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生态种养技术
2023-05-30阙有清贺兵雷波杨曾左家林
阙有清 贺兵 雷波 杨曾 左家林
摘要: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 “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B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价值,自然环境中以捕食幼小昆虫为食,栖息于海拔500至1000米间水域及草丛中。铜仁市是黑斑蛙的天然
栖息地,曾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是稻田里最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但随着农田和水体生态环境退化,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人为捕捞等因素,野生黑斑蛙数量急剧减少。在经历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野生动物禁食这一短暂寒冬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20年5月正式行文规范蛙类养殖,将黑斑蛙养殖纳入水生动物管理,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上黑斑蛙供不应求。同时,在迫切需要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田生产效益的背景下,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稻田养殖黑斑蛙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相关技术总结交流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选择
稻田要求地势平缓,水源条件好,水质清晰,土壤保水能力强,田间排灌渠道完善,周邊无工农业污染源。田块最好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在0.5-1亩之间。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改造
结合田块形状和实际,在稻田的中间或两边各开挖一条长度与稻田相等、宽0.8-1米、深0.5-0.6米的“Ⅰ”或“Ⅱ”字型蛙沟,蛙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之间。在田块四周,需预留0.6-1米宽的田埂,并对田埂进行平整,便于后期搭建食台。
1.2.2防护设施
在稻田四周用40目左右尼龙网或纱布围起,网高1.2-1.4米,埋入土中0.2-0.3米,其中边缘向稻田内卷5-10厘米,用钢管、木棒或竹竿等每隔2-3 米进行固定。稻田上方加盖防鸟网,防止鸟类啄食蝌蚪和幼蛙,网高度在2米左右,便于日常管理操作。
1.2.3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20目的长条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设在稻田另一端蛙沟的低处,便于捕蛙时排出田水。
1.3 前期准备
1.3.1 环沟消毒
在稻田放水前7天,彻底清除稻田及蛙沟里的蛇、鼠、蛙、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可每亩稻田用75千克左右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消毒除杂。
1.3.2 水质培育
在蝌蚪入池前,要对蛙沟及稻田中的水体进行浮游生物培育,可使用有机堆肥的方式培肥3-5天,使田中水体呈淡绿或黄绿色,具有较丰富的浮游生物。
1.3.3 搭建食台
蝌蚪开始变态至上岸前,需清除田埂杂草,放置食台,一般沿稻田四周设置食台,食台宜采用单个木框食台并排摆放,木框四周留10厘米左右网布,在摆放的时候埋入土中,一方面易于幼蛙跳上食台,另一方面可防止幼蛙钻入食台下面,影响摄食。
1.4 蛙苗培育及放养
1.4.1 受精卵孵化
将购买回来的蛙受精卵块放在蛙沟中进行集中孵化,需要注意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蛙受精卵的孵化率一般为100%,如果被翻转,会导致无法孵出蝌蚪。
1.4.2 蝌蚪培育
在蝌蚪孵出3天后开始投喂豆浆,7天左右增加投喂蛋白含量在38%以上的粉料,15-20天左右转化为破碎料或0号颗粒料。蝌蚪养殖在45-50天左右时开始变态发育,此时要注意水位调节,露出食台边缘,便于幼蛙食性转换和训食。待蝌蚪即将变态完成,此时靠尾部退化吸收提供营养,可不投喂或减少投喂。
1.4.3蝌蚪放养
蝌蚪在蛙沟或蝌蚪培育池集中培育15天后,可将蝌蚪放养到已完成水体准备的稻田中,放养蝌蚪要大小均匀,体质健壮。放养密度在7-8万尾/亩,放养前要注意水质培育和试水,提高蝌蚪存活率。
1.5 水稻栽插
1.5.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应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抗逆性强、适宜性广、高产稳产、米质优和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稻品种,按常规方式种植。
1.5.2 秧苗移栽
秧苗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采取浅水栽插,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无论抛秧还是人工移栽,都要充分发挥宽行密植和边坡优势技术,移栽间距为30 cm×15 cm,以保证蛙类在田间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6 投喂管理
1.6.1 幼蛙训食
蝌蚪发育成为幼蛙后,就能逐渐适应陆地生活,此时须慢慢降低稻田水位,保持食台干燥。幼蛙上岸后开始驯食,驯食可采用人工或诱虫灯驯食。在蛙池上安装诱虫灯,灯下放食台,食台上撒上人工饲料,晚上开诱虫灯。人工驯食可直接把饲料丢到食台上,让黑斑蛙在捕食昆虫时,跳跃到食台上,使饲料弹起,黑斑蛙将弹起的饲料当成虫子捕食,时间一长,黑斑蛙就养成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捕食的效果。
1.6.2 幼蛙及成蛙投喂
幼蛙驯化后,只要把饲料撒在食台网上,便会自动摄食。黑斑蛙属贪食生物,须根据天气变化、蛙的摄食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一般日投饵量为蛙总重量的3-5%,天气晴朗适当多投喂、阴雨闷热等天气少投喂或不投喂,每日投喂2次,早上6:00-7:00、下午18:00-19:00各位投喂1次。贪食性、抢食性导致黑斑蛙摄食量较大,需要定期对蛙饲料拌VC、三黄粉等保健品投喂,确保黑斑蛙能够健康生长。
1.6.3 投喂注意事项
饲料投喂及其管理直接关系黑斑蛙生长及存活,要做到科学投喂、合理投喂,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原则。
合理确定饲料投喂量。过量投喂饲料,虽然可以保证黑斑蛙的摄食,但蛙吃剩的饲料会积沉在食台或掉落到稻田中,经过长时间浸泡容易变质和滋生细菌,从而对蛙的生长存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投喂饲料要定时定量,而且要尽可能的均匀投放,这样既可以保证每只黑斑蛙都能吃到饲料,同时又会不产生浪费。
合理调整饲料粒径。要根据蛙的生长情况合理调整饲料粒径,不宜太大或太小,在更换饲料的过程中,应做到料型搭配,先大小型号料混合投喂,适应3-5天,然后彻底替换。
定期清洗食台。黑斑蛙大量进食后会产生较多的排泄物,排泄物在食台上和饲料混合在一起,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对蛙的生长非常不利。因此,食台应进行定期清洗,除去残料,在养殖过程中,随着天气温度的升高,要适时搭建遮阳网。
1.7 日常管理
1.7.1日常巡查
坚持早、中、晚巡田,常观察、检查蛙的活动、生长、疾病和水稻的长势、病害等情况;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逃网是否牢固、破损;及时驱赶蛇、白鹭等敌害生物;随时注意蛙沟水质,常排换水,疏通蛙沟;特别是在暴雨和闷热等极端天气时要及时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1.7.2 田水管理
根据水稻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田间管理。但由于黑斑蛙属两栖类生物,水稻晒田总体要轻晒或短期晒,以田中间不陷脚、田边泥土不裂缝和发白为宜。晒田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不宜晒得太久,以免导致蛙在蛙沟密度过大,造成不利影响。
1.7.3 蛙的轮捕
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要根据黑斑蛙生长与市场情况,适时将生长速度快,规格达到40g/只以上的黑斑蛙捕获上市。
1.7.4 水稻收割
水稻收割前,可将稻田平面水排干,但蛙沟中应保留20-30厘米水深。收割时,将打谷机放在田埂上操作,减少蛙的损伤。收割后至全部出蛙前,稻草宜打捆后均匀树立摆放在稻田中,便于黑斑蛙遮阴躲藏。
1.7.5 疾病防治
在饲养过程中,黑斑蛙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红腿病、烂皮病、歪头病等,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疾病防控方式,科学防治蛙类疾病。定期对水体消毒,适时加入新鲜水体调节水质,密切关注水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持稻田水质健康,降低饲养过程中蛙的死亡率。养殖过程中出现病蛙死蛙需及时捞出,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2 试验结果
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于2022年9月12-16日组织统计、农业农村部门专家现场随机测产。现场共测产田块3块,测产总面积2.5亩,共收获稻谷1135.32千克、黑斑蛙2465.4千克,平均实现稻谷亩产454.13千克、黑斑蛙亩产986.16千克,其中稻谷产量为使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后折算的稻谷干重。黑斑蛙平均规格34.5克/只,从蝌蚪到成蛙总体存活率39.66%。具体见表1。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本次试验每亩均投入成本19487元,分项投入情况为:①稻田租赁500元;②稻田改造960元,按五年折旧计每年192元;③防逃、防鸟网、进排水管安装等共计3360元,按3年折旧每年1120元;④蛙苗1650元;⑤饲料13080元;⑥人工2240元;⑦有机肥、渔药、稻种以及其他临时费用共计705元。稻谷、黑斑蛙均为现场收购,收购单价为稻谷14元/千克、黑斑蛙26元/千克,共计实现销售收入31997元,扣除成本后实现纯收益12510.98元/亩,相较水稻单种实现每亩增收11334.58元。具体见表2。
3.2 社会效益
开展稻蛙绿色生态养殖,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拓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空间,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在促进稻田经济效益的提升的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老百姓种稻的积极性,减少撂荒地发生,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另外,稻田养殖黑斑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本身可吸纳周边群众务工,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可以促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3 生态效益
稻田养殖黑斑蛙相较水稻单种,实现每亩肥料使用量下降31.8%,且基本不使用农药,有利于减轻田间污染、优化稻田环境、提升稻田肥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稻谷与黑斑蛙的品质,实现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黑斑蛙是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稻田养殖黑斑蛙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可降低野生黑斑蛙资源的压力,起到保护野生黑斑蛙资源的作用。
4 发展展望
铜仁市是传统稻田养殖区,宜渔稻田养殖面积60余万亩,近几年稻田养殖面积均稳定在49万亩左右,稻田水源条件好,具有优良的发展稻蛙养殖的基础条件。同时,根据调研,蛙类消费端正从以广东、福建等区域性消费逐步转变为全国性消费。根据近几年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全国蛙类总产量分别为10.7352万吨、13.7999万吨、17.4997万吨,年均增幅达27%以上。目前,蛙类主要品种还是以牛蛙为主,但黑斑蛙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日渐受到消费者青睐,需求增长空间巨大。
通过近两年的技术探索和试验总结,稻田养殖黑斑蛙可高效利用稻田空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减轻田间污染,优化稻田环境,提升稻田生产效率,实现水稻、黑斑蛙双丰收。这既可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又可以促进黑斑蛙生产,提升优质水产品供给能力。总而言之,稻田养殖黑斑蛙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对乡村振兴落地生根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艳红,廖育林,聂军,周兴,傅湘绮,黄伶.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17(03):74-76+80.
[2]李全杰,徐钢春,高建操.稻-黑斑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J].科学养鱼,2022(06):40-41.
[1]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2]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國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3]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第一作者:阙有清,男,土家族,1987年1月生,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水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渔业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联系电话:13885628224,E-mail:1987youq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