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时间观,改变生活
2023-05-30彭凯平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进入机械时代的雇主们第一次意识到时间与劳动成果能够以超越自然的力量释放更大的能量。雇主们要雇员们充分使用时间来确保劳动,确保每一个人都最大可能地工作、确保每一个动作都最有效、确保任何片段都不能被浪费……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主演的风靡世界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对这一情况最形象的表现。
曾几何时,“时间就是金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个时尚概念。除了时间是金钱的说法,也派生出了“时间是效率”“时间是价值”“时间是生产力”等一系列的观念。回望我们这几十年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观念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其阶段性的历史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现在想要研究的问题是,这样的观念是否会一直有效?或者是否会一直占据着人们心智、认知与舆论的主导地位?
时间的形状
人们看待世界总是有不同的视角,对时间的理解也会由于这些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时间,那这个结果自然就是:当金钱占主导位置时,时间就比所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因此,时间就胜似金钱,它虽不能流通但可以使用,更可以产生价值。但如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可能人们考虑的就不是时间的位置而是时间的形状了。
线性的时间观念让一切事情都次序发生着,在因果与逻辑中展现价值与意义,无始无终、不可思议的极限点那里交给神与信仰。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事物被凝固到时间的线路中去,理性的思辨、严密的逻辑、写实的实证、经验的发现与总结等,都成为这种时间观念下的心理选择。这种线性的时间观念极大地启蒙了早期古希腊哲人的思想,并成为现代社会契约精神与科学最重要的关于时间的文化的心理起源。当然,这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一种时间的形状。
层级性的时间观念虽然也是由一条条平行着的线性的时间构成,但区别是层级性质的时间观念里包括着不同的时间线,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形态的期待与渴望。此生是一条线不错,离开世界后,还有另外一条平行的线在继续发生,仍然在上演着三叔二大爷的争吵、太上皇与老太后的权势。这是典型的中华文化下的时间观。时间的线不仅仅穿越现世人间,它也同时平行而永恒地穿越着我们祖先的生活与曾经逝去的所有事实。在中国人的心里,时间也是为伦理生活服务的,它孕育了中国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伦理文化感受,并塑造了一个以宽厚、仁义、坚韧、容忍等道德律为核心的事实判断原则。在这里,时间不是金钱、不是效率,而是传承。
还有一种圆形的时间观念,这主要来自古代印度的思想。轮回就是一个圈,时间无头无尾、无始无终。人的生命是无限的,世事变迁只是业力的投射,历史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命运只与自己的造作相关。无论是古印度的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或是不可知论,或是享乐主义都秉承着这样一种时间观念。时间的效率性与伦理性都不是重点了,重点是从时间的圆环中解脱出去,去达到永恒的实相的超然。这种时间观念下,神秘主义、个体灵性的超越成为主要的生活目的。
古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的思想应该说是目前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种文化。这三种文化心理中有着不同的时间观。我们说到的“时间稀缺且珍贵”,事实上,是来自线性的时间观念。而在层级式与圆环式的时间观念下,时间并不稀缺,昔日亦可重来。但是不稀缺或重来,并不代表着这两种文化对时间的漠视。相反,正因为如此,珍惜当下才显得更有意义。在这里,时间不是固定的供分派的资源,而是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场域。不浪费时间不是为了追求效率与财富,而是为了追求人格的升华。
所以,基于以上不同时间的形状,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对于人来说十分具有价值。一个人不论多富有或多贫穷,无论身处何方,时间都很公平地与每一个人为伴。时间不会因个体的处境有多么惨或者多偉大而变多,也不会因为个体有多邪恶而变少。时间不会顾及你对来世今生的多少期待,或者对此生此世的多少遗憾。它只默默地考量着人们当下行动的价值、传承的意义与超然的人格。这是文化心理的惯性,你身在哪种文化之中,就被哪种文化心理的重力所吸纳。
已经有大量科学证明,更好地利用工作时间创造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加强一个人的自尊心、成就感和意义感,对幸福感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里面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非工作时间的呢?而非工作时间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心理体验呢?
换句话说,如果说工作的时间更带给我们一种时间的位置感,那么非工作时间则更多带给我们一种时间的形态感。
心理学家发现,从经济学角度思考时间的做法会影响人们如何度过自己的非工作时间。当时间被商品化后,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时间的角度反而可能导致浪费时间本身。例如,尽管过去50年里美国人的空闲时间增多了,但同一时间里的幸福感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主观的时间压力。现代中国也一样,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虽然随之出现了小时工、快递、外卖等新的消费方式,但当下的人们已经不再为一幅美景停留,不再能安心享受玫瑰的芳香,似乎所有非工作时间都是金钱的流逝。这个世界,似乎线性时间的观念越来越占据主导位置了。但我们仍然建议大家让心灵更有时间层级,更有时间弹性。
因此,如何更好地分配自己整个生命的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也成为一个文化心理的任务,成为我们体验生命与意义所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作业。
时间、金钱和幸福体验
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桑福德·德芙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朱利安·豪斯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他们用了三个实验来考察这一效应。
第一个实验是整个研究的基础,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研的方式来获取数据,要求被试回答关于他们的“预期收入和预期工作时间”等问题,部分被试被要求通过回答的数字来计算他们的單位时间预期收入——从而使被试形成对“时间-金钱”的思考。通过“前测-后测”设计,让被试填写关于幸福感问卷的方式来获得被试实验前后幸福感的变化。
结果发现:在提醒被试时间的经济价值后,他们在闲暇娱乐中体会到的快乐就比平常少了不少。这就提醒我们,开心的时候别想少了多少钱。
实验二修正了实验一的一些不足和漏洞,增加了另一组单纯控制组,并且在问卷中增加了关于被试焦虑感的测量,从而验证焦虑感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作用。
实验结果揭示:正是因为时间是金钱的观念给被试带来了焦虑感,才导致被试在娱乐活动中难以得到愉悦的感受。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别老想自己少了多少钱。
实验三想看一看提高一个人的工资是不是能提高他对时间的经济价值的注意。如果这样,那么当实验组在听音乐的空闲时间里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的话,焦躁感会减弱,愉悦感会增强。于是第三次实验增加了一个补偿变量。
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假设——增加焦躁感、减弱幸福感的原因是浪费了时间的经济价值。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开心还有钱是最开心的事。
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确实会降低一个人在非工作时间里体验幸福的能力。
那么,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不去焦虑非工作时间的金钱损失呢?换句话说,有什么不挣钱的活动也能让我们舍得去花时间?很多人的本能直觉就是——吃喝玩乐。因此,有人愿意把宝贵的非工作时间花在这些满足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上。还有的人,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愿意把自己非工作的时间花在这些活动上,但又不知道该花在什么活动上还能产生快乐幸福感。
非工作时间的哪些事情容易让我们产生道德意识?
第一,帮助他人
有研究发现,激活被试的道德意识可以使被试愿意花时间来帮助别人,比如做义工。甚至当义工的任务是清洗尿杯和便盆等令人感到十分不愉快的事情时,相比大多数选择逃避而想通过捐钱的方式来帮助他人的被试,那些道德意识被激活的被试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义工内容,并且对该工作内容的反感指数下降。
第二,享受亲情与友情
人是群居生物,人有与别人联系感情的需要。独自生活的人会感到孤独,长期不和他人接触对心理健康有害,人会变得郁郁寡欢、没有干劲。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节日以道德意义,比如行孝、爱国等,也会促使人们花时间在这些活动上,使心灵获得满足。
第三,做社会支持和欣赏的事情
比如,捍卫国家利益、学习、关心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等等,都可能是我们愿意多花时间的方面。
结语
从关注时间的位置到关注时间的形状,是积极心理学时间观念作用于生命体验的巨大贡献。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正不断地提醒人们正确地、清晰地认识时间价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既然线性的时间这么稀缺珍贵,我们就理应尽可能多地把非工作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花在家人身上、花在社会公益上。创造出更丰富的时间观念下的积极的伦理、积极的社会与积极的生命价值。
“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时间就是金钱”可以用来指我们工作时间的价值,它热烈而活跃。
“时间就是生命”可以用来指我们积极心理学更加丰富的时间价值,它丰盛而持久。
把生命的每一分钟活出意义和幸福来,不就等于辽阔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间吗?
彭凯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和清华大学产业研究院院长 ,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后留校任教,90 年代赴美深造取得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并获得终身教职。2008 年,回国受聘清华大学教授,帮助复建心理学系并成为首任系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已发表 300 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 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7 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 年以来历年入选为全球学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中国心理学家。曾出版 14 部中英文著作,包括《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 — 澎湃的福流》《孩子的品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2013 和 2014 年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曾成为中国慕课(MOO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 2017 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曾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8 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奖项。2020年荣获清华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