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现实问题、系统建构与实现路径

2023-05-30李振山李琴英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风学风新时代

李振山 李琴英

摘 要: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当前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建构创新型高校校风生态系统框架。基于现实背景和系统框架进一步分析党风、管风、教风和学风四者之间的动态嬗变过程及其创新发展机制。最终,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校风生态

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事业,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目标。这些目标进一步要求新时代高校向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致力于前沿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攻坚人员,而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深入探究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对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教风和学风是一所高校治学理念、学术生态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如果缺乏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学风,无疑是失败的,其所培养的学生同样无法担负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同时,高校党风和管风的治理,能在其教风学风建设中起到根本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会在繁重、平凡、枯燥的过程中丧失自制力,最终形成“教师不想教”和“学生不想学”的局面。因此,自发系统中的固有缺陷要求新时代高校的党风和管风治理必须指导和引领高校的教风学风建设。高校党风、管风、教风以及学风在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持续交互嬗变,进而形成创新发展型校风生态格局。

一、问题溯源与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思想与行为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教风学风建设未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导致教风与学风不端问题频发。事实上,高校教风和学风问题直接反映了学校党风和管风治理在这一领域的缺位和错位。因此,对于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必须结合高校本身的校风生态格局(包括党风、管风、教风以及学风)进行讨论和探究。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风建设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行为难以约束、理想信念不牢固等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教学质量受职业认同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以及教学研究任务繁重等原因,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易产生工作懈怠,不愿负责。主要表现为应付教学工作、消极备课以及保守教学等,造成学生难以从课堂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知识和技能。当前高校之所以存在“教师不想教”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行为很难被量化与监督,并且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模式、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难以准确合理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当前教学质量主要的评估方式是学生网上匿名评教,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教师间接干预学生评教行为等。此时,在党风和管风无法有效引导和制约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价值观。当教师向学生传授思想、知识和技能能够产生荣誉感和获得感时,这种心理就会推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中。

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出现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等行为。比如,教育部公开曝光的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杨某和扬州大学教师华某出现骚扰女学生等触及师德师风底线的行为,上海海事大学教师姜某学术不端问题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教师唐某发表错误言论等问题。这一系列教风扭曲问题,都表明高校急需加强教风建设,而高校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黨风和管风的引导与治理。以往高校对于教师管理过于宽松,未能发挥党风建设在整个教风建设中的核心引导作用,导致部分教师懒散情绪滋生、思想意识薄弱,国家法律法规对高校教师的警示作用被弱化。在长期繁重的教学活动和枯燥的科研活动中,少部分教师滋生“混日子”情绪,价值观逐渐被扭曲并且丧失理想信念。最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教风建设存在诸多缺憾。

第二,学风建设中存在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立志不高远以及态度不坚定等问题。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这导致学生理想信念动摇和难以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坚定和难以静心做学问。这类学生或受到家庭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或在学业竞争中逐渐滋生机会主义思想。通过功利性学习,学生在中短期(一般1~4年)内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如好的工作职位、各项荣誉和奖学金以及家人的赞赏和支持等。但是,由于学习功利化动机的强指向性与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随机不确定性相矛盾,并且功利化动机导致学生学习和研究韧性较差、难以承担失败、容易产生浮躁情绪,最终高校难以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这一状况不利于国家深入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同样无法满足尖端应用型和前沿基础型科研的人才需求。因此,在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目标下,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功利化问题,扫除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风气。

学生学习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然而,高校当前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党风和管风的治理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树立远大理想。以往高校通过评优评先和奖学金制度推进学风建设,但是这种国外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较多,基本奖学金无法全额抵扣学费并且覆盖范围有限,进而导致学生间竞争比较激烈。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评优评先和奖学金制度的中短期激励下,其学习动机逐渐功利化,从而使得奖学金、荣誉评定制度逐渐背离其设立的初衷。一些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取奖学金、荣誉以及高收入、高地位工作的途径,并未考虑将学习作为认识真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过程。事实上,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校培养能够发现和认识真理的创新型人才,而这类学生只能是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生意义和内涵的丰富以及人的精神解放等目的,才会致力于创新型学习。

第三,党风和管风(政风)引领和治理问题,表现为党风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弱化,以及管风对于高校教风和学风治理较为宽松。一方面,整个高校校风生态中,党风建设是较易于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级党组织直接指导和监督高校党风建设,推动高校党风建设持续优化;二是高校内部党组织的自我革命,具体表现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但是,作为推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主要动力,高校党风对教风学风建设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存在虚化现象。党组织生活在个别高校中形式化,“三会一课”制度未能很好带动高校教风学风转变,造成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思想意识钝化和理想信念动摇。另一方面,党风指导下的管风(政风)未能从“严”治理高校教风和学风问题。相比党风的引领和指导,管风(政风)是直接影响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科学、和谐、严明的管风有助于增加教师的组织认同感,激发其工作兴趣,转变其价值观念。此外,优良的管风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鼓励学生志存高远,通过提供软硬件环境以及制度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校管风(政风)过于宽松,不适应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

二、系统建构

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现实与历史问题,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作用下教师和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党风建设指导和引领作用虚化以及管风(政风)未能从“严”治理等方面。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和协调好党风、管风、教风和学风四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推动党风指导下的管风从“严”治理并引导教风学风良性发展,教风学风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反馈形成高校党风和管风的引导和治理经验。最终,四者相互作用、逐渐嬗变形成新时代高校创新型校风生态,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党风、管风(政风)、教风和学风动态交互优化,进而满足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图1展示了新时代高校創新型校风生态系统框架。在该系统框架中,党风建设作为整个创新型校风生态的核心,直接支撑和引领高校管风、教风以及学风向好发展。党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外部党风建设先进经验的学习与交流等。此外,在高校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合理经验同样能够被党风吸收,而且党风建设涉及管党治党的方方面面。解决管风治理问题主要应聚焦于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树立服务意识等。此外,管风还需要通过制度改进和试点推进等方式优化和发展。就前文分析和现实情况而言,教师群体由于历史传承、心理认同、组织认同以及教学行为等原因,逐渐形成相应的本地高校独特教风。学风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去功利化,就能树立远大志向,并为实现志向而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直接决定其态度行为和理想信念,进而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出现“届际”传承现象。

在党风、管风(政风)、教风和学风逐渐形成其特有风气时,四者之间可嬗变形成高校校风生态系统。一方面,高校党风的持续优化和改进,能够引发一定程度的制度创新和管理者思想观念转变。此外,高校党风对教风和学风具有引领作用。高校党组织吸收先进分子,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并且党员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能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助力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党风在整个校风生态中以自我革命和学习先进精神的创新性发展等形式,推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创新转型。另一方面,管风、教风和学风会反作用于党风,管理、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先进因子会被高校党组织吸收。此外,教风和学风的先进经验也会进一步反馈给高校管风建设。

三、实践进路

基于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课题组提出建构党风充分引领下、管风从“严”治理下的创新型高校校风生态系统框架。要想科学地构建这一系统,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党风建设的根本性引领作用和系统支撑作用,以党建促校风生态建设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始终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比如,高校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吸收高校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这些先进分子在高校教学、研究、学习等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引示范领作用。因此,在高校党风建设中,高校党组织加强党风建设能够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而党风将通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进一步传导到管风、教风以及学风中,推动高校创新型校风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和融合发展。

(二)全面从“严”统筹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以优化管风促进教风学风向好

全面从“严”统筹是指从“严”治理高校内部影响教风学风建设的各个因素,协调治理高校校风生态建设的各个模块。具体包括:鼓励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传承严谨求实的作风、践行严格精细标准以及推进严明高效治理等。优化管风需要从制度着手,制定合理的奖惩考核制度、教职工和学生意见反馈制度等,以制度“红利”助推高校和谐校风生态建设。此外,还可以通过转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弘扬奉献精神以及淡化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达到整顿管风的目的。最终,管风优化将促使教风学风向好转变,高校校风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治理。

(三)合理引导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效推进高校校风生态系统闭环建设

高校校风生态系统的闭环建设主要聚焦于党风革新和管风治理的“红利”如何落实到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形成稳定有效的系统闭环。教风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心理和行为难以约束及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学风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高校应将党风革新和管风治理的新动能引入教风和学风建设中,通过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淡化学生功利思想、鼓励师生形成奉献精神,进而驱动系统稳定循环和创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焰新.严字当头: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3).

[2]孟波,白云.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

[3]王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4]杨思贤,刘继红.行动类型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社会学思考[J].江苏高教,2020(12).

[5]张文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6]余承海,陶庭先,苏国红.高校教风、学风建设须管风先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4).

[7]卢扬奎.高校学风、教风和“管风”协调互动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3).

[8]刘建清,唐铸文,程远志.关于加强地方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放课题资助“新时代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制度体系研究”(编号:ZZUKFYB202108);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郑州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JGLX015);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金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88Y、YJSJY202126)

作者简介:李振山(1987— ),男,郑州大学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李琴英(1973— ),女,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保险、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教风学风新时代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才能改变教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