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物古迹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3-05-30黄鑫朱泉潘麒键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物古迹岭南数字化

黄鑫 朱泉 潘麒键

【摘 要】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文物和文化的数字化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且颁布了促进发展的利好公文。本文发现岭南文物古迹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有新突破;数字化展示传播方面前景广阔,基础建设工作稳步进行;数字化体验需求旺盛,文化与娱乐价值并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游客游览满意度较高。但目前仍然存在数字化保护修复成本高;先进数字技术应用缺乏,与参观群体的科技互动性不足;数字文创产品社交价值有限,文化底蕴薄弱;文物古迹数字化传播力度较小,数字化媒体文化内容建设满意度低;文物古迹数字化领域准入门槛较高,人才荒问题持续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古迹单位方面提出建议:包括文物古迹单位加强商业化与馆校合作、增加科技互动性和人文关怀、以游戏化方式丰富数字藏品文化底蕴和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发挥数字网络优势。

【关键词】岭南;文物古迹;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引言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和文化所处的时代语境也悄然发生改变,能不能在发展中融合“数字化”是文物和文化的传承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要着力实现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2035年要实现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2]。

一、现状

(一)数字化保护有新突破

线上数字化部分,庐江书院旧址(岭南金融博物馆)、十香园和陈家祠堂等文物古迹单位探索性发行了博物馆数字藏品及数字文创,充分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创新创作,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线下部分,南越王博物院首次将MR技术、OLED透明屏、眼球追踪技术整合运用到大遗址让宫殿在旧址上重新“立起来”,同时通过软件平台对多个画面进行无缝銜接,使影像融为一个整体沉浸式三维画面,全方位立体声与影片情节完美配合,让游客获得浸入式视听享受。

除了官方部分,民间的文物古迹爱好者们,也会运用自己的一份力进行数字化保护复原。初步感知岭南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传播近年来在博物馆和研究院的带领下有了新突破。

(二)数字化展示传播前景广阔,基础建设工作稳步进行

在调研的16地中,所有实践地点均有建设官方数字媒体,并且超过85%的单位有开设智慧导览服务和视频介绍,说明各单位具备一定数字化建设基础。并且发现,若文物古迹已经发展成为博物馆,则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可能性较大,并且程度也更高,数字化的形式更多样。镇海楼(广州博物馆)内不仅有数字化的小游戏寓教于乐,也会在线上部分开设网络直播、发行数字产品和提供VR虚拟展厅等。陈家祠线下部分最出色的数字化则体现为拥有专门的“数字体验馆”,通过三维数字投影、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如图1)。

(三)数字化体验需求旺盛,文化与娱乐价值并举

经调查发现:86.86%的参观者是为了“增长见闻、获取知识”,而77.14%的参观者也希望能达到 “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效果,这说明文物古迹不仅承担文化属性,而且也提供娱乐价值。两选项占比均在75%以上,参观者比较偏好寓教于乐的数字化形式。

(四)数字化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游客游览满意度较高

岭南文物古迹数字化还表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单位内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镇海楼内展馆有自助语言智慧导览设备、自助购票机和多媒体展厅等,在丰富当地人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改善了博物馆艺术氛围。再以南越王博物院为例(如图2),其存包柜使用的是“人脸识别”进行智能存包,相比传统的存包柜避免了票据丢失造成的困扰,便民利民。分析发现,89%参观者对于文物古迹表现出积极评价(“满意”与“非常满意”),11%的参观者则为消极评价(“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一般”)。综合而言,岭南文物古迹自身具备一定知名度、独特的旅游资源加之逐渐普及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使得绝大部分旅游者能获得满意的参观体验。

二、困境

(一)数字化保护修复成本高

团队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经费的分配符合“帕累托法则”,头部20%的文物古迹单位享有80%的经费预算;而剩余80%的单位则需要用20%的经费进行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对于藏品较多的文物古迹单位来说,如何挑选并优先将一些藏品数字化,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藏品数字化后电子照片的分辨率大小直接决定了数据库的大小。由于技术、人力和经费方面的限制,藏品数字化既要考虑满足专业工作需要,又要考虑满足普通观众需要,还要考虑到数据库成本,因此数字化保护修复开展起来较为困难。许多单位更偏向于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保护。

(二)先进数字技术应用缺乏,与参观群体的科技互动性不足

尽管大多数博物馆都以“展示与弘扬文化遗产”为立足之本,但当博物馆意欲吸引观众时,让观众参与的互动项目,往往是唯一的制胜法宝。目前大多数的文物古迹单位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应用都是以智慧导览地图和数字荧屏为主,数字化的程度偏低。并且数字荧屏上播放视频也是以灌输知识为主,互动性不够。

(三)数字文创产品社交价值有限,文化底蕴薄弱

结合实地调研,近半数岭南文物古迹单位有数字藏品的发布。例如,岭南金融博物馆在第11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难字侨批”“钱珊瑚”等文物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如图3)。但参观者在问卷反馈中对数字藏品的满意度评分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参观者不关注数字藏品的发布,“没听过有数字藏品啊”;另一方面是数字藏品与文物文化的结合度低,“千辛万苦抢到,只能发一次朋友圈”。目前文物类数字藏品大多只有文物形象、唯一编号和名称,缺少持续的“社交价值”。

(四)数字化传播力度较小,数字化媒体文化内容建设满意度低

问卷数据显示,70.29%的参观者会通过互联网(小红书、抖音等)接触到该地的参观信息,56.57%通过朋友推荐,仅有37.73%是通过官方渠道(官网、公众号),说明绝大部分的参观者是通过间接宣传方式了解到该地。而团队在越秀区博物馆调研时也发现,参观者对越秀区博物馆的评价颇高,“数字化做的非常好呀”,但参观者也是因为“偶然间在微信搜索出现了,才知道有这个地方”,因此文物古迹数字化传播方式亟待加强。

(五)数字化领域准入门槛较高,人才荒问题持续

调研发现,岭南文物古迹数字化发展需要丰富的实践经历、考古能力以及对数字技术建模(如CAD,C4D,MC等)的运用能力。并且,从事该行业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人才需具备扎实的文物理论基础。另外,人才的培养耗费成本高,这样一来深耕于该行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而且人才荒现象在全国也具有普适性。

三、对策建议

(一)古迹单位:加强商业化与馆校合作

文物古迹单位可以借鉴国外私立博物館的运作方式,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保护得当情况下,适当开放公共空间用于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演讲、电影等文化活动,通过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弥补文物古迹保护与宣传的经费开支。

广州拥有众多的高校,各文物古迹单位可与高校开展公益合作,节省经费开支。馆校合作可以聚焦于考古、文物修复、展览、研学和文创等专业性主题,更可以细化到中小学生的语音导览词编写或岭南文化的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

(二)古迹单位:增加科技互动性和人文关怀

增加科技互动性需综合考虑文字,视频,音频的展现形式,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视觉互动性、听觉互动性、触觉互动性和嗅觉互动性入手。在视觉互动性上,目前比较多的运用为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和“文物问答”“智能答题”等游戏。触觉互动性,目前有的单位会在人物介绍下设置“手掌印”,参观者将手放在手掌印上,数字荧幕上则会出现该人物的生平简介。

人文关怀部分,为生僻字增加拼音注解。调研发现,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去文物古迹单位参观,体悟岭南文化。但许多藏品名称带有生僻字,而孩子遇到生僻字询问家长,大部分家长却难以回答,局面颇为尴尬。

(三)古迹单位:以游戏化方式丰富数字藏品文化底蕴

通过为数字藏品添加“点灯”“进入”“打开”等互动功能,让数字藏品拥有者以游戏化的探索方式了解背后的故事,区别与传统数字藏品仅限于荧幕上展示的弊端,提升社交价值。

(四)古迹单位: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发挥数字网络优势

文物古迹各单位应充分利用数字网络优势,在抖音、小红书、微博和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打卡笔记等内容,宣传造势,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文化内容建设上,可以积极借鉴央视网在2022年6月17日转发的“【#80秒沉浸式云逛三星堆#】#用川渝rap方式打开三星堆#”的微博内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国家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兴发展战略,当代年轻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汲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也日趋多样化,挖掘岭南文物古迹蕴含的深厚文化,将其文化价值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激发年轻群体对文物古迹的兴趣和热爱,让文物古迹在深度融媒的数字化时代焕发新活力。未来应用VR、AR等数字技术,推动文物古迹数字化转型,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旗帜,2022(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j2023118450875)《文化自信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模式探究——以广东省为例》,(指导老师:黄荣斌,张少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j2023118450875)《基于数字孪生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转型优化策略》,(指导老师:张少华)。

作者简介:黄鑫(2001—),男,汉族,广东揭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朱泉(2002—),女,汉族,广东深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潘麒键(2002—),男,回族,广东广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

猜你喜欢

文物古迹岭南数字化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忆岭南
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策略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雨岭南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不辞长作岭南人
浅析基层博物馆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以古建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