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谁知道”主观性及其等级
2023-05-30田园
田园
【摘要】结构式“谁知道”经过词汇化之后具有“不知道”和“出乎意料”两种语义功能,以表达后者为主。两种语义功能存在关联性,并且因后续小句类型不同而表达不同的语义。后续小句类型不同,所表达主观性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主观性等级。“谁”的疑问性消失和“知道”的语义虚化使其完全演变为一个高主观性反预期话语标记。
【关键词】“谁知道”;主观性;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37
在现代汉语中,“谁知道”主要存在下面三种用法:
(1)林尚沃问周围的书生:“你们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书生答道:“只有坚守“不欺”两个字,一辈子照此去做,定将会受用不尽。”(《商道》)
(2)“我想你们的东房里东西不多,是不是可以叫他来这里住呢?”糊涂涂说:“可以!住到咱家自然相宜,不过谁知道人家愿不愿到咱家来住?”(《三里湾》)
(3)为了挣钱养家,他勉强上完了初中就主動要求进厂当学徒了,那年他才十五岁,踞起脚后跟儿才能够到机器!但是他不后悔,不埋怨,他愿意自己把苦都吃尽,把甜都留给妹妹!谁知道,妹妹的命比他还苦!……他一边看信,一边流泪。(《穆斯林的葬礼》)
以上三个句子中虽然都含有“谁知道”,但是它们在句中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都不同。例(1)中,“谁”为疑问代词,“知道”是整个句子的谓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句是“知道”的宾语,此结构中还可以插入“还”“不”等副词成分,变成“谁还知道”“谁不知道”;例(2)中,“谁知道”中的“谁”语义虚化,结构已经趋于凝固,不再表示疑问,表示说话者对命题“人家来不来家里住”的不确定性,即“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来家住”;例(3)中,“谁知道”后面出现了语音停顿,并且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反预期的内容,此时“谁知道”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在这种情况下“谁知道”已经成为一个表反预期的话语标记。
一、“谁知道”的语义演变
通过分析BCC语料库中语料可知,“谁知道”后面有无语音停顿,后续小句类型不同,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也不同。
(一)小句+“谁知道”疑问句
当“谁知道”前面有语义背景,并且直接引导一个疑问句时,“谁知道”表达说话者对命题“不知道”的否定含义,带有说话者主观认识的性质,使得“谁知道”获有主观性的表达。“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沈家煊)。
(4)a.“我看最省事的办法,是不是我们现在干脆把她的东西分了,你们说呢?谁知道我们四个要哪天才又能聚齐呢?弗兰茨上班,公事忙极了。(《变形的陶醉》)
b.不知道我们四个要哪天才又能聚齐呢。
(5)a.“当当你要知道,只剩三分之一本钱的股民不是我孔某人一个,而是绝大多数,不信你去问问杨瑞,看他肯不肯跟你讲实话,谁知道他这几年在股票上损失了多少?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你自己看着办吧。”(《杜拉拉升职记》)
b.信你去问问杨瑞,看他肯不肯跟你讲实话,不知道他这几年在股票上损失了多少?
通过以上例句的对比可以看出,“谁知道”除了表达对命题的不确定的客观陈述外,还有说话者主观性的印记。例(4)中,说话人对于“哪天还能聚齐”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前面说话者想把她的东西分了的语境铺垫下,他认为再次聚齐的机会渺茫;例(5)中,说话人(他)确实“不知道杨瑞这几年在股票上损失了多少”,但是他觉得股票风险太大,所以劝阻当当投资股票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谁知道”后面是疑问小句,如“我们四个要哪天才能聚齐?”“他这几年在股票上损失了多少”,但是在说话者的心中已经有了预设。说话者往往通过前面的语义铺垫来进行自己的主观推测,并且“谁知道”比“不知道”更能体现命题的语义偏向,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小句+“谁知道”陈述句
当“谁知道”后面没有语音停顿并且引导的是疑问句时,疑问代词“谁”已经虚化,表否定含义;当“谁知道”后面没有语音停顿引导陈述的小句时,该结构已经凝固化,所引导的命题超出言者预期,具有“没想到”“不料”的含义。
(6)“他们要抢我的钱。”“那会儿是几点。”“早晨一点。”“你答应过我早睡。谁知道你整宿不睡,还到街上去胡闹。请走两步。”雅夏恼火了。(《卢布林的魔术师》)
(7)照旧例,近年是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他一定须在夜里的十二点钟才回家,一面走,一面掏着怀中,一面大声的叫道,“喂,领来了!”于是递给伊一叠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谁知道初四这一天却破了例,他不到七点钟便回家来。(《端午节》)
(8)西洋大哲学家不回他信的只有柏格森;柏格森最怕陌生人去缠他,住址严守秘密,电话簿上都没有他的名字。褚慎明到了欧洲,用尽心思,写信到柏格森寓处约期拜访,谁知道原信退回,他从此对直觉主义痛心疾首。(《围城》)
例(6)中,说话人(雅夏)本以为听话者会早睡,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他整宿没睡,还到街上胡闹;例(7)中,“他”也不像往常一样在夜里的十二点钟回家,而是在初四这一天不到七点钟便回了家;例(8)中,褚慎明被原信退回,之前的努力也全都作废。此时,“谁知道”已经没有了“不知道”的含义,而表示言者一种出乎意料的情感,为“谁知道”成为反预期话语标记奠定了基础。
(三)小句+谁知道+小句
当“谁知道”后面有语音停顿时,虽然后面引导的句子也是表示反预期情感,但是“不料”“没想到”的语义逐渐淡化,逐渐演变为表达转折、顺承的语篇衔接功能,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语法化程度加强的同时,也往往代表着主观性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Ghesquière(2014:69-71)和 Ghesquière等(2014)等综合以往的研究认为,从交际功能来看,可以大致将交互主观性分为三个次类(subtypes):一是态度型(attitudinal),关注听话人对话语产生怎样的态度;二是回应型(responsive),关注听话人如何对话语进行回应;三是篇章型(textual),关注听话人对话语做怎样的理解。Breban(2010:115-6)认为,篇章主观性意义 “也包含了一个听话人导向的重要部分,能够引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协商,并最终以促进听话人的理解为目的”,“在本质上是交互主观性的”。“谁知道”除了可以表示“反预期”情感外,从语篇上来看,它还能够关注听话人的理解,提示听话人语义的转化,体现了篇章型交互主观性意义。
(9)a.我对几何图形更是头疼,即使在椅垫上拼了许多图形,我也分不清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一直到基思先生来教我数学时,才有了突破。谁知道,这些困难刚刚得到克服,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一切都发生了大变化。(《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b.这些困难刚刚得到克服,谁知道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一切都发生了大变化。
(10)a.郑元勋被弄得哭笑不得。本来,从接到拜帖的一刻起,他就估计对方来意不善,所以抱定一个以柔制刚的宗旨,一味地谦恭忍让。谁知道,这位老先生却你谦虚一句,他就实认一句,一点面子都不给。(《白门柳》)
b.这位老先生却你谦虚一句,他就实认一句,谁知道一点面子都不给。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谁知道”向右移动,直接和反预期命题附和在一起看似也可以,“谁知道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谁知道一点面子都不给”“谁知道结果都一样”,都表示和所预期的结果相反。但是当“谁知道”处于原文中所在位置时,它标志着上一话论已经结束,也在提示听话者语义即将发生变化,开始下一话论。
在这种情况下,“谁知道”除了引导听话者的话语走向外,还体现了顺承的语篇衔接功能。如例(10),“后来,这些困难刚刚得到克服,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一切都发生了大变化。”可以看出,把“谁知道”换成“后来”“于是”等表顺承的承接连词并不影响语义的真值。
“举动”是会话中最基本的单位,包括言语举动和非言语举动,会话则是由这些举动构成的一系列引发“应答的连续组合”,对话的单位不光是两个举动构成的对答,还常常是两个举动构成的一组“引发、应答、反馈”(沈家煊,1989)。
如例(9)中的“我的数学才有了突破”,例(10)中的“郑元勋一味地谦恭忍让”引发了听者的好奇心,本来听者应该会问“然后呢?”“结果如何?”,事实是省略了听者的应答,并使用“谁知道”来告诉听话者接下来的话语中便有你想听到的答案,为下一话论奠定转折基调,从而减少受话人对话语的猜测、推理过程。提高了语言互动中的会话效率,符合会话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条理,要用最高的效率进行交际。
二、“谁知道”主观性分析
(一)“谁知道”主观性等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词汇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主观化。“谁知道”从最初的主谓短语后接宾语小句构成一般疑问句;后来,该结构趋于凝固,当后面没有语音停顿是特殊疑问小句时,疑问代词“谁”语义虚化,对后面的命题表否定的同时又表示自己的立场,也就是交际“聚焦于说话人”,表示的是主观性中的一般主观性。
主观性是交互主观性的前提与基础,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之间是具有连续性的,存在一个连续统(张博宇,2015)“谁知道”后面没有语音停顿是陈述性小句时,该结构已经完全虚化,表示言者“不料”“没想到”的情感;后面有语音停顿时,该结构除了具有话语标记表“反预期”功能,还具有顺承的语篇衔接功能,提醒和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此时交际由“聚焦于说话人”转变为“关注听话人”,主观性也由一般主观性加强为交互主观性。
(二)“谁知道”与副词共现
(11)虽然安纳诺斯先生深受困扰,但是他开始的时候还是相信我的,我很感谢他。我原以为这只是个短暂的阴霾,很快就会消散了,可谁知道事情还在恶化。(《我的一生》)
(12)很显然,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触犯了他的尊严,他说话的语气是如此地蛮横,我都不敢代你向他问好了。但谁知道他这是怎么了!我还想象不出到底是什么事让他这么生气。(《海伦·凯勒信件集》)
(13)“我觉得对他们热情一点也没啥吃亏的,就给了他们一些照顾。谁知道他们竟然无比感激,还说我比亲生孩子还要可爱哩。”(《萤火虫之墓》)
(14)我到达车站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等着了,谁知道他究竟等了多久。虽然他并不显得老弱,但像影子一样瘦长,驼背而且有气无力。(《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15)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他知难而退了,谁知道他却觉得他们的不言不笑是有点怕他,于是他的话就更多了。(《四世同堂》)
“谁知道”经常与增强表达功效的主观性成分共同出现在语句中。“谁知道”前面经常出现“可”“但”,如例(11)中的“可谁知道事情还在恶化”,例(12)中的“但谁知道他这是怎么了”,所凸显的是事情的发展与说话人的主观预期相反;“谁知道”所连接的后句语段中,往往会出现“竟然”“究竟”“却”等副词,所凸显的是后句语段的焦点内容,增强了说话人“意外、吃惊、不满”等的主观情态。
前后所共现的副词虽然都可以省略,省略之后并不改变命题的真值意义。但是它们与“谁知道”共现,更有利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也大大增强了“谁知道”的主观性表达。
三、“谁知道”的虚化路径
(一)疑问代词“谁”的疑问性消失
疑问代词“谁”的虚指用法是疑问用法的退化,而反问句中“谁”的否定用法是其疑问用法的再次退化(袁毓林,2017)。尤其当“谁”后面连接反问句时,说话人已知“谁”的值域是空集,也就是不相信有“谁”处于某种情形,主要表达自己质疑。如:
(16)那么多好菜,谁还惦记萝卜呀?有也只当没看见。(BCC语料库)
结构“谁知道”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便是疑问代词“谁”的疑问性消失,并且和“知道”中间不可插入其他成分,结构已趋于凝固。后面连接特殊疑问小句时,除了表达言者对命题持有不坚信态度的同时,在上文的语境帮衬下,还表示了说话人对事件的推测、概率等主观认识。
(二)“知道”语义的虚化
陶红印(2003)指出,“知道”作为一个通常认为能够带各类宾语的多能动词在谈话中呈现出许多正在走向固定化的有重要意义的结构式,这些结构式一方面总会排斥宾语。所以,结构“谁知道”逐渐排斥宾语小句,“知道”表示心理感知的语义减弱,开始虚化。
此外,“知道”本身属于汉语认证义动词之一。认证义动词一般用于表达认识和见证之义,并且这些动词大都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虚化后大多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立场、评价立场和认识立场。“知道”类所反映的是说话人的认识立场,表示对所述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状态。当“谁知道”后面所陈述的是已然性事件时,体现了言者“出乎意料”的認识状态,这是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的个人印迹,凸显的是语言主观性表现中的“言者视角”。
“谁知道”语义虚化后,结构已经固定化。当它已经不影响后面命题的真假,完全成为一个话语标记时,语义辖域也发生了变化。
四、结语
结构式“谁知道”由典型的具有命题意义的疑问转变为不具有概念意义话语标记过程中,后续小句类型不同,其所体现的主观性等级不同。其与副词常常共现也大大增强了它的主观性意义。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谁知道”主观性逐渐增强,它的虚化路径主要经历了“谁”的疑问性消失和“知道”语义的虚化,从而发展为一个话语标记。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J].中国语文,1989,(05).
[2]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中国语文,2003,(04).
[3]袁毓林,刘彬.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J].语言科学,2017,16(02).
[4]张博宇.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J].外语学刊,2015,(03).
[5]Breban,Tine.2010.English Adjectives of Comparison:Lexical and Grammaticalized Uses.Berlin:De Gruyter Mouton.
[6]Ghesquière,Lobke,Lieselotte Brems,and Freek vande Velde.2014,Inter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fication:Typology and operationalization.In Lieselotte Brems,Lobke Ghesquière,and Freek van de Velde,eds.Inter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Pp.129-53.