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钢琴音乐鉴赏之三
——博尔科姆《12首新钢琴练习曲》之《嬉闹》赏析

2023-05-30文/

钢琴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博尔练习曲作曲家

文/ 隋 榕

高音区的谐趣

《12首新钢琴练习曲》(Twelve New Etudes for Piano,1977—1986)由美国作曲家威廉·博尔科姆(William Bolcom,1938—)创作,是继《12首钢琴练习曲》(The Twelve Etudes for Piano,1959—1966)后,作曲家再次创作的一套练习曲。这套作品创作的初衷是献给他的好友—美国钢琴家保罗·雅格布斯(Paul Jacobs,1930—1983)。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的作品仅仅完成了前九首时,好友却因病离世了。带着对好友的深深思念,博尔科姆完成了后续全套曲目的创作。他将这套作品中的最后三首题献给马克-安德烈·哈梅林①(Marc-André Hamelin,1961—),并指定他首演整套作品及录制唱片。

《嬉闹》(Hi-jinks)是《12首新钢琴练习曲》中的第11首,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惊喜和神秘、诙谐而有趣的嬉戏场景。作品中繁复多变的音符组合、捉摸不定的力度变化、灵活快速的跑动和跳跃,以及意味深长的歌唱段落,都在音色清脆嘹亮的最高音区完成。而如何在有限的音域范围内发挥无限的想象,完美诠释作品嬉闹的主题,将鲜活的形象、热闹的场面表达得生动逼真,是演奏者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从阐述练习曲的发展出发,结合威廉·博尔科姆《12首新钢琴练习曲》的创作特点,与读者一起领略《嬉闹》的独到与玄妙之处。

一、作曲家简介

威廉·博尔科姆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38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他11岁开始学习作曲,先后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密尔斯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约翰·维拉尔(John Weedon Verrall,1908—2001)、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利兰·史密斯(Leland Smith,1925—2013)和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1973年起,他任教于密歇根大学作曲系,直至2008年退休。

博尔科姆早期的创作风格深受序列音乐②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则专注于对美国音乐的创新和探索,将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的特点巧妙结合,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并为拉格泰姆音乐③复兴和美国严肃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作曲生涯中获奖无数,其中《12首新钢琴练习曲》获得了“普利策奖”,声乐专辑《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获得了“格莱美奖”,另外还曾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重要奖项。

二、练习曲的发展

在具体分析《12首新钢琴练习曲》及《嬉闹》这首作品之前,必须要提及练习曲的发展史。最初将练习曲这种作品形式从手指练习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丰富的音乐内容和鲜明个性的作曲家是肖邦和李斯特。自此之后,练习曲变得更像带有技术难度的钢琴小品,也与其他的作品形式一样,拥有了更多登上音乐会舞台的机会。

2 0 世纪初期,许多作曲家在练习曲的创作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从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首练习曲(Op.7,1908)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四首钢琴练习曲(Op.2,1909)中虽然仍能看到后期浪漫主义风格,但已经初现了对调性调式创新的探索,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半音和呼啸般的旋律线条;在斯克里亚宾后期的练习曲中则已经能够听到调性的模糊和摇摆;拉赫玛尼诺夫将后期浪漫主义风格进行扩展,同时将俄罗斯的音乐旋律、节奏等融合进练习曲中,运用手指灵活性训练和追求不同音响效果相结合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技术挑战也变得有形有色,他所创作的《音画练习曲》(Op.33和Op.39,1911和1917)等作品如诗如画般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德彪西则将每首作品探索的技术难点都记录在标题中,并将这些技法的练习与音乐的内涵在作品中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这在当时是相当独特的。他创作的《12首钢琴练习曲》(Douze Etudes,1915)声音色彩饱满浓厚、绚丽多姿,为那个时期的练习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中叶,随着无调性音乐的广泛使用及电子音乐带来的对钢琴音色的创新追求,练习曲的形式变得更加自由。作曲家们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引用更为灵活,对新音色和演奏法的探索也日新月异。博尔科姆的《12首钢琴练习曲》和《12首新钢琴练习曲》便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三、《12 首钢琴练习曲》与《12 首新钢琴练习曲》

博尔科姆的《12首钢琴练习曲》创作于1959至1966年间,在这套作品中能清晰地听出对非传统创作技巧及无调性音乐的探索。作品对钢琴技巧的要求极高,其中用手臂演奏的刮奏、快速变幻的双手节奏等更是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和挑战性。作曲家亲自首演了这套作品并录制了唱片。在一次访谈中,博尔科姆曾说:“我的《12首钢琴练习曲》深受布列兹创作传统的影响,在技巧方面难度更高。创作这套作品时,我仍是一位近乎疯狂的钢琴演奏者。”④

《12首新钢琴练习曲》则展现了作曲家对发展美国本土音乐的探索和追求,这与他对拉格泰姆音乐风格浓厚的兴趣异曲同工。博尔科姆表示:“在1966年后,我的音乐中调性的元素变得更加清晰,也更美国化,以避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当代作曲家们普遍模仿欧洲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的现象发生。我的大部分音乐转变为满足我们精神需求的创作。”⑤整套练习曲深受演奏家们与评论家们的喜爱,无论是选取作品中某一首单独演奏,或是将十二首练习曲作为一套完整的作品演奏,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这套作品中,作曲家将不同的风格交汇融合,运用的技巧丰富而宽泛,整套作品如同一场跨域的画展,漫步其中会感觉精彩纷呈、其味无穷。在题材方面,有描述性的音乐小品,例如运用大量的震音与跑动复刻了蜜蜂和蜂鸟翅膀振动与嬉戏的明媚景象的《蜜蜂与蜂鸟》;描绘光与影的《镜子》中清亮的跳音、干脆的十六分音符奔跑跳跃,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同镜面折射出的细碎的光;《快速而强烈》捕捉和记录了情绪的瞬息变化,在短短五十多秒的时间内暗潮汹涌、百转千回。在音乐风格方面,有充满20世纪5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夜曲》;有模仿现代爵士乐和声进行的余音缭绕的《爱的赞美诗》等。在创作探索方面,有带有拉格泰姆风格的《地狱拉格》;有受梅西安影响而大量采用重复的固定音型的《歌剧场景》;有以歌剧题材为基础创作的《宣叙调》;还有借用序列音乐作曲家韦伯恩所钟爱的轴对称手法创作而成的《镜子》。其中第11首《嬉闹》则是采用十二音手法写作而成。

作曲家在每一首练习曲的开头都简单阐述了需重点关注的技术难点和需要特殊注意的谱面标记。这些练习曲篇幅虽短,但其中不乏对音色、音量、触键及踏板等方面近乎极致的控制要求,令许多演奏者望而却步。

四、关于标题“Hi-jinks”的探讨

《12首新钢琴练习曲》第11首的标题原文为“Hi-jinks”,本文将其翻译为《嬉闹》。笔者曾对这一词该如何定义和翻译有过疑虑。这个标题乍一看像是和某人在打招呼,而实际在英文中“hi-jinks”是“high-jinks”一词比较罕见的写法。在剑桥词典中这样定义“high-jinks”:“人们在做有趣的事情或捉弄其他人时所展现出的精力充沛和兴奋的行为。”⑥而韦氏词典则将其解释为:“喧闹的行为、无拘无束的嬉戏。”⑦

标题“Hi-jinks”清晰表明了作品戏谑的、滑稽的、喧闹的主题与风格。在作品开头,作曲家标注了“生动的、带着奇异的、近乎鬼怪般的幽默感”的速度标记,与标题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地表达了作品所需体现的谐趣效果(见例1)。

例1 《嬉闹》开头的速度标记

五、《嬉闹》的鉴赏与音乐分析

(一)有限的音域,无限的想象

在作品的开头处,作曲家标记了“双手同时向上移动两个八度”(见例2),原本就在高音区演奏的双手需要移动至钢琴的最高音处进行演奏,并且整首作品从头至尾都盘桓在这片音区。

钢琴最高音区的音色清脆干净,如同钢片琴的音色嘹亮悦耳。在这个区域演奏会使音色颗粒感更强,但是演奏难点却展露无遗:音域的限制,使我们在最高音区几乎很难做出清晰的力度变化;少了中低音区的衬托,不止音乐的高潮少了推动力的根基,双手声音的层次也远比正常的作品要难以表现。虽然此音域带着天然的趣味性,但也在音色和音量方面限制了强弱对比带来的幽默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若要突破音域对音色的桎梏,需要注意的是:深刻体味节奏的韵律,寻找作品中相似的乐句组织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以奏出千变万化的音色效果。另外,作品明确标记了“几乎不使用踏板”,这暗示着无论延音还是弱音踏板,并不在作品音色的要求范围之内。演奏者需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将脑海中的画面表达于灵巧的指尖之下,精彩展现高音区的谐趣。

例2 向上移动两个八度的标记

(二)复杂多变的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节奏是博尔科姆在这首作品中最为偏爱的节奏型,不仅通篇使用,而且将它们进行了不同的分组,这些分组复杂多变,令人捉摸不定,使谐谑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品以快速的长段装饰音跑动而展开,进入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清晰稳定的节奏韵律中。两组十六分音符是以四个音为一组的方式出现,对应的两组高音部分的其中一组是两个十六分音符接一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另一组是由两个十六分音符中间加上一个八分音符的切分式节奏型构成(见例3)。

例3 四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

随后十六分音符由四个音一组变为了三个音一组(见例4),并重复多次出现。这种构成与古典作品中的节拍的节奏型类似,每小节的7拍分别为4+3或3+4的组合。节拍与节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3拍一组至4拍一组的不对称转换能明显改变节奏韵律。在《嬉闹》中,情形虽不完全相同,但是三个一组的十六分音符在听觉上缩短了小乐句的划分,同时加快了作品的节奏。这种韵律的改变对于作品的表达非常重要,需要认真感受和把握。

例4 三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

随着乐句的发展,十六分音符逐渐扩展成更为多变的组合(见例5),韵律在四个、三个、五个为一组的十六分音符中反复变换,这些变化难免会使人眼花缭乱。为避免在练习时手足无措,最初可以先尝试吟唱乐段的节奏,将每个音的时值唱均匀,感受十六分音符在不同组合下韵味的转变,直至可以轻松自如地驾驭这些节奏的变化时再进行演奏的练习。

例5 不同组合的十六分音符的转换

虽然作品全程没有小节线给乐句和节奏的把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仔细读谱后会发现这首作品对节奏型的记谱和使用方式非常贴近我们所熟悉的古典音乐。我们可以用这些十六分音符作为基准,摸索和思考时值变化的规律,感受和体会乐句的构成。

(三)奇妙有趣的三十二分音符

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在这首作品中频繁出现,形式变化多端,音乐效果非常奇妙。在作品开头处三个一组的十六分音符中,穿插了一串三十二分音符跑动(见例6),细数下来一共有八个音,时值等于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是否意味着四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音型的回归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听觉上这样的三十二分音符跑动实际与四个十六分音符相去甚远。这种旋律的对比不动声色但非常微妙,细细体味会感觉趣味无穷。

例6 穿插的三十二分音符

长段的三十二分音符跑动在乐曲的中段也作为特殊元素出现,形成了与开头大段的规律性十六分音符鲜明的对比。双手以三十二分音符交替演奏音块,密集的音符、连续不断的不和谐和弦,以及如打击乐一般往复交替的双手音块增加了音色的厚度,将乐曲推向高潮(见例7)。在这个段落里,三十二分音符由起始部分的长段连续出现,到中间部分的六个音一组,再到乐段结束处的四个音一组和三个音一组。这种结构的效果是虽未真正加快演奏速度,在韵律上却呈现出加速的感觉,与乐段高潮的到来不谋而合。

例7 持续的双手交替三十二分音符

(四)变化无常的力度标记

作品中多处出现由sfz或sffz向mp力度的突然变化的乐句,并且跳音和连音交织错落、变幻无常。对于这种乐句的理解和把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重视作品所标注的触键标记和力度标记,将音色的区别表现得更加突出、强弱对比表达得更加鲜明;其次,在每一组第一个音的位置标记的sfz不仅仅是力度上的加强,也意味着这个音的个性和弹法与其他两个音不同,需要更加干脆果决,弹奏时触键可以更短、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积更少;另外,对于这种落差较大、力度悬殊的乐句,在跳音演奏得更短的同时,连音线条要拉得更长,同时要给予标有sfz的部分或带有重音标记的音更为鲜明的特征,例如冲动的,或是棱角分明的等,将作品中的每个情绪变化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神逼真。

结 语

《嬉闹》是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灵动。它像一个舞台,每个演员闪亮登场又出乎意料地谢幕;它更像一场盛宴,令人酣畅淋漓却余兴未尽……正是它的戏剧性,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但是音域的限制与节奏的严谨如同一个固定的框架,在无形中增加了音乐表现的难度。演奏者需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追随节奏天然的律动,赋予每个音符生命力,在高音区的有限音域中,演绎一场妙趣横生、别具一格的谐趣故事。(待续)

注 释:

①加拿大作曲家、钢琴家马克-安德烈·哈梅林 (Marc-André Hamelin, 1961—) 以他近乎完美的音乐表达和高超的音乐技巧享誉全球。《纽约时报》评论他是“一位拥有近乎超人的技术实力的演奏者”。他曾录制过几十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唱片,并因对鲜为人知的作曲家的关注而闻名。他曾为博尔科姆录制了全套为钢琴而作的拉格泰姆音乐,并录制了完整的《12首新钢琴练习曲》。在他的演绎中,《嬉闹》拥有了无限的想象力,在清晰的节奏框架中,随处可见始料未及的惊喜与转折,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②序列音乐,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后发展成为一种现代音乐流派。其特征是将音乐的一些元素(如高音、力度、时值等),经过一定的数学排列形成序列,并将这种序列以不同的变化形式在全曲中重复。序列的概念最早运用于音高方面,代表作曲家有创始人勋伯格及其学生韦伯恩等。其后,随着序列主义作品不断发展,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作曲家将序列主义运用到速度、音色、力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序列主义。

③拉格泰姆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代表形式之一,多采用非洲音乐旋律,运用切分的节奏型突出韵律感,并将主题多次循环和变化。拉格泰姆音乐对爵士音乐的出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④ Henry Scott Jones,William Bolcom's“Twelve New Etudes for Piano”,LSU Historical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1994.

⑤同注④。

⑥ 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accessed July 25,2022.

⑦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Online,accessed July 25,2022.

猜你喜欢

博尔练习曲作曲家
打碎花瓶,发现定律
法国女总理罕见提及悲惨童年
小小作曲家
一只主动示好的猫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兰巴”主题少年小钢琴家音乐会练习曲
绘事感言
声乐练习曲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