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方面关于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遗骨的处理意见发生分歧时,毛主席的内心虽然非常矛盾、不舍、悲痛,但最后还是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在一夜辗转难眠后,作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在短暂时间内作出这一决定非常人所能,这既是伟大父爱的表现,也是毛主席宽广胸怀的见证,更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行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经过痛苦的抉择,毛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的目光”是经历悲痛后的神态,“转向窗外”“指指”“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是毛主席此时仍沉浸在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中,是毛主席不愿意让自己的悲伤情绪影响身边的人,这时候,课文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签字就再也见不到儿子,儿子就永远留在了他乡。这里的细节描写更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既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失子之痛。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仔细研读第二句话,结合前文的提示,对“留白”处展开想象和补充:这一夜的毛主席是如何辗转度过的?通过想象,学生深情讲述:“我好像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悲痛的父親在床上辗转反侧。”“在漫漫长夜里,我仿佛听到了一位悲伤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这样的“留白”拓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所有慈爱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面对爱子为国捐躯,他也有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但他又有着伟人博大而宽广的胸怀,在面对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方面的请求发生分歧时,能够从大局出发,压抑内心对儿子的不舍,打消想见见儿子遗骨的愿望,毅然决然地作出同意把儿子的遗骨掩埋在朝鲜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伟人胸襟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四、通过文末“留白”,拓展人文内涵

课文采用留白式结尾,往往会在文字之间留下未尽之意。文末“留白”,是作者为了达到“词穷而意未尽”的境界而省略的部分,它使得文章更含蓄,构思更巧妙;它给文章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回味。对文末“留白”进行拓展,无疑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心灵之桥。《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的“留白”资源,着力训练学生思维,如推测故事的结局走向、揣摩人物命运发展、探究人物内心独白、展望人物性格变化,以随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展开与文中人的对话、改写故事结局、与文中人物进行换位思考、设想情节的发展等。

仍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为例。对于文中的描述:“……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这一段文字叙述哈尔威船长争分夺秒完成对船上乘客和船员们的救援任务后,坚定地履行了船长的职责,最后壮烈牺牲的情景。船长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文中紧扣“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这两个四字词语来表现。言简意赅的八个字,反映了他竭尽全力抢救,与灾难赛跑,在船员的全力配合下,挽救了船上六十条鲜活的生命,看到自己牵挂的“诺曼底号”上的乘客和船员们脱险后,内心的安然与平静。作为“诺曼底号”船长,船在人在,“诺曼底号”与自己已经融为一体,在其他人均已获救之后,他毅然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就是他“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最好体现。他的沉稳、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人们对他的赞美,都蕴含在“一尊黑色的雕像”这一凝练的语句里,言简意赅。对于课文的“戛然而止”,笔者通过让学生带入不同的人物角色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被救乘客中的一员,你此刻心里在想什么?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水手,看见敬爱的船长即将沉入大海,你会想些什么?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看见敬爱的船长即将沉入大海,你会想什么?你想说什么?”“如果你平安到家,见到你的亲人,想起敬爱的船长沉入大海的画面,你会有着怎样的心情起伏?你将怎样向你的家人、朋友讲述这次经历?”如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留白”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悲壮以及其身上折射出的崇高精神。

这里的问题设计,既有对人们情感深处的挖掘,又有对事件的完整叙述的考验,还有人们对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评价。以不同的人物视角写哈尔威船长的牺牲,所有获救的人都见证了哈尔威船长的悲壮牺牲,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这样的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德育有效渗透,既达到利用课文“留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又展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思考,不断发现,最后升华情感。

五、通过标点“留白”,感悟人物内心

在书面语言中,标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主张回归语言本位、强调整体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而标点在辅助理解文字和情感方面恰巧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往往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教师应关注标点“留白”,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中感悟人物内心。

(一)从省略号中体会作者情感

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联想、补充。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往往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省略号中蕴藏的内容,将标点符号的“留白”拓展想象成一幅幅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画面。

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描写“我”为了买书,在逼仄又嘈杂的工厂里找到母亲拿到钱后,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作者用“攥”和“跑”两个动词描写“我”拿到钱后的反应,最后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利用动作描写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我”拿到钱之后还会想些什么,还会做哪些动作。学生理解作者感慨万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懊悔的心情后,答案五花八门:“作者回家后可能会流下懊悔的泪。”“作者可能会对着母亲工作的方向说‘对不起。”“作者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今后不许再乱花钱。”

对省略号进行“补白”,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我”的懊悔之情,以及母亲为儿女无私付出的精神,使母亲的形象变得立体、鲜明,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了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从感叹号中感悟人物形象

标点符号在文中除了表示停顿,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它们一旦与文本相结合,就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仔细咀嚼,细心揣摩,认真体会标点之外的深意,把它当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用它来激活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文本语言和标点语言相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篇课文中有好几個自然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如“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并重点描述了班长马宝玉。在课堂上,笔者以班长马宝玉为突破口,利用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战士们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的情感。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引上绝路”中的片段:“……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体现了班长坚定的态度、决定的果断,让人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那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中的感叹号更是将这一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反复感受这一句话和感叹号中所蕴含的情感,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我读了课文前面痛击敌人那一段后,觉得五位战士身上有着英勇顽强的精神。”“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不但不能甩掉敌人,还暴露了连队和群众转移方向,有危险!他们可不想那样做,所以班长在下命令时是用很坚定的语气,感叹号要读得急一点!”“班长和战士们都知道走棋盘陀是一条绝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也没有了退路,等待他们的只有牺牲。可是下命令时马宝玉没有一点犹豫。这里的感叹号让我感受到他们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是因为从班长马宝玉的简短的话中感受到了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那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他们明白了班长的视死如归。我认为读‘走字和感叹号时要铿锵有力。”

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后,笔者将句中的感叹号改成句号,再让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切身体会班长马宝玉的高大形象,以及战士们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革命气概。这句话和这处标点的巧妙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巧妙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每个学生的想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无限发掘的,教师巧妙运用课文中的“留白”,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林燕和.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J].家长,2021(29):173-174.

[2]王珏.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蔡杰.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7(12):55.

[4]杨望丽.个性化“留白”显意蕴:再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空白填补[J].新课程(小学),2013(6):114-115.

[5]石金玉.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语言实践的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6(11):36.

[6]段潮.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留白方式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3):90.

[7]梁品香.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1(41):99-100.

[8]张文君.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2.

作者简介:林丽芳(1980— ),广西恭城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延伸挖掘留白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