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苏丹“惊魂时刻”
2023-05-30
“嘣嘣嘣”“啪啪啪”清脆的三连发重机枪射击和急促的还击声打破了苏丹喀土穆尼罗河畔清晨的宁静。记者慌忙翻身下床,穿着为方便撤离而未曾脱去的衣裤,来到没有窗户的厨房中,迅速套上报社配发的防弹衣和头盔。
“嘣嘣嘣”“啪啪啪”清脆的三连发重机枪射击和急促的还击声打破了苏丹喀土穆尼罗河畔清晨的宁静。《环球时报》记者拿起手机看了看时间,5时20分,记者慌忙翻身下床,穿着为方便撤离而未曾脱去的衣裤,来到没有窗户的厨房中,迅速套上报社配发的防弹衣和头盔。当地时间4月18日,苏丹冲突双方同意停火24小时,但在4月19日,苏丹武装部队发表声明称,苏丹快速支援部队未遵守24小时临时停火的承诺。
报平安是每天第一项工作
当地时间4月18日早晨,记者拧开厨房的水龙头,里面流出了发黄而涓细的水流。“太好了,来水了!”记者也顾不上卫生,拿起一切可以使用的锅碗瓢盆就开始争分夺秒地储水。洗漱完毕,手机传来了国内同事好友的问候。准时向报社和家人报平安,已成为每日的第一项工作。冲突发生以来,冲突双方没有切断互联网连接,这成为了联系外界的唯一途径。
虽然水来了,但不出意外,公寓又停电了。苏丹电力供应本就不足,绝大部分公寓和民居均自备柴油发电机进行备用发电。但冲突爆发后,汽油和柴油成为了军管物资,市場供应严重不足,公寓楼的物业公司也毫无办法。看着笔记本和手机电量一格一格减少,记者的心里越发焦虑。没电了怎么办?怎么联系使馆和报社?记者默默地又把应急预案在脑海里演练了一遍。好在发电机在停电后不久开始了运转。“看来今天公寓物业搞到了柴油!”记者立刻兴奋地给充电宝、手机和笔记本插上电。
采购物资险遭抢劫
应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在多方斡旋下,苏丹冲突双方均发表声明同意自4月18日18时起临时停火24小时。记者加入的当地微信群里,传来了首批敢于出门的“勇士”的捷报。“60大街目前安全!有部分超市开门!”由于食品即将消耗殆尽,记者也不得不冒险独自驾车出门采购生活物资。
苏丹的路况很差,路面上坑洼不平,但记者已顾不上车辆是否能经受住颠簸,以70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当发现前方的交通灯由黄转红时,犹豫再三,记者还是下意识地遵守交规,踩下了刹车,停在红绿灯路口前。宽敞的主路路口只有记者这一辆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正当记者警惕地环顾四周时,路口蹲着的五六名未成年人迅速起身,跑过来将车包围住。他们很有默契地走到四个车门处,几乎同时开始猛拽,车门被拽得“哐哐哐”作响。这是记者第一次遇到这种团伙抢劫的惊险状况,好在上车后,第一时间落下了车锁。这几名未成年人见没有成功拉开车门,就开始猛拍车窗。这时,记者见前方没有阻拦,猛地一脚油门冲了出去,留下了满地黄沙和他们的叫骂声。
虽然惊魂未定,但为了食物只能选择继续向前行驶。记者来到当地一家较大规模的超市门口,发现已经排起了大长队。当地人和外国人已在战火中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不少人家中都已“弹尽粮绝”。排还是不排?还在纠结时,一个小女孩过来拽住了记者的衣角,伸出她满是黄土的右手。记者打算给她约合1美元的当地货币,正准备掏钱时,远处一伙未成年人见状立刻向这边跑来。记者被这场面吓住了,立马跑上车,锁好车门迅速离开。
苏丹保安的善意和幽默
经过这一番折腾,记者依旧没有买到食品,带着满身的土灰返回公寓。此时已夜幕降临,公寓楼下的小卖部依旧大门紧闭,卷帘门被踹得变形,显然有人曾试图强行进入。
公寓门口的保安看记者空手而归,用手比划着,操着蹩脚的英语试图与记者交流:“NO?”“NO!”两个简单的单词,加上表情和手势,语言不通的两人竟然互相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保安拿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一番输入后递给记者看:“你是否需要我帮你去超市买食物?”“遇到大好人了!”记者激动地喊了出来,然后不断重复着刚学的阿拉伯语“谢谢”。
就在这时,不远处又响起了枪声,记者迅速回到了公寓楼内。保安却不担心,他穿着拖鞋,慢悠悠地走到大堂,用手机翻译问记者具体需要什么。记者问他:“不是说停火吗?为什么还在打?”他笑了笑,打完字翻译好后把手机递给记者,屏幕上是一句戏谑的回答:“可能是士兵们理解错误,把停战时间搞成了开战时间。”
(《环球时报》2023.4.20 谢佳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