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

2023-05-30刘佳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德育

刘佳琳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选科、专业选择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生涯规划指导是唤醒學生发展动力以及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的关键。把握好立德教育在生涯规划指导中的统领作用,需要在立志铸魂、润心启智、强健体魄三个方面下功夫,增强学生成长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生涯规划指导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生涯规划指导;德育;生涯规划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1-0056-03

一、引言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以立德教育为根本。新高考背景下,自主选科模式的设定,让学生学习与未来发展更早地建立联系,发展所长,目标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更是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人才的必备保障;高考考试内容的变革,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德育为先、智育引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要落实的根本任务,做好学校育人整体规划势在必行,要落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学生生涯规划。

二、德育在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引发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202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在中学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的“选科”服务,更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唤醒其生涯规划的意识,提升其积极探索自身与未来发展联系的愿望与能力,增强其主动联结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识。唯有这样才能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根本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任务是要阐明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德”养育万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立德”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更是生涯教育的“统帅”。

三、目前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德育思想的弱化

新高考背景下,各学校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实施策略大多集中于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生涯体验平台等,聚焦学生生涯唤醒、生涯探索、选科决策、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就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有三个特点:第一,已经显现由传统测试评定学生职业兴趣制定生涯规划方案的“被动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挖掘,通过叙事法、生涯故事法等制定生涯规划方案的“主动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在通过挖掘自身能力优势,构建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非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标签化”,限制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可能[1-2]。第二,生涯教育已经逐渐走出课堂,通过组织校内或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生涯探索活动,通过创设真实场景、增强体验感,提升学生对生涯规划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自我探索和对外界环境探索的愿望,从而使学生的生涯规划更趋近于自身的真实愿望与个性特征。例如高校实地探访、社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行业趋势分析、行业人物访谈、模拟招聘会、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名人传记阅读、影视文学欣赏等活动[3]。第三,学科课程生涯规划渗透作用日渐显著。例如,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融合了“知识线+生涯线”,在政治课堂内外组织生涯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4-6]。

但就实践操作来看,至少存在三大问题:其一,专业化的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专业的生涯规划教师。目前中学普遍不设置专门的生涯规划教师岗,而是由心理教师、德育导师、班主任等非专业人士兼任,传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其二,生涯规划教育“功利性”问题突出。不论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在学科教育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职业”为导向,使得生涯规划教育沦为“职业探索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们传授关于选科及专业选择、院校选择、职业选择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天赋潜能,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被动规划变为主动规划”,并从中生成持久的奋斗动力。其三,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引领”不足,换言之,没有德育引领的生涯规划教育会让学生陷入迷惘,不符合对学生进行终身发展规划能力培养的目标,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要探索便于非专业人士操作的、多元化的、符合学校文化的,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生涯规划教育路径至关重要。

一项针对北京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学生可谓是千军万马杀出的赢家,却被一个新的名词——“空心病”代言。教育的功利心正在养育着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立德树人的目标如何落实?传统教育中德育内容比较分散,学科课程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可涉及德育部分,学校校内外实践活动也可体现德育的理念,但立德教育始终没有成为学校一个规范、专门的教育形式,同时立德教育与人的发展培养没有建立必然的联系,立德教育现不足以作为一种学生成长的价值导引。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发展指导的重要形式,需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处理个人志趣、社会发展需要、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立德”教育需要作为统领贯穿始终,只有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念作为引导,才能实现前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以“立德”为统领的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四、生涯规划教育中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立志铸魂为目标,开展生涯拓展系列课程和活动

学生每天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学习文化课,很少有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新型职业;部分学生受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想从事教师、医生、律师等行业,还有部分学生想多赚钱,当明星、网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了解欠缺,甚至可能受不良价值观影响,这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带来阻碍。以立志铸魂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涯拓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唤起成长发展的动能。第一,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生涯拓展”板块。每次生涯课中可以设置单独的生涯拓展板块,可以结合当前大家关注的事实展开,例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第二,在生涯规划课中要设置专门的課程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愿望。例如开设与“新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新型职业探索”“国际国内发展聚焦的几大领域”等内容相关的课程。第三,开展系列“生涯拓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生涯探索铺路。开展“热门行业领军人物讲演或访谈活动”“暑期职业实习周活动”“名人传记讲演”“校园创业角”“社区公益服务创业创意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拓展视野、找寻志向、联系实际,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培养其合理规划的能力。

(二)以润心启智为目标,开展生涯幸福系列课程和活动

我们倡导的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大生涯”观,生涯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做好选科这一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懂规划、能规划的技能,在合理规划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奋斗的意义、家国的情怀,发展世界乃至人类发展的视角和眼光。所以,生涯规划应该涉及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开展生涯幸福系列课程。第一,需要在课程中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我决定论等可以体现作为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人成长的发展性的理论,开设如“生命的意义”“幸福课”“激发内在动机”等课程。第二,心理学虽然在西方形成体系并盛行,但其核心思想还是源于东方文化。开设“儒释道中的人生智慧”“四书五经中的经典解析”等,让德育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行稳致远。第三,开展生涯幸福系列体验活动。充分利用“5·25”活动周、每周选修课等时间,开展温馨、愉悦、渗透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流露,如“我的幸福瞬间展”“微笑传递”“团体辅导系列活动”“正念减压练习”“生命曼陀罗展”等活动。

(三)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以劳动、体育教育为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面对劳动和生活中需要处理的琐事总是束手无策或请家长代劳,怎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建设者?为此,我们需要以劳动和体育教育为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生涯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班级和学校的基础劳动如扫地、捡垃圾、修草坪等,需做到每个班级有“责任区”,每个学生有“责任分工”;积极倡导家校协同,学生在家里需要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家长积极配合并监督;广泛开展社区社会公益劳动服务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公共景点等开展“文明护卫队”活动。另一方面,在体育课和早晚操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瑜伽、养生操、正念训练等健体活动,结合中医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建立“身心一体观”,让学生逐渐具备养生的理念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吴秀玲,周建民. 叙事取向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兴趣探索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3):59-62.

[2]温文香. 生涯故事访谈在高中生涯辅导个案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7):46-49.

[3]曹薇,袁章奎.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下 如何做好生涯规划教育[J]. 贵州教育,2021,688(22):16-18.

[4]王丽. 在化学教学中融合生涯教育的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50-52.

[5]朱婷婷. 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的教学设计探究——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6):61-64.

[6]王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