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狭义与广义视角的“灰空间”比较探微

2023-05-30王靖南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差异性风景园林园林景观

摘要:“灰空间”概念最初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是指建筑内部封闭空间与建筑外部开敞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随着“灰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其概念逐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出现了更为广义的“灰空间”探讨。狭义“灰空间”实际与最初建筑领域的“灰空间”概念相同,可以被看作经典的灰空间;而广义“灰空间”则可以被看作园林景观中引申出的灰空间,是继承了狭义“灰空间”本质内涵而抛弃外在局限的灰空间,两者观察视角不同,但实质上是相通的。文章试图从“灰空间”的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方面出发,通过对狭义“灰空间”与广义“灰空间”的比较分析,对两者的概念定义、空间形态、空间特征和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把握和厘清景观“灰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灰空间;过渡空间;园林景观;风景园林;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弹性·整合——南京市方兴小学校园建筑灰空间再利用的实践探索”成果,项目编号:2021NFUSPITP0324

1 “灰空间”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灰空间”这一概念,普遍认为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是一种“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内与外的第三域……因有顶盖可算是内部空间,但又开敞,故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1]。在色彩中,灰是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颜色,也是黑色与白色混合得来的,所以借此概念,形成了空间中“灰空间”的概念。

在空间理论中,“黑空间”一般指的是空间界定清晰且有明确尺度感的封闭型空间,“白空间”一般指的是空间界定模糊且尺度较大的开敞型空间[2]。而“灰空间”就是介于“黑空间”与“白空间”之间的特殊空间,既可以看作封闭型空间的一部分,又可以看作开敞型空间的一部分,拥有“白空间”与“黑空间”的双重空间性,主要起着空间的过渡、连接、转化等作用。本文称其为狭义“灰空间”。

实际上,“灰空间”理念在中国古代经典建筑和中国古典造园中早就加以运用,并且“灰空间”形成的目的与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亭、台、廊、桥等“灰空间”形式将园林建筑与景观环境协调过渡,创造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纷繁复杂,为有效地融合各种类型、功能的场所空间,许多学者和设计师逐渐将“灰空间”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当中,创造出园林景观“灰空间”的丰富形态,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3],对灰空间的研究也逐渐从建筑领域拓展至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形成了园林景观中的“灰空间”概念。本文称之为广义“灰空间”。

2 两类“灰空间”的差异性分析

2.1 从空间形态看,广义“灰空间”比狭义“灰空间”的空间形态更加丰富

狭义“灰空间”是指介于建筑内部封闭型空间与外部开敞型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具备“第三域”和“有顶盖但又开敞”[4]的形态特征。“第三域”是指介于两个空间之间,既不影响其所衔接的建筑内外空间的独立性,又能很好地模糊它们的边界,起到过渡、连接、转化、渗透的作用。其不仅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之域,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沟通之域。

“有顶盖但又开敞”体现的是狭义“灰空间”的形态特点,也是其主要限制条件,将其范畴局限于建筑领域。大部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研究的“灰空间”主要属于狭义“灰空间”的范畴,如亭、廊、檐下等区域是典型的狭义“灰空间”形式,但也有无“顶盖”的特殊形式,如天井。

广义的“灰空间”是在园林景观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指的是介于两种不同或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凡是能起到过渡、连接、转化、渗透等效果的“第三域”,均属广义“灰空间”范畴。广义“灰空间”是引入狭义“灰空间”中“第三域”的概念,將“灰空间”从单一的建筑领域拓展至园林景观领域,但不受“有顶盖但又开敞”的形式局限,使“灰空间”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广义“灰空间”包括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可以是集散空间与休憩空间之间的“灰空间”,也可以是硬质广场与软质绿化之间的“灰空间”。

例如,图1江心洲江岛科创中心的一处休憩区,利用植物的遮挡和围合形式来塑造出左侧道路集散空间与右侧休憩空间之间的“灰空间”。

在园林景观领域,从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园林四要素的配置来看,狭义“灰空间”是将山石、水体、植物这三要素都归为外部空间自然环境,而与建筑之间形成“灰空间”;而广义的“灰空间”则是处理山石、水体、植物、建筑这四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灰空间”,起到美化景观、丰富层次、协调统一等作用。

例如,图2浦口公园的湖面处理中,通过在与陆地和塔下栈道的边际种植荷花、浮萍草等挺水或浮水植物来起到水面与陆地、水面与灯塔建筑、水面与背景乔木的过渡作用,同时形成了以水生植物为主的“灰空间”景观。此外,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景、框景、障景、开门见山、欲扬先抑、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设计,则可以被看作广义“灰空间”的处理手法。

2.2 从空间特征看,广义“灰空间”比狭义“灰空间”更具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延展性

“第三域”的定位及其过渡、转化、连接等作用,是区分“灰空间”与其他空间的主要特征。这种定位和作用直接导致了“灰空间”边界特征的模糊性。“灰空间”的边界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表达为“灰空间”及其所连接的空间之间没有实体进行实质性封挡。因此,有学者将视线是否被实体遮挡作为判断一个区域是否为“灰空间”的重要标准[5]。

建筑内的封闭空间是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需求的人文环境的代表,也是精神与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外的开敞空间是自然环境的代表。狭义“灰空间”作为“第三域”,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是人文环境向自然环境的延伸,是自然环境向人文环境的渗透,传达着建筑与景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依存的理念,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相较于狭义“灰空间”,广义“灰空间”的涵盖范围更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丰富,呈现出从个体到组群、从组群到整体以及整体与周边环境所形成的“灰空间”等多种形态,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形态的不定性和空间属性的延展性[6]等。

2.2.1 组织结构的多样性

广义“灰空间”不局限于建筑的室内与室外、封闭型与开敞型空间,可以是空间性质相同但功能不同的两个空间之间的“灰空间”,如开放式的休憩草坪和开放式的集散广场;也可以是功能相同但性质不同的两个空间之间的“灰空间”,如同样用于遮阴休憩的廊架建筑和树林等。此外,其结构形式由相邻空间的结构与布局决定,并能延续扩展或转化融合两个空间的功能,表现出更丰富多变的空间组织结构。

2.2.2 形态的不定性

相较于狭义“灰空间”,广义“灰空间”形式更为复杂,且难以明确描述其形状、位置、尺度和给人的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台、廊等狭义“灰空间”,虽然边界具有模糊性,但都是比较容易辨别并界定的“灰空间”。因为在园林景观中,空间复杂的组成和划分往往围绕着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而不单单是如建筑内部和外部、封闭和开敞这类对立空间,加之实际被“灰空间”连接的空间并不会如理想中的容易界定,甚至也是模糊的,所以园林景观中各种不同类型空间之间的“灰空间”具有更强烈的形态不定性。

例如,林下封闭空间与草坪开敞空间之间,既可以利用地形塑造的“灰空间”过渡,又可以用疏林灌木营造的“灰空间”逐渐过渡,甚至常出现地形和植物等多种形式混合而形成的“灰空间”。

2.2.3 空间属性的延展性

“灰空间”的延展性表现为“灰空间”与外围相邻或相关空间的紧密联系。广义“灰空间”不仅可以在两个相邻空间之间进行过渡或衔接,还可以在多個相邻或有一定距离的空间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协调,这样的“灰空间”也就能拥有多重空间的性质,通过相互依赖的关系和自身丰富的变化与组合来建立多方的沟通和融合。“灰空间”的延展性主要包括“灰空间”与相邻或相关空间的位置关系、渗透性、旷奥度等。

2.3 从空间功能看,广义“灰空间”比狭义“灰空间”在梳理空间秩序、营造空间氛围、增加空间创造上有所拓展

在“灰空间”主要起过渡、连接、转化、渗透等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狭义“灰空间”主要有提供适宜小气候、调节空间尺度、消除空间隔阂、协调不同建筑功能等作用。提供适宜的小气候,就是协调室内外空间,实现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优势互补,如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户外活动、欣赏风景等功能作用;调节空间尺度,即对外放大外部空间、强调自然景观,对内承载观赏个体、提供舒适观赏环境;消除空间隔阂,是指弱化内外界限,使对立的内外空间实现平滑的过渡;协调不同建筑功能,就是在建筑与建筑之间起到联系、过渡等作用,如廊道、道路等,可以连接不同功能的建筑,也能进行一定的内外部空间划分,使整体空间区域功能和谐统一。

而广义“灰空间”除了发挥“灰空间”基本的作用外,还拓展了梳理空间秩序、增加空间创造、营造空间氛围等作用。

2.3.1 梳理空间秩序

这是广义“灰空间”在大尺度的空间协调上特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空间节奏[7]和丰富空间层次两个方面。在调节空间节奏方面,“灰空间”作为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是把握节奏和韵律的关键,通过“灰空间”的调节,可以弱化空间之间的差异性,增强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同时向整体的大方向协调。在丰富空间层次方面,“灰空间”能够在两个对比强烈的空间中形成过渡的中间层次,甚至形成“灰空间”与“灰空间”之间新的层次。

2.3.2 增加空间创造

“灰空间”不仅是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设计师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场所。在外部,“灰空间”可以根据其所连接的不同空间的性质、功能、内容、作用的不同而演化出各种形态不一的过渡形式;在内部,“灰空间”本身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精细化的再造创新,如空间场所的人文精神体现、自然生态营造、空间功能细分等。

2.3.3 营造空间氛围

这主要体现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上,强调的是园林空间环境的文化与精神属性,即主动营造游赏者与园林景观之间的情景交融场景。“灰空间”作为园林中空间之间的过渡场所,同样是衔接空间的精神内涵复合体,往往起到园林意境的铺垫与激发作用。例如,留园入口狭长的备弄通过对两侧建筑、内外部环境以及天井、漏窗等多种“灰空间”的巧妙利用和塑造,营造有收有放、循序渐进、欲扬先抑的空间氛围,成为留园内部美景的铺垫和序章。

3 结语

狭义“灰空间”与广义“灰空间”因观察视角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在空间形态、特征、功能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它们在实质与功能上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城乡现代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及园林景观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风景园林及其“灰空间”的理论与实践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必将在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J].世界建筑,1981(1):57.

[2] 黎玉妃,厉辰,秦浩.清晖园灰空间对现代文化建筑营建的启示[J].建筑设计(理论版),2022(20):107-110.

[3] 石武汉.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J].智能城市,2018(1):32-33.

[4] 徐放,赵鸣,刘悄然.灰空间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塑造的影响[J].景观园林,2017(4):177-179.

[5] 于沁辰,丁山.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合理化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2(7):122-123.

[6] 景峰.园林景观中的“灰空间”探讨[J].中国园林,2011(5):76-80.

[7] 唐桂梅.模糊的美:园林景观灰空间解析[J].农业与技术,2016(16):198-199.

作者简介:王靖南(2002—),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差异性风景园林园林景观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