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语方位词“前”“后” 的空间隐喻功能

2023-05-30陈竹文

今古文创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方位词

陈竹文

【摘要】 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中,且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策略,更反映了人类思维过程的特点。在汉语和日语中,隐喻的应用也俯拾皆是。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观点,以汉日语中共有的方位词“前”“后”为例,具体分析这一对方位词的空间隐喻义。

【关键词】汉日语应用;方位词;空间隐喻;日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6-013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6.041

长久以来,隐喻被视为文学领域的概念,专属于文学审美所有。但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并强调了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应用中更普遍的重要性,称之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1]。这一理论拉开了隐喻研究的帷幕。

汉日双语中的隐喻现象俯拾皆是。其中,方位词的隐喻应用尤为常见。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方位词研究的一般观点,结合具体语例,考察并分析汉日双语中方位词“前”“后”在语言应用中的空间隐喻功能。

一、空间隐喻功能的认知基础

人类的思维在本质上是概念化的,而隐喻正符合这种概念化思维的要求。隐喻则是以两种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用A领域(源域)的概念去描述B领域(目标域)的手法。隐喻植根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具有经验基础,即具身性。此外,也需要人类对“比较”这一认知能力进行应用。在隐喻中,人类不仅要运用自己对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找出两种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主动进行联系,这种目标域与源域的关联称为概念隐喻。可以说,人类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隐喻的。

通过具身性这一特点,可以看出,人类通过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人们下意识地以源域的方式进行组织目标,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该过程具有单向性、选择性和系统性的特点[2]。以本文探讨的“前”“后”为例,身体向前方的移动行为产生了“前”的空间概念,与之相关又产生了“后”的概念。这一前提下,“前后”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即为源域(source),在本文中,这一组词映射(mapping)的目标域(target)是时间概念域、关系概念域等。这一特定过程在概念隐喻又被称为空间隐喻,即运用如上下、左右、前后、深浅等空间概念来思考、谈论非空间概念[3]。此外,概念隐喻还包括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二、方位词“前”“后”的基本释义和一般性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前”的基本释义是“正面的部分;人或物体正面所朝的方向”;而“后”的基本释义为“背面的部分;人或物体背面所朝的方向”。

而在日语中,这一对概念对应的汉字则为「前」「後」,且两个汉字分别拥有音读、训读的读音。在『広辞苑』(第六版)中,「前」的基本释义是「物の正面にあたるところ」;「後」的基本释义为「物の正面、前面と反対の側」,类似于汉语,两者的基本释义也是互相对立的。

通过以下例句,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对空间概念。

(1)在学校前集合。

(2)像の前で記念写真をとる。(在雕像前拍纪念照。)

(3)这栋建筑后面有一座花园。

(4)子犬が後ろからついてくる。(小狗跟在后面。)

(1)(2)两个例句是方位词“前”的一般性应用,表示空间。“学校前”、「像の前」分别以“学校、”「像」为物体参照点。同理,(3)(4)两个例句中的“后”是空间上的概念,“花园”、「子犬」分别以“这栋建筑”和「私」(即例(3)中的主语/发话者视点)为参照点。“参照点”的概念,也是空间隐喻中时间域向空间域映射这一过程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汉日语中“前”“后”的空间隐喻分析

空间隐喻是语义变化的途径之一,也是在认知条件下两种概念的置换,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互动。无论是在汉语还是日语中,通过隐喻,“前”“后”的语义都可以发生转变。这一过程中,表示方位的语义让位于其他语义,以帮助人们理解并描述抽象概念。

(一)表示时间

1.“前”表示过去、“后”表示未来

汉日两语中时间左视认知的运用较为广泛。在这一认知模式中,“前”表示过去,“后”表示未来;观察者面向过去,背对未来。左视认知下,观察者不动而时间运动,先经过观察者的時间在前。

(5)一周前,我去医院看了病。

(6)5年前に、彼女と出会いました。(五年前,我遇见了她。)

(7)我将于一周后去外地出差。

(8)二年後には完成する。(两年后完成。)

以上两组例句利用具体可感的空间方位概念去描述较为抽象的时间概念,从源域(空间域)到目标域(时间域)的映射形成了结构整齐的系统,时间范畴的存在以空间范畴为基础,时间被赋予方向和位置[4]。(5) (6)例句中,“我去医院看了病”和「彼女と出会いました」是以“现在”为时间基点、发生在较早时间的行为。(7)(8)例句也能体现相同的认知模式,“去外地出差”、「完成する」是以“现在”为时间基点、将会发生在较晚时间的事情,这两项都是当下尚未发生的行为,同样完成了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在空间隐喻中,用这组方位词表示时间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一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和语言应用的经济性原则,使说话者可以更高效、省力且准确地表达抽象性概念。以下也列出更多语例予以佐证,其普遍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9)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鲁迅,《狂人日记》)

(10)“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鲁迅,《孔乙己》)

(11)前に会ったことがある。(以前见过面。)

(12)明日の午前10時に弊社会議室までお越しください。(请于明天上午十点到本公司的会议室来。)

(13)月曜日の午後に来ます。(星期一下午来。)

(14)彼はその後どうしたか。(他后来怎么样了?)

通过上述语例,可以总结出这一空间隐喻过程中的具体对应关系:

为便于理解,在汉语和日语中,描述时间也可以用纵轴来表示,即时间是沿着纵轴流逝的[5]。以“现在”为时间参照点,过去的、较早的时间带位于纵轴的上方,较晚的、新的时间带位于纵轴的下方。而在描述方位关系时,为便于理解,在此采用相同的纵轴,即参照物向前移动为沿纵轴向上,向后移动为沿纵轴向下,如下图所示。

2.“前”表示现在

汉语中存在用“前”表示“现在”这一时间节点的情况,如“目前”“眼前”“当前”“现前”,这一语义是“后”不具备的。日语中也有形似的词语「目前」「眼前」「当面」「現前」,但较之汉语,语义产生了一定变化,语言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区分。以下将通过具体语例,逐一进行对比分析。

(15)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岁寒堂诗话》)

(16)目前,当务之急是把重点放在重振经济上。

(17)目前にちらつく。(在眼前闪现。)

(18)勝利は目前に迫っている。(胜利在望。)

古代汉语的“目前”仍具有空间义,但由于在语言的演化中,“目”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眼”“眼睛”所取代,“目”的书面化程度提高,日常使用频率降低,逐渐需要依附其他语素以组成词语。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目前”失去了“眼睛的前方”这一释义,而“目前”的“前”也已不再具备表示具体方位的意义,该双音节词仅表示“现在”。不同于汉语,日语中的「目前」有两种读音。音读时,读作「モクゼン」;训读时,读作「メサキ」(该读音也可写作「目先」)。「目前」不仅保留了空间意义,也具有时间意义,主要释义有二,既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主体视角的前方,也可译为“不远的将来、近未来”,用法和汉语的“目前”不尽相同。

(19)近在眼前。

(20)着眼于眼前,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21)正門と校舎をくぐり抜けると運動場があり、その向こうには新宿高層ビル群が眼前にそそり立つ。(穿过正门和校舍就是运动场,对面是耸立在眼前的新宿高层建筑群。)

现代日汉语中,该词写法相同,也都有空间意义。但汉语中除了这一语义,“眼前”一词也可以表示现在、近期这种时间概念。

(22)当前许多剧组越来越热衷于在风景名胜拍摄,在制造出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影视盛宴后,也给当地生态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23)カイラがサムのもとを去っていく心配は、当面ないようだった。(现在似乎不担心凯拉会离开山姆。)

汉语中,“当前”的“前”也有空间隐喻义,表示现在。然而在日语中,并没有写法相同的词语。形似词语有「当り前」,但该词的词性是形容动词,意为“当然;普通,正常”。日语中,另一形似“当前”的词是「当面」,实际用法类似汉语的“当前”,表示现在。

(24)窃以为是必其耽溺于现前方法便利,不自禁地失中耳[6]。(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25)「風の景色」が現前した。(“风的景色”出现了。)

(26)新しい社会が現前しつつある。(新的社会正在出现。)

「現前」在日语中表示“出现在眼前”,而汉语的“现前”除却这一语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概念。然而,在BCC语料库[6]的180条检录结果中,有122条出现在佛教语境下,其中117条语例中的“现前”意为“出现”,并不表示时间;在其余的58条结果中,仅有18条表示“现在,当下”,且使用年代都在2011年之前,大多出现在20世纪。由此可见,在描述“现在”这一时间概念时,该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较为鲜见。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汉语中的“前”在通过空间隐喻描述时间时,常与其他汉字组成双音节词语,表示“现在、近期”这一时间阶段;日语中则有形近的双汉字词,且通常采用音读,语义较之汉语,并不完全一致,语言学习者应注意其中的细微差别。另外,“后”并不具备表示现在的语义,生活中也没有“当后”“目后”这一词类。

3.“前”表示未来

在“前”和其他汉字组成的多音节词语中,还有一类词语可以表示未来,如“前途无量”“前程似锦”,日语中也有「前途」一词,意思和汉语相近。

(27)“xx”将是服装界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至诚欢迎有志于xxx事业的有识之士携手合作,共创美好前程。

(28)このままでは町民が不幸だし、前途が思いやられる。(长此以往,村民会很不幸,未来堪忧。)

以上两个例句都以观察者为基点,面向未来,因此未发生的事處于观察者前方,这也属于空间隐喻中向时间域的映射。如果说左视认知下“前”表示过去、“后”表示未来的模式是时间运动模式,那么与之相对,用“前”表示未来的义项则可以归为自我运动模式,亦称为右视认知。在这一模式中,时间是静态的,观察者是动态的,观察者面对未来,向未来的时间走去,未发生的事情位于观察者的前方[7]。

此外,通过上述论证,也不难发现“前”可以表示过去、现在、未来,而“后”只能表示未来、发生在较晚时间的事。在表示时间的空间隐喻中,“前”的释义范畴比“后”广泛得多,两者在使用范围中的不对称性很强。

(二)表示关系、等级

在社会关系网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地位。自古以来,在描述静态的地位或动态的地位转换时,人们通常会采用空间隐喻,如“左迁”“高升”“降职”等。而“前”“后”也可用來描述个体地位、辈分的高低,在使用中承载了个体的等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高效地传递身份信息。在古代,力气大、地位高的人通常在前,承担更多义务、享有更高的地位,这一传统得以延续,现代社会仍在沿用“重要在前,次要在后”的规则。例如,在大型会议、讲座等公共场合,地位高的重要人物通常坐在前排;在学校排名时,一般遵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把成绩优异的学生列在名单的前面;做事情的时候,人们通常列出优先级,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等等。

(29)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30)あれが後輩の鈴木ですよ。(那是我的晚辈铃木。)

(31)お前が言うな。(你不许说。)

在以上的具体使用中,方位词“前”“后”承担了空间隐喻的功能,“前辈”「後輩」「お前」都包含空间域向关系域的映射。一般来说,出生在前的年长者辈分高、资历深;出生在后的年轻者辈分低、资历浅。较早加入某一特定群体的人的地位也高于较晚加入的人。因此,汉语有“前辈”“后辈”的说法,日语的对应表述则为「先輩」「後輩」。

不过在日语中,由「前」组成的人称代词并不总是出现较低地位者对较高地位者的称呼中,例(29)中的「お前」就是例证。「お前」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产生于平安前期,经历了语言的演变,词义和感情色彩发生了颠覆式的转变。直到江户初期,人们都常用「お前」来表示对神佛或贵人的尊敬,在感情色彩上包含较高的敬意。在江户时期,受江户语影响,该词尊敬程度不断下降。随着明治维新、战后公布新宪法等变革的推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动,敬语也随之产生动摇,人称代名词更迭演变[8]。如今,「お前」多为男性使用,表示亲热随和,既可以在同辈之间使用,也可用于上级称呼下级。在某些具体语境下,该词还蕴含憎恶、蔑视的负面感情色彩。虽然如今在祭拜神佛时,仍有人会使用「御前(オンマエ)」,但总体使用频率较低。

四、结语

人类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策略,更反映了人们的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及其深层的对应关系,与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密切相关。然而,汉日两种语言中,许多隐喻表达经过长期广泛使用,已形成常规的固定表达形式,容易令人丧失把握隐喻现象的敏感性。语言学习和研究需要关注并提炼现象背后的规律。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空间隐喻为基点,对汉日双语的空间词“前”“后”进行相应分析。经过对比考察,可以看出,虽然在具体语境中,两种语言可能选择的具体表述不完全相同,但两种语言对“前”“后”的空间认知和由此产生的空间隐喻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应用普遍性。诚然,这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国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相似性也不无关系。

基于这种相似性,再通过对方位词“前”“后”的空间隐喻功能进行考察,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从认知层面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对语义做出完整、全面的解读,提高研习效果,最终保证实际运用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李远喜.日语隐喻的认知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4):24-27.

[3]徐晓义.浅谈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J].现代交际,2015,(4):63.

[4]李萍.汉英空间隐喻“前”“后”的认知和表达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117-119.

[5]王红玲,邹文.汉语和日语方位词“上”的隐喻功能[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12):224-225.

[6]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等.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7]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85-92.

[8]叶雪三.日语人称代名词“お前”的今昔[J].现代外语,1979,(02):29-33.

猜你喜欢

方位词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有讲究的方位词
《大唐西域记》合成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动物们的聚会
认知视角下藏语方位词的统计分析研究
保定市街道名称中的方位词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