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2023-05-30唐泽华
◎唐泽华
一、引言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被沉淀,逐渐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留存下大量优秀的民俗文物。每一件民俗文物均代表着其产生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能够彰显民俗文化独特的内涵与精神内核,可见民俗文物具有较高的地位。为做好民俗文化传承,需要充分发挥民俗文物的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博物馆作为保管与陈列民俗文物的主要阵地,不仅承担着这一职责,而且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民俗文物进行修复与典藏。目前,民俗文物的破坏与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博物馆要更好地对民俗文物进行保护与利用,这有助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
二、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民俗文物多种多样,其诞生的年代存在较大差异,而由于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人们无法全面掌握与了解历史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流行文化、技术工艺等内容,目前,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依旧存在需要填补的空缺。而民俗文物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留存下来的文化载体,对民俗文物进行保护与利用能够挖掘出当时年代下独特的艺术工艺与文化精神,可以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进而更深入地掌握当时年代的历史背景,以此不断完善我国历史文化内容。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经济往来,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利用,而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让国民了解民俗文化以及认同民俗文化,能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这一目标需要基于民俗文物来实现,进而以民俗文物为载体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认同感。[1]
三、博物馆开展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在保护民俗文物过程中观念逐渐发生转变,由原先的“人工为主,技术为辅”转变为“技术为主,人工为辅”。在此情况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民俗文物保护意识日益薄弱,在开展民俗文物保管时多采用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完成。先进技术的应用虽然可有效提高民俗文物保护的安全性,但如果工作人员对民俗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淡化,那么将无法更好地对民俗文物进行深入了解,甚至对民俗文物的重视度也随之下降。其次,博物馆过于侧重宏观保护,如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于文物保护环境的关注度较低,导致部分民俗文物在保管时,出现温度、灯光、湿度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给民俗文物造成二次伤害。最后,博物馆在对民俗文物进行利用时,主要是开展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其他形式的利用较为匮乏,导致民俗文物利用率较低,无法充分发挥民俗文物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限制了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发扬。基于此,博物馆开展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时,要提高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效果,制定完善的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策略。[2]
四、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完善民俗文物整理方式
对民俗文物进行修复、保管、典藏、陈列的前提是做好民俗文物整理工作,博物馆为切实提高民俗文物的保护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俗文物整理方式。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全面且多维度的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数量较多,而在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时需要分门别类,保证调查的深入性,以便为民俗文物整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资料支撑。二是在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存在迁徙现象,在民俗文物整理时需要对迁徙路线进行调查以及对民俗民风的发展历史进行掌握,从而避免在民俗文物整理过程中出现遗漏问题。三是当前民俗文物的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不科学的保管下,民俗文物的破坏问题也较为严峻。针对流失在国外的民俗文物,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收回,而对于民众手中的文物,则应加强民俗文物正确的保管方式宣教,同时鼓励与引导民众主动地将民俗文物上交给国家,以便于对民俗文物开展专业化保护。[3]
(二)打破传统思维局限
对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有着正确的认知是开展民俗文物保护的必要条件,基于此,博物馆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思维进行引导。在传统民俗文物保护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精美且稀有的民俗文物,同时也会遇到做工粗糙的民俗文物,但无论是精美、稀有,还是做工粗糙,其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此不应顾此失彼,导致在对民俗文物保护中出现做工粗糙民俗文物的错记、漏记情况。鉴于此,博物馆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文物保护思维培养,促使工作人员在民俗文物统计中不错记、不漏记,避免民俗文物出现持续性消亡问题。
(三)构建文物保护档案
随着出土民俗文物以及民众捐赠的民俗文物越来越多,博物馆内的民俗文物数量持续增长,而为保证对所有民俗文物开展有效的保护,需要对馆内民俗文物进行统计,从而明确馆内当前民俗文物数量、种类等信息。基于此,博物馆需要对民俗文物进行建档。各地区博物馆民俗文物建档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较高成效,但部分博物馆实际民俗文物建档情况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如部分博物馆在民俗文物建档过程中,相关信息内容不够全面,仅记录了该民俗文物的名称、来源等信息。针对该问题,需要对民俗文物建档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导,要求在实际民俗文物建档过程中,将民俗文物的名称、形状、来源、历史背景、产生年代、用途、修复等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同时还应添加该民俗文物的图片或视频。这不仅能够在民俗文物陈列时使游客切实了解该民俗文物,从中感悟民俗文化内涵,还有利于在民俗文物保管、修复中有较为全面的信息参考。此外,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博物馆民俗文物建档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促使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档案可以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这不仅能有效规避传统纸质档案在保管中容易丢失、破损以及占用空间较大的实际问题,还能够有效提高民俗文物档案调取与利用的便捷度,进而为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4]
(四)实现保护细节控制
对于出土的民俗文物而言,其长久地埋藏在地下,会发生严重的氧化腐蚀,进而导致民俗文物表面出现锈斑,民俗文物的外观与具体形状发生变化,不仅无法了解该民俗文物的实际用途,也不利于以其为载体开展有效的文化研究。基于此,针对外表破损严重的民俗文物,博物馆需要在陈列、典藏前对其进行全面修复。而由于民俗文物种类较多,在对其进行保管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保管环境。在此要求下,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民俗文物保管的具体要求,合理调整保管环境的湿度、温度、灯光以及空气等,避免环境因素给民俗文物带来二次损坏。
五、博物馆民俗文物的利用策略
(一)注重民俗文物社会价值的开发
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弘扬民俗文化有助于国民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刻认知。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文物的社会价值要得到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传承。博物馆可以将典藏的民俗文物进行陈列展览,让人们通过展览感受民俗文化。为加深人们对民俗文物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从中感悟文化价值,博物馆还应在展览厅设置多名讲解员,对讲解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从而在人们游览民俗文物时可以在讲解员的帮助下,对民俗文物有更深的认识。此外,随着当前社会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博物馆游览人数出现下滑,人们到博物馆参观文物的兴趣不高。基于此,博物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基于人们实际需求,博物馆应构建线上民俗文物陈列平台,将民俗文物的具体信息上传至官方网站,以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民俗文物,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博物馆应转变传统的民俗文物陈列展览方式,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文物展览中,如全息技术、VA技术等,促使人们在参观时能够多角度感受民俗文物的特点,拉近群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见证民俗文物的产生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此种方式能够增加人们与博物馆的黏性,提高国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5]
(二)实现民俗文物商品价值的开发
民俗文物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也促使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博物馆在对民俗文化加以利用时,可以基于其商业价值积极开展文创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收入,拓宽经营资金来源,进而促使博物馆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扩大民俗文物的影响范围,吸引外国人士对我国民俗文物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去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乃至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基于此,博物馆可以设立专门开展民俗文物手工艺品制作的功能区,也可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专门的民俗文物商品销售商店,以此供游客参观制作过程或购买成品。这一策略的实施能够推动当地文旅业更好地发展,完善旅游区域经济产业体系,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6]
(三)凸显民俗文物的教育价值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研学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而博物馆则是研学的主要阵地。为保证研学效果,博物馆应积极配合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民俗文物的教育价值,基于民俗文物为学生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博物馆还承担着全民教育的责任,应主动与当地各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制定研学计划。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博物馆可以将馆内的民俗文物情况编制成研学手册下发给学生与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去参观民俗文物。在不同功能区,均设有专业的讲解人员,其能够多维度地为学生讲解民俗文物,以及延伸相关民俗文化知识。在这种实地、实感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提高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民俗文物参观中,还能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进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7]
(四)进行民俗文物基本属性研究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对历史文化进行探究,便于了解我国文化特点,但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当前我国历史文化依旧存在较大的空白,不利于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建设。而要想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去了解几百年前以及几千年前的文化,就要充分利用文物来实现。基于此,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探究民俗文物的基本属性,从中挖掘历史价值。在此要求下,博物馆在获得民俗文物后,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研读,而为保证民俗文物基本属性研究的精准与全面,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当资料达到一定数量后,相关人员就可以从中提取到更多的有用信息,能够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也有助于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发展。[8]
六、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不仅可以明晰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价值,还可针对当前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挑战,通过完善民俗文物整理方式、打破传统思维局限、构建文物保护档案、实现保护细节控制、注重民俗文物社会价值开发、实现民俗文物商品价值开发、凸显民俗文物的教育价值、进行民俗文物基本属性研究等策略予以切实改善,进而提高博物馆对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质量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