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丁腔起源小考

2023-05-30赵兴勤赵韡

寻根 2023年1期
关键词:竹枝词太平丁丁

赵兴勤 赵韡

丁丁腔起源于徐州辖区铜山东北八十里的利国、厉湾、寄堡、庙庄一带,濒临大运河、微山湖。利国,古时曾设驿站于此,故又称利国驿。此处又以产铁闻名于世。宋时设利国监,管理铁矿石冶炼诸事。清代有巡检驻守。此地除产铁之外,尚有煤、石灰石等矿藏。产铁之地达九处,厉湾(古称厉家湾)即其中之一。利国“在徐、滕之间,有运铁旧河,引沂、二水,通于汶、泗”。漕运及矿产运输船只极多,过往客商或官吏的南下北上也大都经此,南北方民歌、小调多流播于此。“当时演唱的内容多为祈庆丰收之类的词句,因此,人们就把这种演唱称为[太平歌]”。“[太平歌]对丁丁腔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陈晓棠主编:《江苏戏曲志·徐州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至于[太平歌]由何处传至,很难断言。大约在清乾隆或嘉庆之时,海州就流传有[太平歌]。河北民歌中的[太平年]也极似[太平歌]。在艺人所演唱的[王婆骂鸡]散套曲子中,就有[太平年]。当地的地秧歌表演团体,就称作“太平歌会”。井陉县流行的“拉花”表演技艺,所演唱的小曲[大过门],词曰:“大清国锦乾坤,嘉庆皇爷是明君,明君登基坐了殿呀,太平年……”其句格就极似[太平歌]。清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印刊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霓裳续谱》,就收有为乾隆帝祝寿的[太平歌]。由此可以推测,早在乾隆初年,民间即已流行边敲太平鼓边唱的小曲[太平年]。

乾隆时,河北清苑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太平鼓·序》称:“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據这组竹枝词的末尾跋语,诗乃“丙子长至草创”。丙子,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诗中述及京师剧坛所上演的为昆曲、弋腔(高腔)、秦腔、乱弹、丝弦腔、姑娘腔、四平腔、平湖调等戏曲声腔。这种花雅争胜的情况,只有到了乾隆时才会出现。乾隆九年(1744年),宦游于京师的徐孝常,曾在为张坚所作《〈梦中缘〉序》中这样表述:“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与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所称,昆腔“今之《阳春》矣。伧父殊不欲观”,恰相吻合。与康熙年间京师的昆腔新戏上演“观者堵墙,莫不俯仰称善”,乃天壤之别。由此看来,将李声振视作康熙时人,或有误。李声振既在诗中述及[太平年]曲,恰说明该曲产生年代或更早些,说不定至乾隆初年已颇为流行。

另外,生活年代稍后的杨瑛昶,字米人,号净香居主人,安徽桐城人,写有《都门竹枝词》。其中一首曰:“棚棚手内抱三弦,草纸遮头日照偏。更有一般堪笑处,新闻编出太平年。”是说直至乾隆末年,京师仍在借[太平年]小曲演唱时事。有学者研究称,在山东、河北一带有以唱为主的小型鼓词,大概在乾隆之时传到北京等地,“如《白宝柱借当》等鼓词就是用[太平年]一曲编成的”。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下来,据《燕赵文艺史话·曲艺卷》载述:“1935年,太平歌词艺人张如桢在宣化南门瓮城内设立书场,他为了让观众听得真切,干脆站在凳子上高唱太平歌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论述到这里,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太平年]与[太平歌]是何关系?据有关史料载述,应该说,山东、河北一带流行的[太平年]民歌,大概产生在清雍、乾之际。李声振所写《百戏竹枝词》,反映的是乾隆前期京师百戏表演的情状。民歌[太平年]既已流传入京师,恰说明其产生的年代当远在此竹枝词编就的“乾隆丙子”(二十一年,1756年)之前,起码应在上文所说的“雍、乾之际”。而[太平歌]则见于《霓裳续谱》所附诸曲,明确注明“万寿庆典”(乾隆五十四年备),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诞而作。凡辑录曲子二十一组,如《五谷丰》《蝶舞升平》《万年长青》《花鼓献瑞》《江山万代》《八方乐业》《合和庆寿》《六和同春》之类,而用[太平歌]演唱的《八方太平》,即其中之一组。看去似新创,其实未必。在此,不妨将二者作一对照:

[太平年]:正月里,锣鼓敲,想起前妻泪双抛。头前娶你图欢乐。太平年。欢天喜地闹元宵。太平年。

[太平歌]:西北角,乾为天,日月周流长往还。普照万方清一统。太平年。万国来朝祝圣诞。年太平。

就句格而论,都为“三、三、七、七、七”,凡27字,一、二、四句押韵。[太平年]中的“敲”“抛”“宵”,均为平声。第三句不押韵,“乐”为仄声。而[太平歌]中的“天”“还”为平声;而“诞”,据清人沈乘《韵学骊珠》载,应为“阳去声”,基本合律。况且,第三句、第四句后,则添加“太平年”或“年太平”的衬词,是为“和声”。值得注意的是,在徐州丝弦曲目《群仙祝寿》(又名《蟠桃会》)中,也穿插有[太平年]曲,词凡两叠:

抬头(喂)看,麻姑(哇)仙,魁星提斗到(哎)面前。先吃三杯鳌头占(哪)。太平年(哪)。提笔先点文(哪)状元。年太平。

福(哇)禄寿,三星官,万寿无(哇)疆得(呀)安然。金玉(呀)满堂生瑞气(呀)。太平年(哪)。天降吉祥(哪)保平安。年太平。

演唱时,速度较慢。“太平年”乃是帮腔。此曲与上引二曲,句格基本相同。“鳌头占”之“占”,乃阴去声,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得押韵。与唐人皇甫松、五代时孙光宪等所作竹枝词,于句末或句中穿插“女儿”“竹枝”诸衬字大致相同,皆是演唱时之和声。如此看来,所谓[太平歌],不过是为应景而改换名目而已,似没有太大区别。徐州一带传唱[太平歌],“为祈庆丰收”。而[太平年],亦是为“农人元夜之乐也”,用意正相同。

由此可知,将丁丁腔起源追溯至“四五百年前”或“明末清初”,都缺乏文献依据。它大概滥觞于清乾隆之时。因利国一带会唱[太平歌]者甚多,逐渐形成声势,并演出于庙会、集镇,边打锣鼓边演唱,并有意识地将本地流行的唢呐、笙等吹奏乐器引入以作伴奏。而且,[太平歌]“开始时多为一人哼唱,逐渐发展为二人对唱,有多人聚集合唱”。这与上引各类文献的表述则是一致的。起初,是由“一人哼唱”的民间小曲,后来发展成表演较为完整的故事,自然催生出“二人对唱”。又组织成歌舞以祝寿,即所谓“聚集合唱”。

[太平歌]的发展路径,与《江苏戏曲志·徐州卷》对丁丁腔起源的表述是非常吻合的。由于演唱人数增多,“故事中的人物由几个演唱者分别演唱,带有一人(演唱者)一角(故事中人物)或一人多角的形式,当人物表述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这种演唱形式,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的产生已是触手可及了。至于称[太平歌]的曲调为[慢八板](即[八句腔]),似乎也有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如[大八板][小八板],是流行于各地的民间器乐曲牌,山东琴书、古筝曲、徐州琴书等,皆有此曲调。人称“八板”乃诸谱之祖,而丁丁腔[慢八板]与此有否联系?[八句子]与柳琴戏[娃子]、徐州花鼓[娃子],皆由54字组成,其间究竟有否联系,皆有待进一步研究。

至道、咸年间,或许更早一点,就产生了二人对唱的表演形式,还把民间小调[小郎调][十杯酒]融入唱腔。对起初的[慢八板]丰富完善,逐渐衍生出[平韵][阳韵][花韵]以及“功能性唱腔,如[對口][对口煞板][平韵煞板][五字韵跺板][扫腔]”等。当时,在厉湾、寄堡、庙庄一带,还出现了一些演唱丁丁腔的民间小戏班。表演时,为渲染演出效果,艺人往往手持缀有铜铃的小花伞,二人对唱,边舞边唱,伞发出叮当声响,故将[太平歌]改成“叮叮腔”(即丁丁腔)。所演剧目大都采自当地的说唱技艺或其他剧种如渔鼓(道情)、大鼓书、琴书、柳琴或梆子等。上演剧目有《下山》《站花墙》《闹书馆》,后两种亦见于柳琴戏。《下山》一剧中,祝英台所唱“太阳一出紫艾艾,一对学生下山来”,正是柳琴戏“篇子”中《太阳一出紫艾艾》中的语句,很可能由“篇子”演化而来。当然,在传授此类剧目时,是受其他地方戏影响还是别有来历,则不得而知。

至清光绪年间,丁丁腔有了飞跃发展。厉湾、寄堡、庙庄、西里、饶山等村都有了相应戏班,出现了一批较有名气的艺人,如杨归坡、厉建海、杨德清,擅演《降香》,厉人允以演《送茶》知名,程福仁、杨德伦则以上演《站花墙》《下山》《劝嫁》等剧目为人称道。“光绪末年,丁丁腔艺人程福仁曾带班进入徐州市区演出,同京、昆、花鼓、评弹等姐妹艺术相互交流之后,在音乐曲调上,进一步丰富了[八句腔][平韵][阳韵][发腔][对口][对煞板][腰锣钗]等曲调并基本定型”。上演剧目也增加至20余种,经常演出的主要有《闹书馆》《站花墙》《十八相送》《樊梨花征西》《刘秀走南阳》等剧目。《刘秀走南阳》亦见于柳琴与梆子戏。艺人程福仁还能编创剧目,据说,《十八相送》《卖油郎占花魁》《杨家将》等,皆出自其手。

当然,由于该剧种流播范围不广,又缺乏专业剧团予以支撑,濒于消亡。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利国乡、铜山县虽先后成立了丁丁腔业余剧团,但维持时间较短。1960年,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艺术专修科师生,深入利国、厉湾、庙庄一带进行田野考察,挖掘整理了丁丁腔的发生演变、流播区域、戏曲班社、著名艺人以及曲牌声腔、传统剧目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整理成文字,编印成册。该校中文系教授王进珊即参与其事。该科师生还排练了《下山》《送茶》《站花墙》等剧目,并赴南京作汇报演出,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河南的太康道情,因有专业剧团存在,被称为“天下第一团”。而丁丁腔,老艺人都已作古,但程世秀、杨德生、吴成英、孙文荣诸艺人仍热衷于该剧种的传播,王振君、黄广安为此而四处奔波,又由年轻艺人孙倩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每年都组织业余演员进行大小规模不一的演出,使这一稀有剧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与传承。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项目编号:19ZD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徐州市医疗保障局

猜你喜欢

竹枝词太平丁丁
太平风俗美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书法《竹枝词》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竹枝词两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