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5-30宋虎振
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工作主题、一个重大论断、一项重大任务、两条底线、两大目标。一个工作主题,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重大论断,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两条底线,就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大目标,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三农”领域落地见效。
一、深刻领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重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党中央居安思危的深长考量,是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彻洞察,也是一个大党大国大局的深远谋划。
(一)理解把握什么是全方位夯实
“全方位”具有全面、完整、系统的含义,其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全领域,既要抓耕地保护、农田水利、科技创新等物质基础,又要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等改革创新,还要抓责任机制、储备流通机制、支持保护制度等体制机制完善。二是全过程,就是要从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尽快补齐制约粮食安全的短板、弱项,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三是高标准,既要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又要保生态、保绿色、可持续;既要开源增产提效益,又要节流减损降成本;既要平时供应充足、市场稳定,又要紧急时刻供应得上,价格可控。
(二)理解把握为什么全方位夯实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两个确定性”和“两个不确定性”。“两个确定性”,一个是我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确定性;一个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的确定性。“两个不确定性”,一个是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球粮食和食物的供应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制约。一是国内农业资源不足制约。从国土“三调”结果来看,2019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只占国土面积的13.32%,人均耕地不足1.36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50%。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一至三等优质耕地仅占31.2%,耕地中山地丘陵面积占比34.6%,反映出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由此带来我国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的压力很大。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创历史新高,达16 453.9万吨,比上年增长18.1%,相当于国内总产量的24.1%。专家分析,我国目前的农业总体水平,要保障小康生活水平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二是口粮以外其它食物自给不足制约。党中央明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前,我国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年生产能力在2.1亿吨和1.3亿吨以上,能够保障人均口粮240公斤(原粮)以上的占有水平。但是现有口粮供给的绝对安全,是建立在其它食物供给充裕基础之上的,如果其它食物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口粮安全。2020至2021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赖度71%、食糖对外依赖度32.5%、鲜奶对外依赖度34%;2020年,我国进口猪肉439.22万吨、牛肉211.83万吨、鸡肉145.3万吨、羊肉36.5万吨,分别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0.68%、31.5%、5.88%、7.41%。三是国际粮食供给链风险制约。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生物质能源替代化学能源、资本炒作和地缘政治5大因素交织,使全球食物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18个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2022年俄乌冲突发生后,已有30多个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俄乌两国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的30%、玉米出口的20%、大麦出口的19%、菜籽油出口的15%、葵花籽油出口的63%以及矿物肥料出口的20%。俄乌发生冲突,势必影响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直接影响我国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理解把握如何全方位夯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重大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必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2014年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到2021年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再到2022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要求坚决扛稳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进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地见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经济责任审计、调整使用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努力建成十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十八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三是必须落实藏粮于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方面,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种业搞上去,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还要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四是必须保护和调动两个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这几年种粮成本增加、效益不高,不少地方甚至连年亏损。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产粮大省、大市、大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表扬。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五是必须树立大食物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就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关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两个拓展”。一方面,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另一方面,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开发利用真菌源蛋白、合成型替代蛋白等微生物食物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15年内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替代蛋白产品,将占据全球食用蛋白约22%的市场份额。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支持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二、深刻领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工作主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说是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充分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系统谋划抓落实的战略定力。
(一)理解把握什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二字,既体现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又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主体。从广度上看,指覆盖乡村全面。乡村振兴是城市周边乡村、农业主产区乡村、偏远地区乡村面临的共同任务,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起点不一样,未来所应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布局形态也不一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将全部乡村纳入实施范围,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个乡村都不掉队。从深度上看,指振兴内容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由溫饱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现代化,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品质更高、领域更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致力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富裕。从主体上看,指参与人员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深刻表明,乡村振兴决不仅是农村地域范围内的事情,决不仅是农民的事情,也决不仅是几个涉农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需要各地各部门共同参与,需要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二)理解把握为什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纵览我国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农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三个五年规划期,必须抓紧行动起来。”抓紧行动起来做什么呢?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应对风险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和回旋余地。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个转移,就是要从彻底消除农村极端贫困现象,转向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突出问题。近年,乡村振兴已经行动起来了,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也见到了一些成效,到了全面推开的时候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三)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指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明确路径。一是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发展体现在“四个优先”,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把“四个优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规定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二是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三是必须扎实推动五大振兴。五大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要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三、深刻领悟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奋斗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已经走过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关键性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在新征程中,必须铆足干劲,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来强调“三农”,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这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论断。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深刻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是从“大国小农”国情农情看。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歐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2020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农户2.3亿,户均承包耕地面积6.8亩,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在这种国情农情下,带动2亿多小农户实现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二是从人的现代化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对农业农村来讲,就是要让农民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将近5亿,即使到2035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仍将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但当前,我国农民在思想观念、经营能力、科技素质等方面与全面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文化程度化偏低的状况日益明显,培育一支满足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任务艰巨,让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任务更加艰巨。三是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补齐这个短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不断提高素质,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连续14年下降,但绝对差距在持续拉大,由2000年的0.4万元扩大到2020年的2.7万元,扭转这一局面任务艰巨。四是从农村承载的多种功能看。目前,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具有城镇不具备、但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特有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发挥乡村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功能,又要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功能,还要发挥保障国际国内双循环健康运行功能,乡村的作用至关重要,承担的任务相当繁重。
(二)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必须重点把握五个关键。
1.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一,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第二,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这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第三,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2.必须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一方面,要把握好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重点做到“三个适应”,即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做到“三个不能”,即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规模经营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更不能人为垒大户。另一方面,要突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是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20年底,全国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0亩的主体仅占经营户总数的4.8%,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平均耕地经营规模129亩,这样的经营规模,很难买得起耕、种、管、收等全套机械装备;而同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达到16.7亿亩次,服务农户达到7800万户。因此,与土地流转相比,农业社会化服务适应性更广、生命力更强,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攻方向。
3.必须注重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刚过6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水平,特别是种子还是我们最大的短板。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抓种子,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二抓装备,实施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整体提升种养加、农牧渔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三抓推广,健全公益性和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加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
4.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持续深化。“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在第一产业的渗透率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22.5%,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1.3%。因此,要努力促进信息化加快融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水平。
5.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因此,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耕读传家、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等优秀农耕文明遗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把农村打造成为现代化生活的幸福家园。
(本文系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宋虎振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宣讲活动上的专题报告部分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