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舆论宣传策略

2023-05-30郑凡

西部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宣传中国共产党

摘要: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通过快速反应,争取在舆论方面的主动权。在具体的宣传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既旗帜鲜明地支持张、杨的爱国义举,也坚决反击了针对中共的不实谣言;既不将抗日与对蒋介石的个人问题混为一谈,也注重对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争取;既注重发动群众营造要求和平与抗日的氛围,也注意防止出现过激的言论。根据国内外局势和舆论的发展变化,采用灵活的宣传策略,在促进西安事变在抗日基础上和平解决的同时,也积极构建自身的话语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对外形象。

关键词: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宣传;策略

中图分类号:D231;K2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0-0138-05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为基调居中调节,力促达成三方和解协议,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打下了稳定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正确的策略在变局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局势复杂且结果不明朗的情况下,展现出高超的危机事件处理水准和能力,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其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并予以坚决贯彻实施。

一、主动宣传构建自身话语权

(一)旗帜鲜明支持爱国义举

在西安“兵谏”的消息传到陕北的第一时间,中共中央以明确的态度,赞扬西安事变的革命性,肯定西安事变是站在抗日和反对“剿匪”的立场上,打破了在蒋介石控制下对日妥协、对内镇压的黑暗政治局面。中共中央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正告其不可负气发动内战,希望两党共谋抗日。面对事变后社会上舆论多呈现消极或激进之两极化的情况,中共中央接连发布多个文件,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反对将事变引向纠纷,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争端。对南京政府的武力示威和蒋介石本人不合作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站在坚定的抗日立场上,指出了蒋介石个人的一些错误,但显示出并未站在反蒋的立场上,而反蒋与抗日也毫无并提之理。采用这样的宣传策略,既可以客观指明事变发生的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在抗日和“剿匪”的问题上无法取得共识,以致矛盾集中爆发,也可以针对这一矛盾,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中国共产党的表态,在实质上与张学良、杨虎城的诉求遥相呼应,同时也充分向社会各界表明,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前途为要,不但不会乘蒋介石“落难”之时落井下石,反而期愿两党合作,举全国之力“团结救国、抗日图存”[2]。通过快速的反应,鲜明的立场,在积极声援张、杨正义之举的同时,树立了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外在形象。

(二)阐明事变真相澄清不实谣言

西安事變骤然爆发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虽然第一时间对外发表了关于这次事变“动机纯良”的声明,但南京政府封锁西安事变的一切消息,“严禁散发传单,无当局许可,各报馆不得发行号外”[3]109,谣言因此一时四起。八项主张①因与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救国精神相契合,不但被南京政府污蔑为“内容悖谬,极颠倒污蔑之能事”[3]142,也使之前流传张学良“通共”的猜测得到某种程度的坐实。国内外的主流媒体多将西安事变指为中共在后面阴谋策划的结果,日本更是公开称张学良与苏联签订攻守同盟,事变后的西安已经完全“赤化”。

种种谣传几乎淹没了张、杨发动事变的初衷,而集中到各阴谋论上。这种情况不但使张、杨的处境为难,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面对一触即发的内战危险,及自身所受到的怀疑和舆论攻击,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2月15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严厉驳斥其散播的谣言,表示西安事变虽事出意外,但却是国民党误国政策的必然结果,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和平主张,表示红军愿意和国民党军队一起,举全军之力抵御日寇。《红色中华》发表头版文章,反驳了国统区媒体对西安事变的歪曲报道。中共中央发表通电,提议在南京召开和平会议商讨共同救国。中共站在公正客观立场上的和平言论,既积极声援了张、杨的爱国行为,一再肯定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澄清和反击了针对西安事变和中国共产党而散播的各种阴谋论。

(三)联合媒介宣传扩大舆论影响

西安事变后,针对舆论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宣传的指示文件,要求从上到下学习贯彻中央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统一全党对西安事变政策的认识,传达中国共产党的真实主张。《西北文化日报》是最早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传播事实真相的西安媒体,《解放日报》全篇幅对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主张,以及当时西安社会的状况作了详细的报道,与国民党媒体歪曲事变真相的不实宣传,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一些民间刊物如《萌芽》《东北呼声》等,也从不同侧面报道了西安事变,公布事实真相。

除了报纸刊物,中国共产党设在西安的红中通讯社,将涉及西安事变的所有公开电报、信件均用广播发出。据统计,仅12月19日一天,毛泽东就通过广播发出了14份电报,西安广播电台在之前的宣传抗日上就已经非常活跃,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先后通过该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宣传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非常关心舆论宣传工作,亲自审阅每周的宣传纲要,在发现东北军内有人宣传“把红旗插遍西安”的极“左”的口号时,立即派人去说服他们停止了活动。西安方面在国民党的封锁下,联合运用多种媒介不遗余力地宣传,粉碎了南京政府混淆是非的谣言,有力地传播了中共的政治主张,营造和平与抗战的氛围。

二、广泛宣传,把握民情民意

(一)深入社会动员民众支持

西安事变发生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同在西安的具有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和地下党员一起,广泛接触西安各界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说明西安事变是在全国抗日浪潮推动下发生的,号召大家继续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做有功于千秋万代的事业。周恩来特地邀请杨明轩等有较大影响的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同自己在南开、黄埔时期的同学加强接触,使他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不仅无丝毫报复之心,而且专为保蒋并争取他同全国人民一起为抗日救亡而奋斗。”[4]在民主人士和群众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救国政策,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专门派工作组到华北各地积极地开展联络宣传工作,消除了不少人对西安事变的误解和疑虑,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的影响力,鼓舞了群众的救国热情与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二)听取民意调整宣传策略

西安事变之前,国内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就十分高涨,反蒋事件接连发生,然而西安事变发生后,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除了少数与蒋介石积怨颇深的将领外,各地方实力派或保持中立作壁上观,或主张和解谋求好处,纷纷将矛头指向张学良、杨虎城,指责他们图谋不轨,妨碍国家民族进步,认为国家目前要抗日要和平,必须要首先释放蒋介石,其他一切可以从长计议。

根据对形势进一步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中共中央很快调整了最初设定的“审蒋”,或是以西安为抗战中心来领导和影响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宣传思路。12月22日,毛泽东复信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表示在国家遭受亡国之灾时,中国共产党有且仅有的志愿就是抗日救亡,希望与他们结成坚固的联合阵线。对于大家可能存在的怀疑和犹豫,毛泽东坦然表示:“悠长的岁月将证明我们所说的就是我们所做的。”[5]同日,毛泽东也致信阎锡山,表示中国共产党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希望阎锡山可以从中协调,使南京政府接受统一战线而一致抗日。

在向社会各界和各党各派申明和平立场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注重对政见不同者一视同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转变。范长江因探寻西安事变的“阴谋”来陕采访,后寻机去陕北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向他历陈中共自长征以来的一系列主张。范长江回到国统区后,对西安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了清楚的传达和正面解释,导致朝野一时极为轰动,范长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著名新闻工作者。中国共产党虚怀若谷,积极吸纳各方意见,根据形势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西安事变中打了一个漂亮的舆论战。

(三)发动民众营造抗战氛围

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西安事变期间开展群众性的抗日运动。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西安的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14个群众团体在西安召开各界代表紧急会议,决定以“西救”等团体的名义通电全国,表明拥护八项救国主张,学生救国联合会发动各校组织宣传队,分头在市内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标语、组织演讲等多种形式,阐述兵谏意义,揭露蒋介石的卖国行径。周恩来亲自指导成立了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以领导学生、妇女、教职工和城市工人、近郊农民工作。上海、天津等地的党组织也同时推动各人民团体,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不再压迫部下“剿共”,准许全国各地的军队与红军一起奔赴抗日前线。

在事变后的几天时间里,围绕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空前活跃。西安的各类救亡组织发展到30多个,北平、上海的學生举行游行声援张、杨的义举,青岛10万纱厂工人罢工并派代表来到西安以示支持,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救亡团体也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对全国各地的革命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巩固扩大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力量。

三、重点宣传争取国内外舆论支持

(一)表明和平与抗日立场,赢取国际舆论理解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出后,国际政坛震动,英美等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密切的国家,表示如果事态发展到影响国际局势,他们不会默然处之。

中共中央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态度有比较客观的预估,提出要争取英、法的同情赞助。得知南京政府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12月14日前往西安,毛泽东特地致信张学良,建议他通过端纳与南京国民政府接洽停止内战事宜,并争取英国同情。端纳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坦诚沟通后向外通告,蒋介石各项安好,西安方面欢迎政治途径解决。中共中央提出要让英美顾问尽量多来西安,让他们向国外传达和平谈判解决西安事变的信号,通过谈判尽早释放蒋介石,中共愿意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为了向国外传播消息,周恩来请在西安的记者史沫特莱②协助承担起英语广播的任务,随后又开办了德、俄、日等外语节目,英国的贝特兰、德国的王安娜等外国记者相继参与此项工作,向全世界揭示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中国共产党基本的和平方针,争取国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西安事变发生当天,中共中央就向共产国际发出报告,希望他们特别是苏联能在舆论上给予支持,然而苏联却出人意料地发表了反对西安事变的社论,斥责张、杨是受日本支持的。苏联用意是将矛头指向日本,避免国民党与日本妥协,但其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的评论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张闻天明确指出,苏联散布这样的舆论有损于局部利益,并果断表示中共并不会采取与之相同的态度,在西安的周恩来也明确对张、杨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会同他们“在坚决防御下坚持抗日力量,反对内战”[6]。中共坚定的抗日立场,不但有利于团结统一内部思想,也给了张学良、杨虎城莫大的支持。

(二)正面回应质疑深化已有正确认识

除了发布通电,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宣传,中国共产党还紧紧抓住一切机会,正面回应所有的疑问,传达自身的声音。蒋介石被捉之后,很多群众情绪激昂,要求“审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确定后,对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劝解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周恩来在西安期间,在繁重的工作中仍开辟专门的时间在多种场合发表演讲,做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他组织邀请各界知名人士谈话,与西北的各方力量相谈相商,表示不断高涨的抗日爱国运动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动,希望各界能够继续推动西安事变朝前发展。针对共产党是西安事变背后的主导力量的质疑,中共中央明确回应,中国共产党虽然同情张、杨发动事变的动机,支持他们的抗日主张,但也反对所有一切可能会引起内战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举国抗日。毛泽东在接受史沫特莱采访时,再次言明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事前完全不知,而事变和平解决的事实,也证明了“阴谋”之说完全是臆测,中共领导人通过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澄清事实真相,不断深化人们已有改观的认知。

西安事变期间,来陕求取真相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后,在报道中公开称全国对于西北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错误,西北领导的政治理论是和平统一,政治诉求是在政治商讨下,拥护和服从国民政府的统治[7]。范长江在国统区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客观公正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回击了当时对中共各种负面的评论和谣言,从舆论上推动了“逼蒋抗日”政策的实现。

(三)放蒋后因势利导督蒋履行诺言

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一起飞返南京。12月27日,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目前的任务之一,就是督促与逼迫蒋介石实现他的许诺,巩固和维护西安事变取得的胜利成果。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很快发表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训词》,污蔑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受到反动派的蛊惑,只字不提他在西安所做的允諾。针对这篇训词,毛泽东在《红色中华》上予以公开反驳,并将训词中掩盖的六项承诺③公之于众,说明“我们将于蒋氏今后的行动表现中考察之”[8]。实际上把蒋介石置于全国人民的监督之下,要求他不打折扣地履行其允诺,走上联合抗日道路。在西安方面努力促使局势朝着明朗方向转化时,从南京传来张学良被判刑的消息,紧接着杨虎城被撤职,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对“陕甘善后办法”,企图用军事和政治两手压力迫使西安方面屈服分化。中共中央一方面发表通电要求张学良返陕主持工作,一方面及时调整了宣传策略,除了坚持和平解决事变立场,也强调了绝不站在南京中央的对立面表态发言,将矛头指向少数的亲日派身上,并表示愿意与蒋共同为抗日奋斗,否则内战祸起,应由南京政府完全负责。

蒋介石一面派人到西安私下四处游说拉拢,一面以军事为威胁要求西安方面限期在以削弱西安方面“三位一体”(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结成的军事同盟)为宗旨的甲、乙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接受,进一步动摇西安内部的统一。东北军内部在先争取张学良回陕还是先接受南京政府解决方案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最终酿成由下级军官强杀其主要将领的“二二事件”④,但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保住了西安事变和谈的基本成果。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⑤,得到了国民党内部开明人士的赞同,最终促使蒋介石履行了其在西安的承诺,国民党的政策开始由“反共”的内战转向“联共”的抗日,开启了国内和平准备对日作战的新阶段。

注释:

①八项主张:即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证人民集会结社等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②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年):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美国著名作家、卓越的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28年年底来华,1936年在西安目睹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她积极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抗日反蒋爱国民主运动,对西安事变作了客观的报道。1937年1月到延安,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著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

③六项承诺: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后来经过宋美龄、宋子文与中共、张杨等几方谈判,最后达成了六点共识。

这六点共识,就是放蒋协议,即:

1.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

3.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

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5.与同情中国抗日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具体各项:如命令中央军入陕部队撤出潼关,西北各省军队由张、杨负责。

对于这六条,蒋介石拒绝签字,但承诺以自己的领袖人格担保落实。亦称六项承诺。

④“二二事件”: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扣。而东北军中下层军官强烈要求张学良回陕,否则,坚决与中央军作战。东北军高级将领和杨虎城对战与和摇摆不定。1937年2月2日,苗剑秋、孙铭九、应德田等以抗日同志会名义召开会议,一致决定发动政变,除去东北军上层的妥协派,彻底改造东北军领导核心,改变一切妥协决定。事件只持续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至3日凌晨,事变仍在继续中,但前线部队已经撤了下来,且西安的这些年轻军官根本难以取得指挥权,政变者除了得到十七路军部分旅团长和西安城内左倾力量的同情外,在整个东北军内部明显地处于孤立地位,因而迅速陷入进退两难的严重困境。2月8日,中央军开入西安。次日,顾祝同率西安行营人员正式进驻西安。随后,中共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三方分别开始与顾祝同谈判。“三位一体”事实上已趋于瓦解。至3月初,东北军正式开始东调。不久,十七路军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⑤“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四项保证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2.

[3]杨中州.西安事变大事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4]远方.张学良在一九三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1.

[5]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69.

[6]程中原.中共高层与西安事变[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141.

[7]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52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6.

作者简介:郑凡(1986—),女,汉,陕西岐山人,单位为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方向为西安事变、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宣传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