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23-05-30张广科王宗涵
张广科 王宗涵
[摘要]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原则,“四个尊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指导理念,推进人才总量建设、结构建设、素质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三大维度和基本目标。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构想和战略布局,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人才强国战略; 党管人才; 四个尊重; 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5-0029-04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二〇〇二—二〇〇五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构想和战略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基本原则:党管人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在党内加强学习、传授知识、培育人才。1924年成立的安源党校,是党建立的第一所党校。1938年,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2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干部选拔和培养体系,包括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选拔优秀干部到中央和地方机构工作等。2002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200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2021年党中央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名称由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变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名称的变化,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人才工作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中被摆在重要的地位。
党管人才强调党中央领导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才工作,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一方面,党管人才作为基本原则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即党需要各类人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本身就是由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各类人才汇聚而成。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了大批党外优秀人才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才尽其能、建功立业。环境越是复杂和困难,越需要能够经受考验、能处理复杂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以此保障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党管人才作为基本原则又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即人才也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也才能保障各类人才拥有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工作环境,从而发挥其专业特长;也只有党中央才能够把各个领域人才汇聚起来,实现人才和事业发展相协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互补效应、扩张效应和群力效应等。
核心理念:“四个尊重”
“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个要素相互关联,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四个尊重”构成了我国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观体系,也是指导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
尊重劳动是“四个尊重”的基础。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属于劳动的范畴。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尊重劳动,才能激发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责任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实质上就是尊重劳动人民,认可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
尊重知识是“四个尊重”的核心。知识与劳动密不可分,知识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劳动者。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鼓励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转化,这是对尊重知识理念的具体实践。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存储知识,都应该依法得到保护。尊重知识的提出,明确了知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战略性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
尊重人才是“四个尊重”的本质。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劳动和创造。其实,尊重人才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才本身,尊重人才的人格和人权等。尊重人才的人格,包括人才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尊重人才的人权,包括人才的生存权、发展权、选择权、政治权等。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因此,尊重人才实际上是党中央对人才认识的全面升华。
尊重创造是“四个尊重”的结果。创造性劳动是人才强国战略追求的导向。创造活动就是高素质人才在各种条件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发挥智力和体力,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只有塑造尊重创造的氛围,才能激发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让中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个尊重”的理念具体体现在我国的人才政策上。我国的人才政策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以及企事业单位层面,这些政策主要围绕“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展开。在类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第一类是以“引才”为主的人才引进保障类政策。第二类是以“育才”为主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发展类政策。第三類是以“留才”和“爱才”为主的各类人才职称评审政策、人才薪酬福利政策、职业发展政策等;第四类是以“用才”为主的人才评价、人才分类管理政策等。出台各类人才政策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在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的人才政策可以考虑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是开发、培育和引进增量人才,尤其是有计划地引进海外人才,要规避地方政府之间在存量人才引进方面进行不良竞争,更要规避同一个人才团队在不同类型的人才计划间被重复资助。另一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搭建“动力、活力、压力、引力、推力”五位一体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在通过户籍政策、购房政策、职称政策和薪酬福利政策给予人才足够动力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人才之间良性竞争。通过类似于鲶鱼效应的机制,激发更多人才发挥潜能。同时,也要规范“揭榜挂帅”、人才评价和业绩考核等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宣传承担造福民众、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等伟大使命,使广大人才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责任,给予各类人才以足够引力。通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给予人才足够的推力,促进各类人才实现终身学习。
基本目标:优化人才总量、结构、素质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推进我国人才队伍的三维建设,即人才队伍总量建设、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和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即“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总量是建设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人口资源是人才资源的基数。在我国努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合理控制人口总量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对人才队伍总量建设的负面冲击。虽然放开二胎生育等人口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但我国人口增长已出现负增长。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1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2人口总量负增长必然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数,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我国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增长潜力。其次是提升人才资源比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2亿人。3与超过14亿的庞大人口资源基数相比,我国的人才资源占总人口比率仅有15%左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未来提升我国人才资源比重的两大核心路径,即通过教育、科技两大领域的体制改革带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在人才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人才结构,包括人才分布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都会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效能。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在学硕士生309.75万人。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急需人才队伍的类型,即要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数量庞大的硕博研究生招生名额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种类繁多的人才项目、大量的科研投入,究竟应该投放在哪些领域,是偏向于基础学科领域,还是偏向于应用学科领域?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的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还是偏向于“卡脖子”的薄弱学科和技术领域?是偏向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以发挥其后发优势和边际递增效应,还是投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发挥其产业的虹吸效应和人才的群力效应?上述宏观层面人才的结构设计必然会影响全国各个区域的产业长远发展格局,而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才的流动。
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路径。首先,应逐步完善显人才的评价和分类管理等政策体系,并积极探索建立潜人才的识别和培育体系。一方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后,1大师、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显人才如何进行多维评价存在争议,评价的主体、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践操作中仍有诸多技术、机制问题需要再探索和再创新;另一方面,实践中那些掌握了前沿技术并具备创新潜力,但缺乏产出的潜人才应该如何识别和培养,也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点考量的难题之一。
其次,在通过“育才、引才、爱才、用才”等机制汇聚各类人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人才质量提升和潜能激发的人才生态链。人才身上承载的专业技能和潜能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价值存量,人才在工作中的产出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变现量。从人力资本价值存量到人力资本价值变现量的转变,实质上是人才的知识不断增长、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人才生态链建设涉及物质资本的匹配效应、人力资本的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的群力效应和人才涌现的扎堆效应等。物质资本的匹配效应主要是指,物质资本投资所带来的新技术最终需要由具有高级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操作,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要求配套更高阶的知识及新的劳动技能,从而促进人才新一轮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升级。人力资本的扩张效应主要是指,人才的学习成本呈现边际递减的规律,知识的融通性会促进人才个体后期的学习,即知识引导知识、知识优化知识,知识创新知识,人力资本积累越多,适应变化和创新知识的机会越多,学习成本越低。这是一个知识和潜能无限积累与释放的过程,也是高素质人才身上承载的人力资本的重要特征。人力资本的群力效应主要是指,在整个人才队伍的选育用留中,人力资本积累较多的领军人才不仅会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领军人才往往也是本区域或本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选拔者、促进者和培养者,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某领域或行业中高素质人才沉淀越多,越会推动该领域或行业人才队伍的學习和知识创新。这是在现实中专业人才往往在某区域或单位扎堆涌现的内在原因。因此,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应在区域产业布局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统筹推进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利用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迭代的匹配效应,促进行业相关领域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再通过知识更新后的扩张效应和人力资本的群力效应,形成不同产业链及同一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中心和人才高地,带动我国人才质量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张广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宗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 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