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05-30陈金丹

参花(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陈金丹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被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形式、知识体系以及有关工具、文化场所等,此类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特殊的民族性,是民族审美观念的鲜活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多种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重大价值,为防止其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就要在当今社会为其开辟生存和传承的空间,增强其发展活力,通过电子化设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画、音乐等方式予以展示,并集合声音、文字等新的传播途径吸引观赏者的眼球,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情景化,这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存、开发与传承。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进而结合当前实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也带动了文化发展一体化。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与经济的优势大力输出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建立特有的文化企业,推广其文化产品,使得我国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尤其对青年一代的影响颇深,因此,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迫在眉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传播的需要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表演、工艺手法等形式存在,不仅形式抽象,也很难做到大范围的传播,这些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数字化传播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其改变了“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需求,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数字化技术的保存功能发挥出巨大优势,拓宽了传播途径,因此成为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此类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倾向严重,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无人,并且很多非遗活动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在家乡从事传统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得非遗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影响。其次,此类经济落后地区缺乏非遗保护创新手段,仍依托纸质文本等方式陈列在博物馆中,导致非遗文化难以体现社会价值。最后,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对于非遗保护进行了一部分投资,但这些投资杯水车薪,难以有针对性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并不显著,难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激发其生命活力。

(四)非遗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话题

非遗的保护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焦点话题,多数专家表示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具有灵活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整理各种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有利于研究者顺应历史发展脉络探索文化传承路径。探究各国的启动计划,欧盟率先将文化遗产数字化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为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推进了文化产业信息工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其将逐步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手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

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强、封闭性强等特点,其大体还原主要依靠传承者的基础记忆或现场展示,但此方法存在极大弊端,传承者作为个体,其记忆极易出现混乱甚至遗忘现象,加之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最终无法完整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传承的效果大打折扣。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影响较大,部分当代青年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认为西方的节日、文化更具新颖性,本土文化则略显逊色,因此无法担负起传承非遗的责任,传统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情况。数字化技术完美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数字化技术通过数据记录更具精准性,相比于传统的只依靠记忆的方法准确度更高,利用摄影技术可保证真实记录操作全流程。其次,电子设备具有超强的存贮功能,使用极小的芯片便可以存储多组信息,相比于传统的记忆或纸质书本更易保存且存储量巨大。同时,数字化传播具有可拷贝性和永久储存性,可防止部分影像丢失导致的信息不完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永久保存变成可能。

(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模式展开,此类方式虽有一定作用,但效率极低、形式单一,极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使得非遗传承过程中出现缺漏,不利于向大众传播。数字化传播方法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弊端,更具直观性与真实性。首先,数字化传播运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丰富了传播形式,使得受众更直观、系统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变抽象为具象,同时保留了原生态手法,使非遗内容更准确、具体、生动。其次,数字化传播具有即时性,数字媒介可实现多人同时互动,异地交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更是整合了多处资源,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传播新模式。由一名传承人在屏幕前进行教学可实现多人同时学习,多个学习者同时交流,拓展思路,进行创新。3D数字动画可实现历史形象复原,用虚拟技术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最后,数字化传播方式可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动画等有趣形式调动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加大非遗传承力度,防止出现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增强其体验历史文化资源的愉悦感,传承非遗文化。

(三)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既包括可以被明确表达的显性知识,又包括难以通过语言描述的隐性知识,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且可相互转化,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与不可再生性,其转化技术略有难度。借助数字化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知识社区,为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提供条件,将知识转变为利于人们接受的方式,将多种类比、隐喻等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为知识显性化提供支持,将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展示,并进行文档归类,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知识内化,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传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另外,面对历史文化人们始终处于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中,开发过程中多少会破坏固有的文化资源,因此难以下定决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破解这一僵局,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在保留历史文化资源原貌的状况下大力进行经济开发,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更有利于形成相关产业链,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获得经济价值。数字化技术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其迅速广泛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分享,最大限度地共享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

(一)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也不断予以创新,改变以往的滞后局面,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数字化传播,多种模式不断演进,手段日益繁多。数字化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展现,拓宽了传播渠道,实现了多样化常态化传播,提高了传播效率,有利于研究者对非遗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同时可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深入发掘其内涵和特质,从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融合呈现形态,并结合我国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宜于我国的非遗传播体系。首先,数字化传播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常用工具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三维数据库再现情景,可根据受众的个人爱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并重新排列组合,这样可完整调动人体感官,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选择不同角度进行传播,运用电视剧、电影等方式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得观众在无形之中接受非遗文化,化被动传承为主动传承。例如,电视剧《延禧攻略》呈现了刺绣服饰、昆曲表演等内容,调动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构建多元数字化传播体系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5G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当将旧媒介与新媒介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兼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使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性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已经更新,文化传承观念也需要随之变化,当今时代的文化接受者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对于简单的互动已经厌倦,他们希望处于中心位置,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亲自实践。因此,新型的数字化传播体系应运而生,其不仅能使受众获得良好的参与感,也能提高受众的信息享受度。还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人们喜欢的短视频平台,将全民直播作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效率与质量。全民直播有着低门槛、节约成本、专业化不强等显著优点,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吸引其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以视频的动态形式呈现,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体验非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播。

(三)搭建互鉴数字化传播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将全世界变成地球村,这意味着文化传播的跨度逐渐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实现跨区域、跨国界交流。为保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就要搭建互鉴数字化传播平台,以实现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标,首先要意识到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同时走出国门,必须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实施综合性评价,确认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易于被其他文化所接受,更能代表我国文化形象。其次,要突破语言障碍,利用智能技术开发翻译系统,在正确理解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保证其他文化受众对我国文化语境的充分理解,构建多种文化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非遗传播效果,使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最后,应当建立多元化展示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我国的非遗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持文化高效传播,设计可行性互鉴传播方案,注意在镜头语言中加入使对方能够理解的中国元素,例如,电影《哪吒》便是成功案例,片中传递出的打破民族文化偏见等观念,受到人们的喜爱,使跨文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具有特殊的传播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重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因此,全面进行数字化传播势在必行。具体应做到,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拓宽多种传播渠道,实现多样化常态化,提高传播效率,选择不同角度进行传播,充分运用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提高作品表现力,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构建多元数字化传播体系,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正确定位与受众的关系,注重多种媒体相互兼容,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利用全民直播。吸引广大受众学习体验。搭建互鉴数字化传播路径,实现跨区域、跨国界交流,正确运用智能翻译系统,在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保持其他文化受众对我国文化语境的深入理解,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可增强我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