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士禛笔记作品研究

2023-05-30田晓璞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摘要】 王士禛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笔记作品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清朝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又秉承唐宋笔记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家笔记,兼具诗话和小说的特点,被后世称为“渔洋说部”。本文对王士禛的笔记作品进行研究,并结合其具体的笔记作品《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等进行详细的探究,考究其笔记作品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

【关键词】王士禛;笔记作品;作品價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3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11

一、王士禛及其笔记创作简介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号阮亭。又因为他对于苏州的渔阳山特别喜欢,所以又号渔阳山人,后人大多称他为王渔洋。他是山东新城人(现淄博市桓台县),是新城的大户人家,从他们王家第四祖王重光开始,也就是嘉靖二十年,就进士及第,而后历经几代,成为当地的文化大家族。崇祯七年(1634年),王士禛出生了,在家族的文化基因以及氛围的熏陶下,年轻的他便展露出非凡的才赋,十八岁便应乡试中举,二十四岁因《秋柳四首》而名声大噪,二十五岁通过殿试,之后仕途一路都比较平坦,官至刑部尚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世。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笔记作品,将国事、学术以及文学三者结合,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学性,同时也有着厚重的知识性。通过整理可以发现,他的笔记作品主要包括《池北偶谈》 《居易录》 《香祖笔记》及《古夫于亭杂录》等,每一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很多笔记都体现出随笔的性质,记录的事件也有许多都是作者平常的所见所闻,而且纵观作者小说笔记的创作过程,其笔记的创作几乎贯穿他的一生,这些笔记都是作者看重的,并逐渐形成了“渔洋说部”。

二、王士禛作品成书及版本流传

本文主要对《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等五部作品进行探讨,他们的成书的时间前后相继。

(一)成书时间

《池北偶谈》这本书是在康熙二十八年成书的,那段时间,王士禛恰逢父亲大丧,他正在家乡为父亲守丧,这本书历经多年的积累,最终在这段悲伤的时期一朝成书,从《池北偶谈》我们不难看出,他很详细地记录了许多烦琐的小事,例如《池北偶谈》卷十二中记录了他自己说梦话的事情,这些细碎的小事情,如果不是特意记录,不可能把时间地点以及事件描写得如此清楚。再结合其他文献的参考,可以发现这时就是王士禛开始笔记作品创作的阶段,是他刚在京城做官不久就开始了,前前后后,这一作品的创作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其时间的跨度是十分广的,因此其中记录的内容也很丰富。之后因父亲的丧事,在家中与友人闲聊中才将此书定稿,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记录了他为官二十多年里大大小小的事情。

《居易录》的写作,历时十三年,书成时他已经六十八岁,这本书一共有三十四卷,1986条,是其作品中条数最多的一部。记载了他丁忧之后再次入朝为官的所见所闻,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他此次写书的原因,名字的由来,以及写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例如“忆顾况语‘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因取以名其书”,就写出了这本书的书名是来自白居易和顾况的故事。而其实这本书创作的时候恰逢京师米价大涨,让王士禛感受到了京城“居大不易”。这本书的名字也展现出了他忧国忧民。期望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同时也表明自己忠于职守,在其位谋其政的远大志向。

《香祖笔记》的创作时间相比前两部,时间上就比较短暂,四年时间就成书了,全书共有十二卷,九百多条,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当时是时政内容,祥和背景下实则可以窥见作者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也续写了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本书的名字实际上是兰花的别称,作者想以此暗喻自己高洁的品质。

《古夫于亭杂录》一共有六卷,是在作者完成《香祖笔记》之后写的,也是用了四年的时间这时候的王士禛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这时候他身居故里,所以书中记录的大多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好友的书信往来以及听说的文人轶事。此书的名字也是因为所居之处有一个亭子叫作古夫于亭,所以取了这一书名。

《分甘余话》有四卷,是在康熙四十九年成书,当时王士禛已经有七十七岁了,已经是晚年的最后一段时间,尽管身体垂垂老矣,即将走向尽头,但是他依旧沉迷于小说的创作。“分甘”一词也展现出作者安详于晚年儿孙绕膝的乐趣。

(二)版本流传

《池北偶谈》目前有五个版本,前三个版本都是出现在康熙年间,包括己巳年(1689)闽中刊本、庚辰年(1700)临汀郡署本、辛巳年(1701)文萃堂刊本。另外两种是金溪李化自怡草堂校勘本和汀州张氏励志斋刊本。

《居易录》现存的主要是康熙五十年(1711)刊印的版本。

《香祖笔记》主要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的版本。

《古夫于亭杂录》主要的版本区别,分为五卷本和六卷本,但是在内容上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后面又出现了康熙年间范邃的广陵刊本,是有作者自序的六卷本,但文渊阁《四库全书》抄录的本子却是没有作者自序的五卷本。

《分甘余话》最早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了一版刻本,之后的几版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有七略书堂校刊本、民国年间石印本、张世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本。

三、王士禛作品内容

王渔洋的五部小说作品在创作上可以归为一个整体,时间上是一部接一部、前后相继的,创作的题材风格上,以及文体形式上都有着相似之处,虽然只有《池北偶谈》有着具体的体例,但是其他作品在内容上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一)《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这本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谈故、谈献、谈异、谈艺,具体地说就是历史典故、名人文章;国家经史文献;志趣鬼怪故事以及民间习俗技艺等。而且书中每一个篇目都有自己专门的题目,这本书的体例在王士禛的笔记作品中还是独一份,全书条理十分清晰。第一部分是谈故四卷,主要记录的是“国家之典故,历代之沿革”及清代典章制度、科举制度等,大部分都是康熙六年到二十三年这段时间内王士禛任职时到处收集得到的,包括礼部等各个政令机构的文献以及政令制度。第二部分是谈献六卷,主要内容是“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大多是一些人物故事,关于一些身边人的趣事、怪事以及生活琐事,也包括一些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的处世之道,其中大部分人物都是王士禛家族的人以及家乡的人。第三部分是谈艺九卷,“论文章流别,晰经史疑义”,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就是记录作者收录了一些前人的诗作,名言佳句,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评论,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神韵说”的诞生,表达了作者鲜明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于书画诗作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谈异七卷,“间举神仙鬼怪之事”,主要是收集记录了一些作者所见所闻的鬼怪奇事,有点像聊斋志异,也有点像现代的小说作品,但是其中的真假无从考究。也有一些篇目的归类并不是很清晰,让人存疑。

(二)《居易录》和《香祖笔记》

《居易录》和《香祖笔记》这两本书不论是创作的时间背景,还是体例都比较相似。它们都是在王士禛在京为官时期创作的。因此创作的结构和风格上都比较雷同,文章都没有进行具体的体例之分,主要就是按照故事内容的長短,适当地进行分卷,保证每篇文章篇幅差不多。

《居易录》按时间进行了分卷,有一点日记的记录方式。从书中的具体篇目中也可以看出,每一篇文章都有比较详细的时间记载。其中的内容包含比较广泛,既有社会现实、民风民俗的描写,也有对自己日常琐事,突发感想的记录,其中蕴含了许多作者自己的学术思想,值得深挖。《香祖笔记》与《居易录》相似,也没有具体的命名分卷和分类,著录的内容也比较驳杂,不仅有时政、制度、政令,还有民间志怪趣事、也有风俗记录,诗文评述,更有一些医药记载,可见内容之丰。

《居易录》和《香祖笔记》都是既有记叙,也有议论,二者并重,在创作上都表现得自由随意,不受拘束,作者能够如实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很多篇章的记录都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见解看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人格、性情、修养等。这两部笔记作品创作的题材前所未有的广泛,包容万千,纷繁复杂,内容广博,光是其中有所引用的经史子集,以及文学经典就有250多部,俨然是一部“以学问为笔记”的著作。这也使得后人不仅能够欣赏到他的笔记作品中的作者自身的思想,文学主张,还能够从中看到历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探听到更多的文化价值。

(三)《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

《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这两本书的创作结构,基本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仿照前面的作品进行的,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这两本书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有对前人诗歌的品评,文人轶事的记录,典章制度的描写、杂史医方的探究,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后人更好的研究清代的历史。由于这两本书都是在晚年创作,因此大部分都是描写晚年的生活,以及对盛年的回忆,如“马吊牌”以当时富人子弟不务正业,嗜赌成性,导致倾家荡产的案例,警醒后世子孙;里面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小偏方,如“治小便不通方”等,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心理状态以及日常生活情况。

四、王士禛作品的价值

(一)提供丰富的史料

笔记作品,说到底还是对史料的一种记载,尤其是像王士禛这种对于史料有着详尽的记载,如《池北偶谈》“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述了清初一些官职人员增设的情况;即使是再微小的一件事情,他也会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内容,甚至是一些没有办法考证的志怪故事,他也会将它们记录下来,因为这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如“史阁部”条,就记录了扬州城破时,史可法不屈被杀的事。王士禛在他的笔记作品的创作中,大多秉持严谨的史实意识,很多故事的记录,都是他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特别注明每一个故事的来源,特别强调每一个故事都必须是有所来源,要求确实有这样一件事情发生过,或者它的来源是可以考证的。甚至在他的笔记中也比较清楚地提出了其创作的目的就是“补史”,如《池北偶谈》卷六载“张待问”一则:“予邑新城,本长山县地,元始为县。阅《长山志·名宦》,宋止知县翟大顺一人,丞簿则有明以前无考。适阅《东轩笔录》,得张待问一人,知志之阙漏多矣。张待问为淄川长山县主簿……待问固不愧名宦,乃士伦亦乡之贤大夫也。录之以补志乘之阙。”这些文献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研究清代的历史,还能够让我们从他的笔记作品中窥探到前朝历史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整个史学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推动小说的发展

《池北偶谈》一共有四种分类,这些分类方法是王士禛自己根据前人的文言文小说创作的体裁风格改编而来的,结合了自身兴趣以及优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分类方法。这种独特的笔记小说题材,是对小说文体的创新。在“谈异”部分有着许多优秀的小说篇目,虽然当时并不被重视,但是在后世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深刻揭示了东西方小说观的不同。王渔洋在《居易录自序》很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对于小说创作的喜爱,以及自己对于小说创作的看法。首先是将自己的小说观进行了表明。他认为小说的创作是有必要的,就是将各种奇闻逸事记录下来,曾说“古书目录,经史子集外厥有说部,盖子之属也”,认为“其足以广异闻者亦多矣”。同时他也认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它的创作必然和历史的记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为“说者史之别也”,“唐四库书乙部史之类十三有故事杂传记,丙部子之类十七有小说家,”通过他的作品直接指出了很多史学的记录就是一种小说创作。其次也通过自己对前朝小说的了解以及归整,将前朝的小说创作风格进行了概括。指出“唐人好为浮诞艳异之说,宋人则详于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史家往往取裁焉”,在书中,可以看出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对于宋人的小说更加认可一些,认为宋人的小说在补史上做得更好一些。最后表达了自己对于小说的喜爱,表明了自己的鲜明立场和态度。在书中他丝毫不避讳自己对于小说的喜爱,并不认为小说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自束发读书,好读史传,旁及说部,闻有古本为类书家所不及收者,必辗转借录,老而不衰”。此外他还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创作小说的过程,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小说观,而这些不论是文体风格,还是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观念对于后世小说的创作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神韵诗学思想的流传

在《池北偶谈》中,“谈艺”部分可见王士禛的神韵诗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诗词评论部分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王士禛中和众大家之论,是为“神韵说”的集大成者。王士禛作为清诗坛的领军人物,其诗论“神韵说”在康乾年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可谓盛极一时。他的诗论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所称赞,遂多经流传,广为称道;又经门生加以宣传创作,一时士人学子以“神韵”为旨,影响甚广。

“神韵说”的产生离不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也斩不断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关系。“神韵说”可以追溯到老庄思想中的慷慨豁达,魏晋风度中的放浪形骸和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晚唐的意境说、南宋的妙悟说,再到元代文人画中的性灵讨论。在明代,“神韵”被赋予了格调气象的内涵,前人累积起来的艺术经验、审美情趣和文学理论都成为王士禛“神韵说”的源泉。在璀璨的文学星河中,王士禛更为直接地秉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徐祯卿等人的诗学思想,借鉴和追求着含蓄、蕴藉、自然的精神。他自己也说:“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王士禛在对前人关于诗画的思想进行总结后,又将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创作风格融进去,创新了“神韵说”,他的“神韵说”更加强调诗画的创作要以清淡雅致的风韵为主,注重心领神会的意蕴传达。王士禛的“神韵说”较为明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特点,经后来者自觉地运用阐释,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有创造性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理论。“神韵说”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独到,在前人的丰富经验积累下,加之以自身对许多诗歌理论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顺应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潮流,符合传统诗歌审美内涵的基本特征,因此他的理论思维和批评方法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总结性,极大地丰富了神韵思想。

五、结语

中国的笔记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无论是小说的内容还是表现得艺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王士禛作为清代笔记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笔记小说开创创作的先河,更是融会贯通先人笔记小说的精华,以及笔记观念,摒弃了传统的小说文体,以一种全新的笔记问题记录社会的现实,以及生活的见闻,不仅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做了详细的补充,还丰富了小说的文体,让笔记小说在清代达到繁盛的发展,同时还让神韵诗学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罗鹭.论王士禛与清代元诗学的兴起[J].文学评论,2020,(6):9.

[2]刘存斌.浅谈王士禛诗歌理论的神韵说[J].人文之友,2019,(3).

[3]薛润梅.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1):6.

[4]宋世瑞.论渔洋说部与清代笔记[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

[5]薛润梅.说部文体概念辨析兼论渔洋说部的文体贡献[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0,(1):17.

[6]文珍.王士禛笔记小说研究述略[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09,16(3):86-87.

[7]李文慧.《池北偶谈》小说作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學,2007.

[8]张鼎三.关于王渔洋及其《居易录》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5):6.

[9]巩怀霞.《香祖笔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田晓璞,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