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州市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5-30许燕芳
许燕芳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举世闻名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据中药材普查结果显示,野生中药材达823种,由于林州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生产的药材质量上乘,历史以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为此,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在全省率先提出坡地经济的发展理念,出台了《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意见》,确立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林州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
一、发展现状
(一)依托山区优势,发展规模种植
近年,林州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全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坡地经济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求发展,坡地经济显威力。全市累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47万hm2,重点栽培了冬凌草、菊花、丹参、黄芩、桔梗、柴胡等地道品种;共培育6个发展潜力大的中药材加工储运龙头企业;扶持60个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横水镇小崔脑千亩冬凌草示范基地、茶店乡胡家沟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原康镇柏尖山丹参种植示范基地、任村鎮盘龙山柴胡种植基地等5大基地。
(二)了解市场信息,举办科技讲座
适时举办科技讲座,认真分析市场走向,结合农时巡回各镇、村举办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1期,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等举办技术讲座16期,引进新品种种子、种苗0.09万hm2,同时邀请省级中药材专家来林授课,结合林州实际,分析市场走向,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深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种植户心存疑虑
近年,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经济效益出现滑坡,所以种植户在中药材种植上心存疑虑,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二)品种退化老化,亟待更新换代
近年,林州市大力发展种植菊花、丹参、黄芩、桔梗等大宗中药材,尤其是菊花在最初的亳菊已种植20余年,品种出现严重老化变异,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所以,中药材品种急需更新换代,先后引进了杭白菊、金丝皇菊、冰菊等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已取得成功,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缺少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难以形成卖方市场
中药材的销路一直是种植户关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最初的销售方式上单打独斗,小商小贩上门收购,压级压价,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为畅通销售渠道,彻底解除种植户销路不畅的后顾之忧,急需组建一个豫北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这一平台,统一市场价格、统一组织销售、公开透明价格,提高中药材种植户的收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四)注册品牌单一,缺少竞争优势
通过多年来的中药材种植,林州市成功注册了“太行菊”这一品牌。事实证明,作为一个种植优势强、种植面积大的中药材特色产地,在产品注册上存在较大缺陷,不能叫响红旗渠原产地品牌,严重影响了价格的提升,同时要加强一村一品种植优势,吸引外地客商来林州订购产品,提高林州中药材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优势。
三、发展建议
(一)坚持政策引领,做好组织协调
按照“典型引路、农民自愿、政府推动、金融支持、服务跟进”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成立中药材生产发展办公室,协调指导全市中药材生产发展。研究制定中药材生产发展思路,组织专家团队解决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税务、金融部门的主渠道作用,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
(二)树立品牌意识,带动三产致富
充分利用红旗渠这一精神财富,叫响中药材原产地品牌。在成功申报茶店太行菊、横水冬凌草等一系列农业品牌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升值、农户增收。中药材产业富了乡村,绿了荒山,催生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
(三)以项目为依托,发挥专家职能
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职能,围绕自己所引领的主导产业——中药材生产,为全市的中药材生产从制定规划到园区发展,从引进新品种到试验示范推广,从分析市场走向到畅通销售渠道,从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壮大中介组织等,进行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中药材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