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踢猫者,更不做被踢者

2023-05-30王琛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区分长大边界

王琛倩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又看到了熟悉的一幕:门口的妈妈大声对孩子嚷:“快进去啊!” 孩子哭着喊:“妈妈,妈妈……”妈妈更生气了,“都因为你,天天迟到!”一个是心急火燎的上班妈妈,一个是磨磨蹭蹭不想上学的孩子。这似乎是学龄前送园很正常的一幕,我却有点隐隐担忧。小时候孩子不听话,父母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迟到的!”长大后孩子学习不好,父母说,“因为你,我换了工作,你还不好好学习?”

在很多情景中,“都是因为你……”的表达见怪不怪,说出此言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浑然不觉。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就是一个坏情绪传染的日常现象。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頓。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而孩子,往往就成了被踢的对象。

想想看,到底是因为谁呢?不过孩子年幼时,并不能够理解“都是因为你”的背后涵义,但他们能够觉察出这句话带来的不舒适感。长大后,便慢慢内化为自己的归因模式,碰到问题后,或成为指责别人的踢猫者,或成为常常自我否定的被踢者,容易陷入过分在意别人——总以为自己说错话——潜意识形成“我不好”“我不对”“我不重要”的模式。

我们不要做踢猫者,也不做被踢者。由此,成人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深刻的觉察。不断地进行自我觉察和反观练习,比如,发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过往有类似的体验吗?看到自己的旧有模式,从而改变内在逻辑,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别人范围内的事。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不影响他人;负责好自己的人生,不干涉别人。

我们不做踢猫者,更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被踢者。由此,帮助孩子从小区分情绪的边界非常重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父母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不使用“都是因为你……”之类的语言,帮助孩子区分人与事情、人与情绪的边界。我们各自承担属于我们的责任,我们独立而自由,同时我们相爱。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区分长大边界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