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传承发展机制研究

2023-05-30李雅森丁莉柳文娜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平南县广西文化

李雅森 丁莉 柳文娜

【摘要】 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作为一种地方戏剧,代表着广西平南县的历史底蕴和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牛歌戏是平南县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反映了平南县人民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在平南县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平南县的牛歌戏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平南县牛歌戏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难题。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牛歌戏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观众的流失,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审美的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牛歌戏急速衰落。但是牛歌戏的发展传承无法脱离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出现、城市化的推进虽然看似挤占了牛歌戏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乡村原有的审美,但是也为牛歌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牛歌戏;地方戏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28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传承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13663035)成果。

牛歌戏是诞生于广西平南县的地方戏剧,曾以其符合当地审美的演唱方式占据乡民们的娱乐排行榜的榜首。作为为数不多的重大娱乐活动之一,牛歌戏曾是当地乡民过年过节,或者重大喜事必选的娱乐项目。但是近年来在乡村都市化的浪潮下,牛歌戏作为地方戏剧,常被冠以“落后”等标签,被年轻人所厌弃。新一代的年轻人对牛歌戏毫无兴趣,鲜少有年轻人观看牛歌戏,学习牛歌戏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牛歌戏演员大多为中年人,牛歌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巨大挑战。

研究牛歌戏的传承机制,即如何将广西平南县牛歌戏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来实现传承与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牛歌戏是当地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建立村落社区认同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牛歌戏作为平南县地区农业文明的独特产物,在构建平南县人民的精神文明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牛歌戏是广西的“区粹”继承和发展牛歌戏不仅是保护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戏剧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更是发展乡村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一、牛歌戏的传承和发展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牛歌戏源于清朝,是桂东南地区农业社会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平南县、藤县、桂平、玉林、容县等地。其中平南县被誉为“牛歌戏之乡”,是牛歌戏的起源地,也是牛歌戏发展的核心区域。牛歌戏作为平南县一种纯正的民间创作的产物,并不只是一种乡村艺术的表现形式,它的剧本就是乡村生活中众生的真实写照,牛歌戏的创作和表演的生活环境是乡村生活的反映,极容易引起村民们的共鸣[1]。牛歌戏的前身是当地的舞春牛、唱春牛,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唱春牛、舞春牛的基础上结合了采茶调,用当地的白话演唱,由此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看到的牛歌戏。牛歌戏的唱腔简单,用词比较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用当地的白话演唱,极具地方特色,牛歌戏的表演动作优美干练,服饰精致华丽,牛歌戏的剧本题材多为历史典故、当地的神话传说、名人事迹等。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和改良,牛歌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角色行当分为生旦老丑四类,表演时使用的乐器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后来为了丰富和发展牛歌戏又加入了吹奏类乐器和拉弹类乐器。牛歌戏深深地扎根于桂东南的大地之上,带着桂东南农村生活的朴实敦厚的气息。

(二)文化价值。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种对戏曲的保护措施,《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代表着政府的力量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中来。十八大报告中领导人万纪耀就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必须增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并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农村文化是产生于农村社会环境中的最基层的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展农民的视野,发展农村精神文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牛歌戏作为当地农村比较重要的文化之一,对于当地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牛歌戏作为地方传统戏剧,从古老的舞春牛活动中孕育萌芽,到清代中后期发展成熟,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牛歌戏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当地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农村活的灵魂。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主要载体,通过挖掘和展示牛歌戏里的优秀文化內核,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和文化活力的塑造。

二、广西平南牛歌戏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牛歌戏演员老龄化。牛歌戏起源于广西东南地区,并在此期间发扬壮大,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戏种一样,戏班、戏团、剧团、戏队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维系着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当前从事牛歌戏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演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演员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在广西平南县有十四个戏班,他们规模不一,人数不多,小至八人,最多是二十五人,演员的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文化水平不高,多为初中以下学历。他们主要在乡镇间发展。目前的戏班多是由政府确立的牛歌戏传承人或其他比较有名的演员创办的,因为他们在平南县的牛歌戏表演者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群众基础扎实,从而掌握着比较多的演出资源。

(二)牛歌戏的演出报酬较低。牛歌戏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县政府的“文化下乡”活动经费和当地企业的资助。在新媒体出现以前,牛歌戏的传播主要依靠走村展演。在平南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牛歌戏班,例如平南县大新镇东平牛歌戏队、平南县大安镇贺江牛歌戏队。平南县的人民喜欢在重大节日或重大民俗活动时请牛歌戏唱戏,一般都喜欢找本乡镇的戏班来演。据统计,戏班每年能接两百场演出,中秋、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是牛歌戏表演最集中的时候。牛歌戏的表演方式一般都是以某个村的名义邀请,由东家包食宿,表演的出场费一般不叫酬金,而叫作“利是”或者叫“贡茶花”。金额一般在一千元到两千元之间,酬金由戏班所有成员共同所得,由戏班的班主分配。目前牛歌戏戏班成员的招募比较困难,一般都是通过牛歌戏演员自身的人脉招募[3]。目前专业从事牛歌戏表演的演员很少,以中老人居多,不以演出谋生,只拿它当作一种爱好兴趣。牛歌戏演员的主要职业并不是表演牛歌戏,而是在家务农,只有在受到表演邀请的时候才会和其他成员会合排练,牛歌戏表演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只是副业或者只是一份兼职。

(三)牛歌戏的剧本比较老旧。目前牛歌戏表演的剧本多为传统的剧本,故事情节世俗化,题材陈旧。有一些表演内容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继承,一些低俗的故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藤县的前文化馆馆长曾坦言,现在的牛歌戏剧本艺术价值不高,故事模板单一,情节模式非常固定,基本上替换名字和故事又写成了一部新剧,思想内容也比较老旧,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伦理、历史传统和名人典故[4]。

三、广西平南县牛歌戏发展可借助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平南县牛歌戏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戏剧种类,在艺术上具有独一性,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广西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临近中国南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东盟经济区,毗邻广东,澳门,香港等粤语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契机,立足自身,开放包容,立足市场,面向世界,融入时代特色,在加强经济交流的同时,可以推广牛歌戏,加强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广西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例如桂林,北海,南宁等比较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国内外游客众多,牛歌戏可以在政府或者企业的帮助下,走向大城市。牛歌戏可以利用旅游市场发展自身,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服饰,彩妆,戏文话本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打造一张新的旅游名片。

(二)平南县政府对牛歌戏的政策支持。2005年平南县政府对全县的牛歌戏剧团、戏班、戏队进行普查登记。2006年举办平南县牛歌戏文艺展演。2007年,有目的的在各剧团、戏班、戏队培养牛歌戏传承人。华艺牛歌戏剧团的传承人为李冬平老师。2008平南县政府将牛歌戏向自治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县文联联合华艺剧团举办牛歌戏培训班,免费为牛歌戏爱好者和新人演员进行专业培训。2017年,平南县县政府就实行了“戏曲进校园演出”的政策,本县的中小学生每年可以在本校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戏曲表演,戏曲就包括了牛歌戏。

近年来,平南县政府设立了牛歌戏保护和开发办公室,专门研究牛歌戏的传承和发展。申请牛歌戏专利,对牛歌戏知识文化产权进行保护。

四、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传承模式探索的成果

(一)牛歌戲市场化探索。自第四次媒介革命以来,电子媒介快速发展,20世纪初广播电视以其强大的“图像文化”冲击着人们原有的审美习惯,间接地影响了戏曲的表演方式,戏曲表演开始由台上转移到荧屏上。光盘是以光信息作为储存载体来储存数据,可以长久保存声音图像,具有储存容量大,价格便宜,存取速度快的特点。VCD和DVD机的广泛使用,促使牛歌戏从戏台走上荧屏,牛歌戏依托光盘产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华艺牛歌戏剧团(平南县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共出版发行了335部牛歌戏影碟,共计70万张光盘。

2005年为使牛歌戏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拓宽市场,华艺牛歌戏剧团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平南县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运营,以公司制度化的管理模式管理演员,规范演出。同年马仲华团长创办了平南县华艺牛歌戏剧团网站,主要是对牛歌戏进行宣传和普及,华艺牛歌戏剧团还曾在网站上发稿征集了近八百个剧本,为牛歌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5]。

(二)新媒体网络传播探索。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作为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方式,具有制作简单,易学易操作,交互性强的特点,以中年演员为主体的牛歌戏演员群体也可较快学会使用。

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具有“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传播内容,且不受时空限制,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内容跨时空共享。直播和短视频通过积累粉丝,聚集同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传播环境,能在戏迷中获得关注和转发,并引起圈外其他群体的注意[6]。直播会带来流量收益和粉丝打赏,这些流量收益和直播打赏增加了牛歌戏演员的收入。这使得牛歌戏演员能比较自觉主动地进行网络直播和发布牛歌戏短视频,在获得成就感和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能扩大牛歌戏的影响范围。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牛歌戏提供了新的途径。据统计目前仅在快手App上就有65位常驻牛歌戏演员,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三)培训班传承模式探索。目前的牛歌戏传承方式有三种:师徒制、自学制、培训制[6]。师徒制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新人,传授戏曲技艺。师徒制也是戏曲传承中最常见,最古老的一种方式。自学制是指不拜师,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完全通过自学学会牛歌戏的方式。

培训制是由县政府,县文化馆聘请有资历有经验的演员来对新人进行培训指导。培训制专业性强,规模大,是目前牛歌戏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培训班传承模式作为牛歌戏传承方式之一,自2008年以来共实践了十四年,培训班举办了近二十多期,培训了数百学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传承牛歌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牛歌戏剧本创新探索。牛歌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存在有剧本老旧,题材不够新颖的问题,而剧本是牛歌戏的灵魂,创新牛歌戏剧本是要将牛歌戏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的剧作。牛歌戏传承人杨芦花新创作的新编牛歌戏《贪小便宜引火灾》便是其中优秀范例。该新编牛歌戏将用电安全知识融入其中,保留牛歌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创新元素例,不仅迎合了当下的时事热点,而且符合民众当下的审美。据了解,目前牛歌戏已经根据国家扶贫,医疗等工作开展了牛歌戏新编,展示当代的时代风貌,深化了牛歌戏的内涵。

五、对牛歌戏发展的建议

(一)适当改变演唱语言。牛歌戏发展受限的原因在于演唱的语言。牛歌戏使用当地的白话演唱,广西的少数民族众多,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使用白话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桂东南地区。因为语言不通,导致非白话地区的观众无法理解演唱内容,传播范围有限。可以因时因演出地方适当改变演唱语言,采用普通话演唱。在广西平南县和粤语地区演出时,可采用原来的方言演唱形式,在普通话地区演出时,可以采用普通话演唱的形式。灵活变化演唱形式可以拓宽牛歌戏的传播范围。

(二)将牛歌戲引入职业教育。牛歌戏传承面临的重要困境是没有稳定的传承人。引入规范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将牛歌戏引入职业发展教育中来,让牛歌戏走进职校和培训班,推进戏剧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结合,让喜欢牛歌戏的在校学生有机会学习牛歌戏,喜欢牛歌戏的戏迷朋友也有地方可以学。企业打造牛歌戏相关的文化产业品牌,与职业学校和培训班合作。首先,需要收集详细的牛歌戏文化历史资料,编写教材,然后聘请业务能力过硬的牛歌戏演员走近课堂教授牛歌戏,最后与文化企业对接,学员毕业之后可进入文化企业从事牛歌戏表演或其他的牛歌戏文创工作。这样既能保证牛歌戏传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能集思广益,为牛歌戏内容的创新带来新的创意。

(三)将牛歌戏与当地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广西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例如桂林,北海,南宁等国际化旅游城市,国内外游客众多,牛歌戏可以在政府或者企业的帮助下,走向大城市。牛歌戏可以利用旅游市场发展自身,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服饰,彩妆,戏文话本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打造一张新的旅游名片。

六、结语

地方戏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牛歌戏作为桂东南地区的独特戏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牛歌戏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文化艺术表演,具有潜移默化,教化育人的作用,在塑造乡民们的道德感情、处事原则、认知模式上有重要的作用。牛歌戏的发展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又要保留地域特色,这需要社会多方努力,把牛歌戏从“深巷”中带出来,沐浴在时代的光辉下,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心颖.乡村社会语境中的平南牛歌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0.

[2]陈乐.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J].戏剧之家,2016,(12):22-23+31.

[3]胡妍.藤县传统农村文化保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5.

[4]彭念萍,王开慧,李紫敏.地方牛歌戏文化的发展及保护传承[J].戏剧之家,2017,(08):39.

[5]张敏敏.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传播现状及优化传播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06):133-135.

[6]蓝颖,吴燕玲.文化共生视角下广西平南牛歌戏文化探析[J].学理论,2018,(04):171-173.

作者简介:

李雅森,第一作者,女,本科,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指导老师:付美云)

猜你喜欢

平南县广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广西南平:“检察+妇联”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谁远谁近?
The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广西:平南县获“中国石硖龙眼之乡”称号
广西尼的呀
你好,春天!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