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技术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策略初探
2023-05-30刘世战侯宏业潘立军
刘世战 侯宏业 潘立军
摘 要:當前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理论枯燥、实践环节少、考评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虚拟技术条件下的师德培养策略,注重利用虚拟技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使学生完成体验式、交互式、建构式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效提升其师德素养。
关键词:师范生;虚拟技术;师德;师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021年5月,教育部印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对师范生提出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能力要求。2021年,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先后下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强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培养高尚师德,在实践实训中使师范生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实现本专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办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首先要道德“合格”,即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言传身教中正确引导学生,能够“身正为范”,做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榜样。因此,师德教育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前提,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素质保障。
一、小学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培养价值
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任务,而教育强调德育为先,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更是教育目标与过程一致性的体现。师范生既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又要学习《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有充分条件接受师德教育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综合育人功能的不断强化和师范生评价考核体系的持续革新,都有助于师范生在专业课学习、教育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中获得扎实的教学技能,并自觉形成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王海贤认为,师德的素养要素由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构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时,《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也要求教师应该遵守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等基本行为规范。《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三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三级)》等文件中的“践行师德”,也都包含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内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标准都要求在师范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
培养高尚师德符合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方面,主要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部分。其中,责任担当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等素养点。师德培养可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教师工作的意义、价值等有积极的认识和判断,对教师职业有持续的认同和追求,能在教学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创新则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等素养点,要求师范生具备师德践行能力,能够在教育事业中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担当教育重任,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有振兴民族的家国情怀和迎难而上的工作精神。综合来看,师德培养与核心素养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
综上所述,师范生师德培养具备“以德立身”和“以德育德”的教育特征。师德教育一方面依靠系统、完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觉做到立德修身,两者要有机统一。
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师德培养,可实现两大培养目标。一是“以德立身”。师范生能够把提高自身品德与学习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所学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落实到自身言行中,在教学工作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热爱职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以工作实践锤炼自身品德能力,努力做永葆家国情怀、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革的“大先生”。师范生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教育事业的能力和引领社会风尚的担当,成为正能量的涵养者、辐射者和传播者。师范生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精神、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导,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二是“以德育德”。师范生承担着在基础教育中引导、教育、建构、重塑学生的重大任务。师范生德育水平的提升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充满启迪性、认知性的教育活动为基础。以德立身和以德育德是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撑的统一体,“以德育德”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能够保障德育的正确性、科学性,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理论,能够主动融入教学,自觉反思教育中的成败得失,全面客观地获取教学反馈与评价,主动开展渗透师德培养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培养持续发展并形成闭环,促进教师和学生师德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对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是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与教育过程的长效化。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持续性不足等,师德教育仍存在着内涵不清及层次模糊的认识困境、目标难以企及或驱动不力的制度困境、粗放管理或无序管理的组织困境等。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近年师范教育的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素质有所提高,但在授课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题组调查样本中,73.33%的师范生反映高校的师德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26.67%的师范生表示高校的师德教育以理论学习和其他实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50%的师范生表示通过师德教育的理论课程只学习到理论而未体验到师德情感;30%的师范生反映学校的德育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及时更新。近年,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培养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创新实践,但大部分高校仍只是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师范生的师德。
在实践中,学校要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等相关文件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培养目标考核,在师范生实习、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失德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办法和机制,并形成长效考评机制。一方面,通过系统、完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教师;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自觉用“德”来反思和内化师德教育,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改革,探索虚拟技术条件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阶思维训练的德育实践模型,以适应信息化建设与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三、基于虚拟技术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培养探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万昆等人认为,以人工智能、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掀起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全息技术采用先进的教学设计与技术手段,将课程以全息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立体空间中进行全方位观察与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情境化、个性化,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以“能实不虚”为原则的仿真技术能够在真实情景不具备或难以完成时,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多媒体仿真系统的仿真结果具有可视性、可听性、生动性等特点,可实现具有投入感、沉浸感和多维人机交互等特性的功能,能够使参与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师德教育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习效果。例如,通过选取道德模范、制定访谈提纲、实地访谈、3D相机实拍实录等手段获得原始资料,系统地分析道德模范事迹对师范生培养的借鉴作用;通过提炼师德知识点,完成教育过程设计,收集背景介绍、情景重现等相关资料,以真实证据为师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整理资料,制作高度仿真的师德教育场景资源,构建现代化学习环境。
(二)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总称,通过学习者能动地学习,培育认知性、伦理性、社会性能力,以及教养、知识、体验在内的通用能力。其常见的方式有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体验学习、调查学习等。在深度学习中,学习者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这一过程强调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学习。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理解,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整合,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深度学习在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对于师范生德育培养有极高的运用价值。教师可以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以问题为驱动、高阶思维训练为手段、强交互环节为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道德楷模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理解、对比、评价等方式完成知识建构,培养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以“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5E教学法组织教育过程,选取典型实践教学场景,设计教育互动过程,使学生经历“问题提出—思维探究—知识建构—实践强化”的学习过程。
(三)综合考评体系的构建
将德育课程成绩和实习、见习成绩计入考核总成绩,作为师范生职业能力考评依据,是较为科学、全面的考核方式。以课题组所在的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学校实训基地以省级师德师风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展师德师风实训教学任务,可为1600余名学生提供实训。在教学中,坚持开展理想信念、立德树人、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等主题实训课程,通过沉浸式虚拟场景下互动式教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范生政治素养。在考评时,通过智能算法制定数字化测评方案,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客观评价、分析教育教学过程,构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发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科学合理地判断学生师德践行能力达成度,构建面向师范生的师德教学评价标准。
瞄准当前师德教育存在的课程理论枯燥、实践环节缺少针对性等问题,利用虚拟技术开展小学教育师范生教学工作,采用情境教学法、数据分析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通过情境创设、思维引导、自主学习、实践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完成体验式、交互式、建构式探索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师德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
[3]王海贤.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师德素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
[4]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民教育,2016(18).
[5]赵炎,张飞龙.新时代推进师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1(Z1).
[6]韩国海.大学师德建设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
[7]方艳.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8]万昆,李建生,李荣辉.全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未来学习环境的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6).
[9]姬永倩,吴建平.基于活动理论的全息教室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3).
[10]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1).
[11]叶笛.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9(22).
[12]马晶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与举措[J].教学与管理,2020(30).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党建引领下小学教育‘立德树人实训在仿真条件下的应用研究”成果(编号:2021-DJXM-111)
作者简介:刘世战(1965— ),男,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实践创新;侯宏业(1965— ),男,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潘立军(1980— ),男,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STEM教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