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双重逻辑解构

2023-05-30何青祥

今古文创 2023年16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

【摘要】 已有不少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做过解读和评价,即从《手稿》出版以来,学者们并非把《手稿》看作不成熟或者从单一视角去看待《手稿》。本文认为要多角度公正看待这一著作,异化概念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个概念中存在着两条逻辑,即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人本逻辑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评价,在《手稿》中占主导地位。而另一条是从客观的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占据弱势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人本逻辑;科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6-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6.021

异化劳动作为《手稿》中的核心要义,众多的纷论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如从狭义的角度抑或是广义的角度探讨异化劳动理论。但是其中对双重逻辑的探讨最为激烈。双重逻辑是指《手稿》中对异化劳动问题采取两种不同的逻辑评价视角。

孙伯鍨教授认为,在《手稿》中存在“两条逻辑”的思路: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本逻辑;另一个是从科学角度出发的科学逻辑,占据弱势地位①。张一兵教授认为《手稿》是一个双重逻辑的结合体②。人本逻辑在《手稿》中占据主导地位,称为统摄性的权力话语。王南湜教授也认为《手稿》中的双重逻辑是双重变奏的,并对其进行了一种后黑格尔主义的阐述。

王南湜教授认为“异化”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在《手稿》中,马克思使用异化次数非常多,贯穿始终,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使用的频率减少了许多,而且其意义也有了较大变化③。根据统计,在《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这几本著作中异化分别出现了158次、19次、17次、17次,由此看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贯穿一生,并不存在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认识论断裂”问题以及成熟和不成熟马克思的问题。

一、《手稿》中人本逻辑到科学逻辑的转变

第一,在以人的本质为视角的人本逻辑层面,从理论自由到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马克思已经完成了自由劳动的价值悬设。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对林木盗窃法法案的研究,意识到林木所有者联合统治阶级对于贫民的压迫,发自内心地对普鲁士王国政府予以强烈谴责和抗议。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则是将人的自由问题的考察放在了市民社会中,把人的解放问题由天国回落到人间,并指出真正的人的自由解放是以政治解放为前提的。对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使人在劳动中成为类存在物,通过劳动实现社会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在此,马克思將人的自由解放与劳动结合起来了。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劳动者确证自己本质的对象化劳动,而对象化劳动正是工人的类生活。马克思对造成异化劳动的资产阶级进行批判,更多是情绪化的谴责和对工人的同情,批判的前提来源于马克思对自由自觉的劳动的价值悬设。因而,在此期间对于异化劳动的政治批判依然是在人本学的范围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自由本性的设定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实现自由本性的方式。

第二,在以政治经济学为视角的科学逻辑层面,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批判了书报检查令制度对于出版自由和发表意见自由的限制,这使马克思意识到是普鲁士王国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支配,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

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王权以及立法权等,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的发展,但是并未从经济学的角度触及市民社会的实质。

让马克思开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工业化大城市巴黎与恩格斯写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本著作中涉及了很多关于价值和竞争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这让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了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领域。

《手稿》中的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谁都不能取代对方。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过程中,人本逻辑是处于优先地位的,但青年马克思也会诉诸科学逻辑,只是科学逻辑处于边缘化的、相对于弱势的地位,但是在马克思异化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逻辑的优先性得到了全面的、彻底的贯彻,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人本逻辑思想,马克思的人本逻辑反而在科学逻辑的客观现实下逐渐展开,从而使人本逻辑的伦理道德的感伤情绪逐渐消除,使它获得了真正的现实性。

二、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人本逻辑

在人本逻辑下,是以人的本质作为评价视角,马克思更多是在伦理道德意义上来看待异化这一概念的。在此,不同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设定,《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设定具有抽象性,自由自觉的劳动正是以这种抽象性为前提的价值悬设,也正是这种价值设定奠定了马克思人本逻辑的评价视角。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科技的发展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不仅要高强度的工作,而且还没有权力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最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异化状态,“异化”正是揭示出了这种疏离和压抑的状态,更多的是从一种情绪和道德上的角度来解释异化概念,具有情绪宣泄的特点。换一句话说,人们并没有在理论上科学地研究异化,没有触碰到异化的实质,而只是在伦理道德意义上来感受异化的。但是在《手稿》中存在的人本逻辑是要弘扬人的类本性,因为资本主义是对人的本性的束缚和对劳动力的盘剥,所以必须实现对人类解放的目标。

人本逻辑诉诸异化劳动理论,也就是说,劳动的性质在一开始是作为人类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但是在设定的条件下,劳动变成了对人自由本性的否定,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来阐述现实生活的异化状态,正是因为异化劳动的强制性,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和自由的,所以要扬弃异化劳动,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从这点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理论具有从人的本性出发的人本学的基础。

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着手分析了劳动过程,发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蒙蔽性,正是对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才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摆脱了唯心主义,把异化概念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个阶段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批判结合在一起,即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两个逻辑相结合。

在《手稿》中,马克思先从人本逻辑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更多的是伦理意义上的价值原则,体现的是情感上的批判。马克思愤怒地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④在这样的异化劳动过程中,并不是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而是受资本家的支配,他们生产的产品全部被资本家占有,资本家从中获取利润,然后再将一部分利润投入生产,扩大剥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产品是为富人创造的,劳动者越来越贫穷,劳动活动逐渐沦为动物的机能。

不仅如此,通过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内容,马克思发现了它欺骗工人的秘密,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的教条就是要求人们对生活的一切需要都要克制,国民经济学的原则就是一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它让你少吃,少喝,少看书或者少去剧院等等,甚至让你节约新鲜空气。并非真正的是让劳动者节约积累财富,其目的是想盘剥工人,榨取工人的劳动力。国民经济学夺去你生命中物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一切的一切,这一切全部用货币进行补偿,而工人只是想换取一点仅仅维持基本生存的货币活下去而已。按照国民经济学人口理论的说法,工人要节俭,只要你不吃不喝,不进行任何社交活动,你的财富就会越多。而那些真正愿意节俭的工人则生活得很贫困,不仅是身体机能的丧失,更是精神的丧失和愚钝。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揭露了资本主义灭绝人性的制度,为工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异化现象进行道德批判的出发点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答案蕴含在这段话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⑤这里的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财产的扬弃,而且是人对自我异化过程的积极扬弃,要把人从资本主义奴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释放工人自由的本性,让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凸显了人与自然具有和谐共生的内在逻辑,这种人本主义虽然具有费尔巴哈旧哲学的痕迹,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费尔巴哈,体现出了他与费尔巴哈人本学之间的思想是具有联系的。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仅具有人本逻辑,其中对现实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现实运动的科学逻辑也是非常突出的。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⑥共产主义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那种剥削人的现实社會,它不是一种事先确定的美好状态,而是一场变革现实的政治运动。

三、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基础的科学逻辑

马克思的《手稿》是一部独特的经济学哲学文本,在弘扬人本逻辑的同时,不能忽略文本中的经济学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科学逻辑方面,马克思一方面具有对现实的社会经济现状的剖析,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手稿》具有这样一个双重的逻辑结构,出发点是经济学,落脚点是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并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不成熟的著作,同时学界所说的青老年马克思的说法也是不存在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著作中,其中很多地方都有劳动和实践的概念,它们都只不过是《手稿》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其中都涉及了劳动和实践概念,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形成了唯物史观。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发现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即通过获取剩余价值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些经济学的理论探究和发现就已经表明马克思的思想中已经具有了现实的科学逻辑。

马克思《手稿》中还对异化概念进行了历史意义上的研究,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从劳动本身入手,最终发现了劳动者以及劳动产品的异化的表现,是私有财产造成了工人的异化劳动,这些都是站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手稿》中,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共产主义做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应该是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现实中工人的政治解放来实现,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来实现对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场改变现存状况的革命,与手稿中的理解是一致的。异化概念在《手稿》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的双重变奏,并且这一异化概念是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始终的,马克思从没放弃使用过异化概念,并不存在学界所认为的成熟的马克思和不成熟的马克思,他后期的思想是对《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升华。⑦

注释:

①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93页。

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286页。

③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6期,第22-3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9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7-7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页。

⑦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周年》,《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第9-1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法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学习与探索,2014,(01):1-14.

[9]张一兵.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逻辑建构与解构[J].南京社会科学,1994,(01):16-24.

[10]张一兵,仰海峰.马克思异化劳动范式的湮灭轨迹[J].福建论坛(文史版),1997,(04):1-7.

[11]王德峰.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44-51,65-142.

[12]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95-105,206.

[13]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7):20-26.

[14]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03):4-14+203.

[15]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22-31.

[16]刘同舫.马克思论证“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3-18+189.

[17]王南湜.政治经济学批判起点上的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J].哲学动态,2014,(09):5-13.

作者简介:

何青祥,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