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粮食报道调查分析
2023-05-30张桂芝
张桂芝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现以中国日报网英文版近三年(2019年12月—2022年12月)的191篇粮食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批评话语分析和框架理论为指导,使用定性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主题、数量和倾向三个方面,通过语料库法搜集数据,使用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法分析数据,阐释其近三年粮食报道发展轨迹,以期为今后我国粮食报道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语料库;中国日报网;粮食报道;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部署。本文以中国日报网英文版近三年的191篇粮食报道为研究对象,梳理粮食报道发展轨迹,以期为今后我国粮食报道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简称CDAT)是1970年代末由英法社会语言学家M.Fourcault和G.Kress提出的[1],它是在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以问题为导向,从多个研究视角,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话语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揭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该理论融合了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2]批评话语分析对文本的语言、内容和结构等进行分析,并描述其反映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状。[3]
在中国知网中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257篇论文(2003—2022年12月),其中2003年仅1篇(最少),2020年23篇(最多)。该理论学科分布以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与传媒学科为主。
本文以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手段,[4]从粮食报道文本的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总结近三年粮食报道的发展轨迹。
(二)框架理论
人类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提出“框架”概念,即双方共享对所传播内容的诠释规则。[5]随后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框架是人们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他将该概念应用到文化社会学领域并形成了框架理论。[6]接着认知心理学家艾森克将框架解释为“基模”即人脑中存在的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赋予信息意义的认知结构。[7]随后此概念引起社会学、传播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关注。该理论于1980年代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并于1990年代传入我国,从2001年起国内研究者不断介绍该理论。
在中國知网中输入“框架理论”关键词,共发现4177篇论文(2003—2022年),其中2003年21篇(最少),2022年共435篇(最多)。该理论学科分布以新闻与传媒、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为主。
本文以臧国仁三层框架为理论基础,关注高层的事件主题和内容,中层的消息来源内容和对象等,以及低层的态度倾向、语言表达等[8],对文本从报道主题、数量和倾向框架着手进行分析总结。
(三)粮食报道
我国有些研究者关注了粮食报道相关内容。郭瑾以支持研究、加强管理和科技进步为报道框架对《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010年12月)报道的“转基因粮食”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发现其报道阶段性特点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发展过程基本相符。[9]高长武和雷侃总结了国内外媒体对世界粮食危机的报道并指出该危机不会短时间内结束,并总结了危机成因及一些国家的相应政策。[10]顾玉杰从报道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了如何对粮食生产进行报道。[11]李想从粮食生产和浪费以及粮管制度和监督框架对《人民日报》(1949—2020年)的报道进行了研究,指出粮食报道专业性不足,主题比例失衡,缺乏前瞻性;同时从政治、经济、媒介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建议具备粮食全局观,作深度报道及进行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12]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粮食报道”关键词,共发现74篇论文(1994—2022年),其中2001年、2005年、2012年、2014年、2020年各1篇(最少),2008年共9篇(最多)。该理论学科分布以农业经济、新闻与传媒和企业经济为主,另外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分布。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以近三年中国日报网粮食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批评话语分析和框架理论为指导,使用定性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阐释近三年粮食报道发展轨迹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未出现。因此本文以期在此方面有所贡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日报网英文版近三年(2019年12月—2022年12月)的191篇粮食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该网站为我国最早的国家级英文网站,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因此本文选择了此网站文本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方法,以批评话语分析和框架理论为指导,通过语料库法搜集数据,使用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法分析数据,梳理近三年该网粮食报道的主题、数量及倾向,以期为今后我国粮食报道提供参考。
(三)研究步骤
首先,以“grain”为关键词,在该网搜索近三年(2019年12月—2022年12月)粮食报道文本191篇;然后,建立文本语料库;随后,使用Antconc、SPSS以及NVivo软件对文本语言、内容和结构从报道主题、数量和倾向框架进行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最后,总结出近三年粮食报道发展轨迹。
(四)信度效度
为使信度效度最大化,笔者在开展此研究前向有关专家请教,进行数据分析时请同事帮忙审核,如在NVivo软件中编码后多次请同事审核。总之,笔者尽最大努力使该研究信度效度最大化。
三、数据分析
(一)报道主题
本文使用篇章和内容分析法,对粮食报道文本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确保粮食丰收措施”(Efforts to secure grain harvest)和“粮食丰收”(Grain harvest)两大报道主题。通过统计可知:文本(Files)191篇,形符(tokens)68789个。图1为粮食报道词云图。该图显示文本中高频词汇排序为:the,and,grain,China,for,said……本研究重点关注高频实词,因为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而虚词主要起语法作用。
表1展示了排名前100的高频实词,其中grain为词频最高(1234次),其次是China(760次),可以看出该网主要关注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同时,该网还关注了乌克兰(Ukraine:307次)和俄罗斯(Russia:176次)的粮食问题,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粮食出口额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目前俄乌战争对世界粮食安全影响巨大,且乌克兰港口对两国粮食出口至关重要。
该表显示高频实词以名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最少的是数词。通过高频名词可以看出该网首先重点关注中国“确保粮食丰收措施”(Efforts to secure grain harvest)和“粮食丰收”(Grain harvest),其中包括不同省份、不同季节,尤其是夏粮的产量,特别是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的产量,因为这些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其次关注粮食价格问题,因为这事关社会物价稳定。除此之外还关注了食用油和与农民有关的问题。除了关注我国粮食问题外,该网还关注了国外和国际有关粮食问题,比如重点关注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粮食出口问题,其中还提到了土耳其重要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因为该地对俄乌粮食出口也极为重要。
通过统计发现,与该网粮食主题相关的高频形容词有农业的、乡村的、国内的、本地的、主要的、稳定的等。与此同时,该网也关注了全球的、国际的等有关粮食问题。
(二)报道数量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重点关注了该网对“确保粮食丰收措施”和“粮食丰收”两个主题的报道数量,分析发现2022年该网对粮食报道的数量最多,有97篇,占总量的50.8%,其中8月份有21篇,占总量的11%;2019年数量最少,仅有1篇,占总量的0.5%,因为该课题只涉及该年12月份的粮食报道。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该网对我国有关“确保粮食丰收措施”(前者)的报道有149次(占总量的61.6%),有关“粮食丰收”(后者)的报道共93次(占总量的38.4%)。针对外国有关前者的报道共66次(占总量的97%),有关后者的报道共2次(占总量的3%),且重点报道了乌克兰(33次,占总数的50%)和俄罗斯(21次,占总数的31.8%)确保粮食丰收的措施。国际上有关前者的报道共14次(占总量的60.9%),有关后者的报道共9次(占总量的39.1%),且重点报道了联合国(UN11次,占总数的78.6%)和欧盟(EU3次,占总数的21.4%)“确保粮食丰收措施”这一主题。
(三)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指在遵守事实客观性和真实性基础上,在报道新闻时的立场、态度、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本文通过篇章、内容和主题分析法,重点剖析了近三年该网对粮食报道的态度倾向。具体內容如下:
(1)以我国为主,外国及国际粮食报道为辅。通过对词频及对各主题报道数量统计分析可知,该网主要关注对我国的粮食报道,对外国及国际粮食报道较少。
(2)以“确保粮食丰收措施”报道为主,以“粮食丰收”报道为辅。通过分析发现,该网主要关注“确保粮食丰收措施”,以“粮食丰收”报道为辅。有关“确保粮食丰收措施”的报道中我国有149项、外国有66项、国际有14项;但对“粮食丰收”的报道中,我国有93项、外国有2项、国际有9项。
(3)以粮食问题报道为主,粮食成果报道为辅。通过研究得知,该网重点关注粮食问题,未对粮食成果作重点报道。尽管我国粮食实现多年丰收,但在报道时93项涉及粮食成果,149项涉及粮食问题。在对外国及国际粮食进行报道时,该网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如何将俄乌粮食运往其他国家,而未对两国“粮食丰收”作详细报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语篇、内容和主题分析法对191篇文本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粮食报道的主题、数量和倾向。通过分析发现,该网重点关注我国“确保粮食丰收措施”及“粮食丰收”,而对外国及国际上报道较少。这一报道倾向应由其官媒性质决定。
四、总结
本文对近三年中国日报网粮食报道的报道主题、数量和倾向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发现,该网主要聚焦两大主题:“确保粮食丰收措施”和“粮食丰收”。2019—2022年间对粮食报道的数量最多的是2022年,最少的是2019年;主要关注“确保粮食丰收措施”,对“粮食丰收”的报道较少。相关报道主要有以下三个报道倾向:以我国粮食报道为主,外国及国际粮食报道为辅;以“确保粮食丰收措施”报道为主,以“粮食丰收”报道为辅;以粮食问题报道为主,粮食成果报道为辅。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BYY006)]
参考文献:
[1]邱宇.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4):83-86.
[2]陈琳琳.基于框架理论的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50-557.
[3]邱宇.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4):83-86.
[4]张翠翠.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韩语新闻报道分析[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20.
[5]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55.
[6]GOFFMAN E.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4.
[7]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杨文敏.粮食“危机”的媒体呈现[D].合肥:安徽大学,2021.
[9]郭瑾.我国党报转基因粮食新闻框架变迁(1995—2010)[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0]高长武,雷侃.世界粮食危机的表现及其成因:国内外媒体的分析报道[J].中华魂,2008(9):57-59.
[11]顾玉杰.新常态下的农业报道:在融合中创新: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对粮食生产报道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记者,2015(10):45-46.
[12]李想.主流媒体对粮食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1949-2020)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