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3-05-30孙爱玲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教学优势应用策略

孙爱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文章就任务型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结合其激发阅读动机、培养语文思维、促成深度学习等优势,在课前预习任务、课堂多样任务、课后复习任务的设计与应用方面,通过简述具体做法提出了几点策略,与一线教师们共享教学经验,以期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教学优势;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44

“任务型阅读”是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任务”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是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结合。将任务型阅读教学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度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有很大帮助,能够培养其语文思维,促进其展开深度学习。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应用愈发广泛。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应用方法,打造耳目一新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乐学善学。

一、任务型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阅读动机

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有助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教学结果难达预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动机,“阅读枯燥”“阅读需要很长时间”等想法先入为主,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而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将一次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拆分成多项阅读任务,将教学总目标解构、重组为多个任务目标。这样学生对“阅读之难”的感知会大大降低,能够有效减少畏难情绪,增强阅读动机。此外,基于“任务”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闯关”色彩,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能获得如游戏闯关一般的成就感,这对激发其阅读动机也非常有帮助。

(二)培养语文思维

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型阅读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独立探究和自主学习,在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应用下,学生能够一改被动阅读、通过教师之口得知文章大意等语文学习状态,而是开展独立阅读,自觉思考文章内涵,这对其语文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1]。任务型阅读教学应用得越广泛,这种锻炼就越多,学生的语文思维就越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促成深度学习

任务型阅读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促成深度学习之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和爱学习的品质。而在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学生需要独立解决大部分语文阅读问题,这为培养其学习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优化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成效,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乐学品质,让深度学习目标更易达成。

二、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关注课前预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要预先谋划,杜绝“无准备之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关注课前预习任务,如搜索资料、预读课文、识记新词、梳理问题等[2]。以搜集资料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向学生安排不同的“搜索资料”任务,比如,当课文为现代文时,任务以搜集作者信息、了解事件背景为主;当课文为文言文时,任务以搜集作者生平、时代历史背景为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达到“知人论世”的境界。再比如,梳理问题任务。在预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者在某一段的用意是什么”等问题,使其提前明确需要在阅读中解决的困惑,分清阅读重点与难点。之后,基于学生预习的情况展开课堂教学,利用预习任务中对课文形成的初步认识推进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由“浮于表面”到“鞭辟入里”的转变。

(二)设置课堂多样任务,优化阅读学习过程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主阵地,课堂任务多样与否,是决定任务型阅读能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丰富多样的阅读任务,以此优化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使其在不同任务的衔接和促进中,取得更广泛的阅读学习收获。

1.问题反馈任务。基于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探究,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任务型阅读教学中,首先可以设置问题反馈任务,鼓励学生交流预习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翻转课堂”认识,积极转换师生角色,尊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权利,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热情。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我的预习日记”等话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记忆深刻的预习过程,感悟颇多的预习发现,并且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其分享教师预习课文的过程(即备课),将在备课中遇到的难题分享出来,询问学生:“你们在预习时,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吗?”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預习中的问题”等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更多交流。学生交流越来越热烈,能够增强与教师的亲近感,从而敢于反馈问题,将在预习中梳理的问题一一道来,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整合,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有侧重地为学生后续的任务型阅读活动提供指导,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自主阅读任务。在明确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主阅读任务,以学生的问题为载体,带动其自主学习。这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自主阅读要求,并在不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课堂自主阅读的干涉和约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提示和辅助学习资源,防止学生陷入与预习阶段相似的阅读困境。比如,“情景再现”提示,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课文描述的场景相近的图片、动画或视频,将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实现“融文于景”式的自主阅读,在大胆想象和直接观察的结合下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获得了哪些预习时没注意到的阅读收获。再比如,“微课”辅助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预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进而在基于学生不同问题推进课堂自主阅读任务时,出示不同微课,让学生在微课的支持下降低自主阅读难度,消除预习中的困惑,保障其自主阅读的有效性,从而为后续的任务型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3.协作探究任务。有些初中语文阅读难题需要学生合作解决,如学习作者的写作艺术、表现手法,找出课文立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由这些难题生成的阅读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生如果独立探究,极易忽略一些关键信息,造成对任务的片面理解。因此教师在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协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合力探究综合性、复杂性学习任务,尝试在协作中解决阅读难题。以“找出课文立意”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后,询问学生“如果现在让你评价这篇课文,你认为它的立意是什么?好在哪里”,而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随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提出建议“看来对于课文的立意,同学们的观点不是十分一致。接下来与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吧,看看课文的立意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协作探究课文深层立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先在小组中统一观点,然后在小组交流中分别说明立场,说服他人或完善本组与个人的观点,这样就有效规避了课堂集体讨论的混乱现象,能够快速突破阅读难题。

4.解决问题任务。问题是促进思考和阅读理解的关键,想要让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持续思考课文内容和情感,必须不断提出问题,使其产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自主阅读、协作探究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教师都可以渗透解决问题任务。而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聚焦课文本身,还要关注学生状态。以初中语文经典课文《三峡》为例,为使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阅读、协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聚焦课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内容,设置“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概括”“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把它们写了出来”等问题。每一个问题对应着一个任务,学生要想圆满完成任务,既可以独立思考问题,也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及时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新疑惑”,针对这些“新疑惑”设置集体讨论问题,生成以“集思广益”为主要完成形式的解决问题任务。这样,当越来越多的阅读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定然越来越靠近深度学习的目标。

5.趣味拓展任务。在初中语文课堂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可忽略趣味拓展任务。吟诵、辩论、个人演讲、比较阅读等富有趣味的拓展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初中语文阅读乐趣,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改善学生的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态度[3]。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阅读需要和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吟诵任务,教师可以在诗词阅读教学中设置该任务,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模仿古人吟诵诗词,在吟诵中感受、理解诗词独特的韵律美,使学生增加对中华民族古诗词的喜爱之情。再比如比较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在人文主题明确的阅读教学中,整理一些课外同主题阅读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使其借助表格等工具,总结阅读对象、写作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差异,讨论“如何通过不同方式表现相同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在对课文的对比学习中,进一步深化阅读感悟,增强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的感知。

(三)重视课后复习任务,扩大阅读教学效果

课后学习活动为巩固课堂活动而存在,具有加深知识记忆、促进情感内化等作用,是扩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重视课后学习活动。基于此,在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课后复习任务。

1.以巩固课堂为核心。教师应以巩固课堂为核心设置课后复习任务,发挥好课后学习活动的巩固、强化作用,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善学习框架[4]。作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读后感作业、思维导图作业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后感中写下阅读收获,包括“读到了哪些信息”“学到了哪些知识”“体会到了哪种情感”“这次阅读让我建立了什么样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课文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在结构化的思维图示中归纳写作结构、艺术手法、立意与情感态度等重要信息。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作业任务驱使下进行自主复习,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其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2.鼓励开放性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开放性的语文学习,向学生提供开放性任务。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可以在开放性学习活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在课后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重视,认为开放性实践活动具有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品质的特殊作用。那么,开放性任务应如何设置呢?教师可以将“让学生自由表达”视为重要思路。比如半命题习作任务,教师可以利用“半命题”的开放性,增强学生课后习作的积极性,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写作,写一篇与课文立意相同、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似,但内容和语言截然不同的作文。再比如人物(事件)评价任务,教师可以讓学生在课后继续搜集资料,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在“人物小传”或“时评”部分写下自己的感想。由于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角度与作者存在一定差异,学生能够对课文形成新的理解,阅读收获自然得以增加。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辩证、客观地看待人物和事件,大大提升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积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任务型阅读应用策略,将其与初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持续发展语文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任务型阅读习惯,增强学生对任务型阅读的认同感,从而保障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明.浅谈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21(2):56.

[2] 霍沛君.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81.

[3] 林文元.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95):28.

[4] 姜红.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5):68.

猜你喜欢

任务型阅读教学优势应用策略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基于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教学探究
试论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
解读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题型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